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忆我的父亲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的翻译

0
分享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历史时刻,全中国人民都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隆重纪念。《共产党宣言》作为一部标志性著作也更加深入中国人民的内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很多场合,多次提及我父亲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趣事。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再次追忆父亲的足迹。

父亲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位热血的爱国青年。他在读中学时,看到我们国家非常贫穷落后,就想实业救国、科学救国。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到日本留学四年半,拼命地读书,读了三个大学,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还有一个物理夜校,既学文学、法学、哲学,还学数理化。他非常关心当时的政治,基于爱国热忱,在留学期间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的各项爱国学生运动,积极投入当地留日学生反对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和反对洪宪帝制的政治斗争。十月革命的炮火震撼了世界,也在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就在此时,父亲结识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活动家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在他们的启发和帮助下,父亲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在课余时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河上肇、山川均等翻译的马克思经典著作。他逐渐认识到,除了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还可以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来拯救中国。

1919 年,在俄国十月革命的直接影响下,我国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大批中国留学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纷纷回到祖国。我父亲也不例外,于1919年6月回国,应聘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这时五四运动的浪潮已经冲击到了浙江。浙江一师在当时是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其校长经亨颐兼任省教育会会长,是个新派人物。父亲到了一师以后,立即投身于正在蓬勃兴起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与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等进步教师一起搞语文改革,教新文学作品,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并支持学生创办进步刊物《浙江新潮》等。他为学生上的第一课,就是鲁迅的白话文《狂人日记》。

父亲的学生施存统写了一篇叫《非孝》的文章,发表在《浙江新潮》第二期上,因为文章反对不平等的“孝道”,主张平等的“爱”,反抗封建礼教,被反动当局视为洪水猛兽。当局查封了《浙江新潮》,要开除校长经亨颐以及陈望道等四名国文教员,引起全校师生的抗议。1920年3月,浙江一师学生掀起了一场维护和巩固新文化运动的“一师风潮”。在“一师风潮”中,当局调动数百名武装军警包围学生。父亲为了保护学生,就站在学生前面,挡着那些刺刀。

“一师风潮”对父亲的影响很大。父亲后来在回顾翻译《共产党宣言》前后经历时讲道:“这次查办斗争使我更加认识到所谓除旧布新并不是不推自倒、不招自来的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也就在这次事件的锻炼和启发下,在事件结束之后,回到我的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去,进修马克思主义,并且试译《共产党宣言》。”

那时候他收到了邵力子的来信,谈及担任《星期评论》主编的戴季陶希望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父亲马上答应下来。恩格斯曾说过,要将这本书翻译成其他文字是异常困难的,不单单是文字上的问题,还因为这里边有很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懂这个理论,就不可能翻译得确切。戴季陶提出了译者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要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有深入了解;二是要精通德、英、日三门外语中的一门;三是要有较高的语言文学素养。当时邵力子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主编,我父亲给《觉悟》写了很多文章,他对我父亲很了解。父亲曾在之江大学学了两年英文,学得很好。后来到日本留学,精通日语,且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且父亲小的时候,从六岁开始读私塾,读了十年的四书五经,中文基础很扎实。邵力子说我父亲的文笔很好,且翻译了很多文章,可以看出的确是有翻译功底的。而且他说,之所以我父亲会进入他的视野,是因为在“一师风潮”中父亲的表现。于是邵力子便把父亲推荐给了《星期评论》,并表示能承担此任者“非杭州陈望道莫属”。

我父亲的翻译工作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为了有一个安全又清净的环境,他躲进了义乌分水塘村的一个破旧的柴屋里。这间柴屋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在山区农村的初春天气里,还不时有刺骨的寒风透过四壁向他袭来,冻得他手脚发麻。柴屋内只有极简单的几件用具,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伴随着他度过了那段难忘的翻译历程。

在这段艰苦又难忘的翻译历程中,有一件小事、趣事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令人难以忘怀。那是1920年4月初的一天,父亲正在破旧的柴屋中废寝忘食地进行翻译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的一日三餐和茶水等,常常由其母亲送过来。一天母亲端来粽子和一碟红糖给他吃,吃完后,在收拾碗筷时,竟发现他满嘴墨汁。原来父亲专心致志翻译,竟把墨汁当作红糖蘸着吃粽子,却浑然不觉,当母亲问他甜不甜时,他答道:“够甜,够甜的了!”

父亲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我国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也是用中文印行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人民第一次看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性文件的全貌。《共产党宣言》一经出版,立即受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热忱欢迎,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还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宣传鼓动工作。1921年的新年,在陈独秀的倡议下,小组决定给上海人民拜年,给每家每户分发贺年片。于是,父亲根据《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起草了一份鼓动劳苦大众起来反对剥削者的“太平歌”,印在贺年片的反面,而正面则写上“恭贺新禧”四个大字。一共七八个人全部都去。父亲他们这一路去“大世界”和南市,沈雁冰、李汉俊、李达都参加了。陈独秀等人去另一路。两路都是每家送一张贺年片,人们一看到贺年片就惊呼:“不得了,共产主义到上海来了。”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部分版本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正式出版,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建设,对党的领袖人物、革命先驱者的成长,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共产党宣言》出版时,正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的时候。《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对早期党的发起和组成,以及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共产党宣言》一书对确立毛泽东同志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对他由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毛主席曾在1936年对斯诺说过这样的话:“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就包括父亲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但是在旧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和世界上一切反动势力一样,妄图千方百计扼杀、阻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父亲也曾回忆说:“在反动统治之下,马克思主义书籍是‘禁书’。反动派常把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和所谓‘公妻’‘共产’‘洪水猛兽’牵连在一起,想以此来扼杀马克思主义。”我父亲作为译者也因此一再受到迫害。直到1933年父亲应聘到安徽大学任教,国民党《社会新闻》获悉后马上刊出一则消息:“《共产党宣言》译者陈望道最近拟定赤化安大计划如何如何,已于某月某日走马上任矣”,并把这份报纸寄给安大的校长、院长、系主任。父亲抵安大时,“新闻”已经先他而到,接踵而来的便是盯哨、监视和无休止的迫害。

“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总是不胫而走的……真理在无声地前进,没有办法阻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胜利。”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出版后曾一再翻印,广为传播。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单是平民书社从1926年1到5月就翻印了10次。北伐战争时期,曾将这个译本在军内散发,几乎人手一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抗日战争时期,也曾多次翻印。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有时不得不将书伪装起来,如书名只写“宣言”两字;译者也一再改名,如用“陈佛突”等;或者改变出版地点,改写成广州出版,等等。《共产党宣言》的这个中译本是在国民党统治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译本,由此可见我父亲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思想文化的摆渡者,在东西方之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央编译出版社 incentive-icons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最新书讯!
1217文章数 5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