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多,贵州江口县中医医院大内科病房里,邓德龙刚直起腰,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宣告又一场生死竞速的胜利。他给家人打了个电话,开始准备下班,这是今天的第三次查房,也是他工作20多年来的几乎每个工作日的日常。
咳血的少年:误诊十四年的错构瘤
少年邓德龙的书包总比同龄人沉重,里面除了课本,还要多背手帕、多背点纸。1988年,刚上初中的他第一次咳出鲜血,却未曾想从此咳血这一问题竟如影随形,贯穿了他整个中学时代。
“当时医疗条件不好,我们又在小地方,就一直被当肺结核治,初中、高中到大学……每年咳血,每年挂水。”县城医疗条件有限,诊断书上始终是“疑似肺结核”。
刚考上贵阳中医学院时(现在的贵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生繁重的学业让本就孱弱的体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时真是觉得吃不消了,这个身体这么拖着,都无法专心学习。所以我大学时真觉得干脆退学算了,退学回家起码能给家里节约点钱。”后来是当时的班主任刘维琴老师一直鼓励他,“从农村考到贵阳中医学院不容易,你要坚持学下去,把自己的病看好!而且以后还要帮更多人看病。”
刘老师还发起了捐款,同学和老师们的帮助,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善意,不但帮助邓德龙度过最想放弃的时光,也让他有了日后自己能救人时,也要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的初心。
之后,邓德龙常年咳血的原因找到了,原来是一种叫错构瘤的良性肿瘤。肺叶深处并非结核病灶,而是一个被密集血管包裹的良性错构瘤;长年累月的磨损,让瘤体在每一次咳嗽中都可能破裂出血。
当右肺几乎三分之二被永久切除后,邓德龙抚着胸口的纱布,感叹自己也算是比健康的人更懂得被疾病折磨时的身心俱疲;这份切肤之痛,化作他日后看诊时多停留的几分钟、问诊时多追问的几个细节。“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更能体会患者无助的心情。也正因为我经历过,我才更不能放过每一次看诊时的细枝末节。”
听诊器下的心跳:金属杂音救下少年命
“征兵体检最怕表面正常,隐患藏得深。”邓德龙的手指在听诊器上轻轻调整位置。一次体检中,一个高中生站在他面前,自述身体并无大碍,但邓德龙的眉头却渐渐锁紧——听诊器里传来的是心音里夹杂着极细微的金属样杂音。
“这种声音老年人常见,孩子身上太反常。”他当即提出深度检查的要求。果然,检查结果赫然显示着:“心脏瓣膜上竟附着钙化硬斑!”这时,少年的家属才恍然大悟想起,孩子偶尔会说觉得胸闷胸痛,但因为症状轻微,一直没引起重视。当孩子得到治疗康复后,手术医生对家人说:“你们家真的要去好好感谢检查的医生,娃娃这个情况,幸好体检医生发现了,要是再晚点,血栓脱落堵住血管,命都没了!”
从医二十六年,在江口,邓德龙是出了名的有耐心。不断的进修、精进医术,现在,邓德龙已经荣膺“江口县名医”“贵州省基层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荣誉,也挂牌了属于自己的“邓德龙名医工作室”。
诊室外常排起长队,每天早上的门诊,邓德龙要看60个病人。但就是这样,把脉时,他还是尽量把每个病人“从头发丝问到脚后跟”。这份“慢功夫”源于他曾经的切身体会:“哪个病人都盼医生多看自己一眼,问细一点。”
药香里的巧思:小城医生的“心药方”
邓德龙的办公室立着两个大书柜,挤满了泛黄的医学典籍。“以前我们这边网络还没这么发达,很多医学上的新知识我们都接触不到。所以我就每年专程上贵阳去买书。每回一买就是一两千块。他们说我一天像个‘书虫’,但是我觉得医生就是要多学多看,才能更好给病人把病看好。”说话间,邓德龙翻出书堆里藏着的两本笔记:一册记满慢性心衰患者的用药反应,另一册画满药方调整的箭头符号。
无数个翻阅古方的夜里,邓德龙都细致地做好笔记和思考,有一次在翻阅国医大师陆志正医案时,他灵光一现——重用黄芪150克的方子对心包积液效果显著。但北方验方要用到铜仁,不适合铜仁湿热重的问题,于是他反复地调试:减养阴药,添祛湿之品,调整剂量配比。
在无数次的实验中,药锅日夜不休在科室小灶上咕嘟咕嘟作响,氤氲的雾气中,江口县中医医院的名院内制剂“悸喘停颗粒”雏形渐显,治疗肺心病的肺动脉高压及各种心衰有效率很高。“有心衰病人每年住院反反复复,按医嘱服用这药后,我们记录在案的病人,好多都以前一年来10来次,降低到了一年一两次。”
另外,也是邓德龙从大师医案中学习到的经验方,他结合铜仁的气候,以铜仁患者的普遍脑梗病因,总结出另一款院内制剂通络消栓方,治疗脑梗死取得明显疗效,大多患者反响都很好。
除了这两项从医案中总结改良出来的经验方,邓德龙还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经皮静脉溶栓术及急性脑梗死溶栓术。他说,其实中医,也是可以救急症的。
2015年,一位在外务工的深度脑梗患者被外省医院判了“死刑”,家属想着既然当时的医院不愿继续收治,那干脆带回家来碰碰运气。于是花8000元雇救护车拉回江口县中医医院“试一试”。邓德龙接手时,病人浑身插管,口腔重度溃烂。他带着团队用四黄汤一次次擦洗创面,中药灌肠配合精心护理。
第六天时,擦洗的护士突然惊呼:“邓医生,他嘴唇动了!”随后的日子里,从慢慢睁开双眼,到手指慢慢弯曲,到脚趾一点点弹动……四十天后,这个曾被认为“注定要逝去”的生命,竟拄着拐杖自己走出了医院大门。
病房里的三次足音:只为让基层病患危险少一分
下午两点,住院部大内科的病房走廊准时响起脚步声。邓德龙的身影出现在病房门口——这已是他当天的第二次查房。从医以来,他雷打不动执行“三查房制”:早上7点,早交班前看化验单,午饭后追踪病情变化,下班前再巡视危重患者。
这是到基层医院工作后,邓德龙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每天在例行的查房上多加一次查房。“基层医院不比大医院,医护人数较多,力量强,设备全,厉害的医生多。像我们县级医院,医护力量那肯定相对是弱的,高职称医生也相对少,这是客观现实暂时没办法改变的,但是我们主观上,可以更努力一些,多在患者身上用心一些,让病患少一些危险”。邓德龙的想法,务实、朴实!而他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工作20多年的时间,一直践行这个制度。
早上7点多查房交班,8点开始上门诊,一般情况下,看完60个患者,都是上到中午1点半。然后半小时吃饭时间。两点开始中午的查房。然后就是住院部的工作或者是行政方面的工作。下午5点半左右,再开始第三次查房,如果一切正常,7点不到可以下班。但如果有要处理的情况,有时候要加班到深夜。
邓德龙医生说话比较小声,走路快点就有点喘。他解释,“气不足,肺几乎只有一半正常工作。”可就是拖着这样的身体,每天打底11个小时的工作量,就是这位基层名中医的日常。
“这份朴实的付出与坚守,都源自我曾经也重病过,对病人,我好像更能将心比心。”邓德龙这样说起自己的初心。而这二十多年来,江口的父老乡亲对他的认可,更让他对这里的百姓感情深厚。
“我看的病人,都是你介绍我,我介绍你来的,还有从爷爷开始,就是我在乡镇卫生院的病人,然后儿子女儿也是我的病人,现在,孙子孙女不舒服,想看中医,还是带来找我。”这份信任,不能辜负,而曾经在人生重大事情上得到过好老师、好医生的帮助,邓德龙也用半生作答——把这份情谊,用自己的本事,传递给更多的人。(曾俊超、卢奕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