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墨,号西泠墨,1964年生于浙江浦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师从吴山明,他大胆突破传统技法,创新性地将山水画皴法的“滞性感”融入人物画塑造技法,而获得另类的视觉效果。方增先曾评价:“从山水画皴法中汲取营养应用于人物画法,难能可贵;达到这种水平非常不易。”此类风格的作品曾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大展中四次优秀奖项,其中《西泠印源》获铜奖,《弘一法师》获中国文联主办美术大赛金奖。200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出版专著《周昌谷中国人物画创作实践研究》、《浙派写意中国人物画技法研究》;《郑墨速写选》(1995年中国美院出版社出版)等个人画册十余种;《高考人物速写》等专业技法书二十余种。其教学片《郑墨画速写》发行广泛,影响深远。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其中《骨法用笔、水墨为上》提出有关中国画笔墨的观点(刊于《新美术》2014.2)引起专业人士的普遍关注。
曾接受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关于中国画发展问题的专访,浙江电视台为其制作专题片《美的追寻者》(1996,中日交流)、《幸福浙江人》(2002,献礼省党代会)。
金华山“历史传说”与“历史人物”系列公共艺术品(雕塑、浮雕),是其艺术多样化探索的成功范例,也是金华山成为国家五A阶景区的经典代表之作。
![]()
在传统与创新的边界上行走:论郑墨的水墨艺术
在中国当代水墨画的多元格局中,郑墨是一位兼具深厚传统功底与锐意创新精神的代表画家。他师从当代人物画大家吴山明,郑墨的艺术之路始终扎根于传统,却又不拘泥于成法,以其独特的“山水皴法入人物画”的创作手法,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
传统的根基与笔墨的锤炼
郑墨的艺术创作深深植根于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古典美学理想的继承:重视“骨法用笔”,强调“水墨为上”,追求“意蕴”而非“形似”。他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古代文人的形象,背景以淡墨渲染出朦胧的山水,配合飘逸的书法题诗,整体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这种诗、书、画、印的结合,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典型特征。
此外,他的《杨柳阴里白沙堤》中,柳枝以淡墨晕染,人物以简笔勾勒,大量的留白使画面充满呼吸感,仿佛让人步入古诗中的江南意境。这类作品不仅展现了郑墨对传统笔墨语言的精熟掌握,更体现了他对古典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
![]()
创新的突破:山水皴法的人物化实验
郑墨最大的艺术贡献在于他打破了人物画与山水画的技法界限。大胆地将山水画中的皴法——尤其是表现山石质地与体量的“滞感”笔法——引入人物画的创作中。方增先曾评价道:“从山水画皴法中汲取营养应用于人物画法,难能可贵;达到这种水平非常不易。”这一点在《色拉寺僧侣象》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
该画描绘了一位侧坐的僧人,其衣袍的处理完全脱离了传统人物画中以线为主的勾勒方式,转而使用类似山水画中的皴擦、积墨技法。墨色浓淡交织,笔触粗犷而富有力度,不仅表现出衣料的厚重质感,更赋予人物一种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精神重量。这种画法不仅增强了视觉表现力,更深化了作品的内蕴,使人物形象超越个体而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
同样的创新也体现在其他作品中,如《青松》中,松树与老者,松针以皴笔写出,人物的衣纹也以类似的滞涩笔法完成,整体风格统一而富有张力。这种笔法的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种美学观念的拓展:它模糊了人物与山水的界限,暗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的相通。
![]()
题材的多元与意境的营造
郑墨的创作题材广泛,涵盖人物、花鸟、山水,但无论何种题材,他都注重意境的表现与文化内涵的注入。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叙事性和抒情性,如女子与垂柳、荷花的组合营造出静谧而略带忧郁的诗意。而在另一幅作品中,他以大写意的方式描绘石头与藤蔓,墨色酣畅淋漓,题诗与画面相呼应,体现出一种“物我合一”的哲学思考。这些作品共同表明,郑墨并非单纯追求形式的创新,而是希望通过形式的探索表达更深层的文化关怀与生命感悟。
![]()
学者型艺术家的综合修养
郑墨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学者。他出版了《周昌谷中国人物画创作实践研究》《浙派写意中国人物画技法研究》等多部专著,并发表了《骨法用笔、水墨为上》等重要论文。这种学术研究的背景使他的创作更具自觉性与理论深度。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理性思考的痕迹,而非纯粹的情感宣泄。
![]()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公共艺术创作,如金华山系列的雕塑与浮雕,显示出其艺术实践的社会性与当代性。这种多重身份的跨界实践,使郑墨的艺术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发生互动。
![]()
在守正与创新之间
郑墨的艺术生涯是一条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谨慎平衡的道路。他的作品既保持了文人画的高雅意境,又赋予了水墨语言以新的表现力与时代感。在他的画中,我们既能看到对古典文化的深切眷恋,也能感受到对现代艺术问题的积极回应。这种“守正创新”的态度,或许正是郑墨艺术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其深度理解后的创造性转化。
![]()
在当代水墨画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的今天,郑墨的艺术实践无疑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参考。他的作品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水墨语言的丰富可能性,更提醒我们:中国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如何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诠释传统的深度。
文/范迪安
2025年8月29日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