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深夜,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航标处值班室里的灯照常亮着。该处海区导航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姚高乐紧盯着屏幕上密集闪烁的数据点——那是我国沿海无数船舶通过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传来的实时数据。
他指尖划过屏幕上的航线轨迹,仿佛触摸着祖国辽阔海疆的脉搏。十六载春秋,正是这位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的技术先锋,用代码与电波在辽阔海域编织出一张无形的“智慧航网”,成为我国数字化导助航事业的先行者,同时也为国际航海领域的合作与发展贡献着航保力量。
从技术探索到自主可控
姚高乐指着面前的屏幕介绍道,这是国产化AIS岸基网络系统,它的建成使我国在该领域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可控的跨越,实现了对AIS岸基系统更高效的管理。
AIS作为船—船、船—岸之间信息交换的重要“桥梁”,能实现对船舶的识别,实时提供船舶位置、速度、航向等关键信息,对保障船舶安全航行意义重大。然而在十几年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关键设备和核心软件依赖进口。为了履行国际公约、保障本国海域安全,我国采取了开放的态度,整体引进了当时国际先进的AIS岸基系统解决方案,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姚高乐(左二)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点。 杨露 摄
在一次与国外厂商的技术研讨会上,面对先进的技术,姚高乐深受触动。他认识到:“航海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事业,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融入国际合作。但要成为真正平等的合作伙伴,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将这份清醒的认知转化为沉甸甸的责任感。姚高乐率先扎入技术深水区,随后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破冰之旅,并凭借着创新与实干,逐步将蓝图化作现实。在“AIS/ASM国产化核心网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他们翻越了200余项技术高峰,最终以自主核心算法彻底创建出一套我国自主可控的AIS岸基网络系统。
当自主研发的系统稳定运行,屏幕亮起数据正常的点点绿灯,姚高乐目光依旧坚定,他的眼中已然倒映出属于中国航海的崭新黎明。
VDES国际疆场的中国旗语
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AIS技术向更强大的VDES(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时代演进。姚高乐深知这是一个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携手推进的领域。他再次牵头主持多个VDES课题,并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发展,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参与度。
攻坚伊始,技术迷宫错综复杂。姚高乐和团队日夜伏案,潜心于复杂的数据与通信协议之中。每次深夜讨论他都在思考:“航海者真正需要什么?”也正是从航海实际需求出发,姚高乐带领团队精心设计并验证VDES服务质量保障(QoS)体系,构建了国际首个e-航海QoS服务模型,同时主持开发VDES核心网试点系统,打造国内首个具备完整应用服务能力的VDES岸基系统。
姚高乐进行二进制水文气象信息播发测试。 张亦弛 摄
凭借深厚积累,姚高乐作为国内AIS/VDES议题带头人,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他在国际航标组织(IALA)牵头编制并发布了我国首个DTEC委员会标准指南,多次提交VDES主要技术标准修订建议及数据共享、应用服务和资源协调建议,为推进VDES的技术成熟和互操作性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系列工作,不仅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国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更让“中国智慧”成为推动全球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向世界提出“中国方案”
我国虽已是海洋大国,但在数字化导助航国际舞台上,始终是开放合作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姚高乐常对团队说:“我们参与国际组织工作,不仅是为了发出声音,更是为了承担责任。要拿出经得起考验的中国方案,与各国专家一道,共同推动全球航海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这份强烈的责任感,推动着他不断活跃在国际履约的道路上。他精心撰写并提交了30余份国际提案,多次对VDES核心技术标准提出关键修订。这一系列成果不仅将“中国智慧”融入国际规则,更是通过分享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实践经验,为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的国际海事治理体系贡献了力量。
从深夜机房里的技术攻关,到国际会场上的坦诚交流;从技术探索到参与规则制定,姚高乐以光阴作笔,以赤诚与智慧为墨,在数字化导助航的版图上奋力书写着属于中国航海保障的时代航迹。这航迹,不仅为船舶指明安全的彼岸,更在国际合作的浪潮中彰显了中国在数字化导助航领域的担当与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