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我才明白:为什么大陆都用手机支付,可发达国家却无人问津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师傅,不收现金吗?”老李愣愣地看着煎饼摊老板。

“哎呀,现在都扫码了,您扫这个二维码。”老板指了指贴在摊子上的黑白方块,“现金找零太麻烦了。”

老李摸了摸口袋里刚从银行取出的崭新百元大钞,心里五味杂陈。在德国工作三年,回国第一天就被一个煎饼摊给难住了。这个57岁的中年男人没想到,一个简单的早餐竟然会让他重新思考什么叫做“发达”...



01

老李在一家跨国公司做了二十多年的项目经理。三年前被派到德国汉堡分公司,上个月刚调回国内总部。

他以为自己对国内的变化有所准备,毕竟视频通话时女儿也提过手机支付很方便。但真正回来后,这种冲击比想象中强烈得多。

飞机落地首都机场的那一刻,老李心情还挺轻松。毕竟是回到自己的祖国,一切都应该是熟悉的。但从机场打车回家的路上,他就感受到了第一波冲击。

“师傅,到朝阳区。”老李上车后报了地址。

司机是个40多岁的中年人,听口音是本地人。“好的,您微信还是支付宝?”

“什么?”老李愣了一下。

“付车费啊,微信还是支付宝?”司机通过后视镜看了看老李,“您不会是要给现金吧?”

老李有些不好意思:“现金不行吗?”

司机叹了口气:“行是行,但我车上零钱不多。您要是没有整钱,可能找不开。”

老李摸了摸钱包,里面都是从德国银行换的崭新百元大钞。“那我给您整钱,不用找了。”

“那太亏了,车费才35块。”司机说,“这样吧,您加我微信,我教您怎么用手机付款。”

这个提议让老李有些意外。一个素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竟然愿意教他使用移动支付。在德国的时候,出租车司机通常都很冷漠,交易完成就各走各路。

但最后老李还是礼貌地拒绝了:“谢谢师傅,我先用现金,回头让家人教我。”

车费最终还是用现金结算了,司机找了一堆零钱给他。但老李注意到,司机在找零的时候明显有些不耐烦,翻遍了整个车才凑够零钱。

回到阔别三年的小区,老李发现这里也有了变化。以前小区门口的小卖部还是那个小卖部,但店门口多了几个黑白相间的方块图案,旁边写着“微信支付”、“支付宝”。

“李叔,您回来了!”小卖部老板娘热情地打招呼,“三年没见,您还是那么精神。”

老李笑着点点头:“王姐好,店里生意还不错吧?”

“还行,就是现在收钱的方式变了。”王姐指了指门口的二维码,“现在大家都用手机付钱,方便得很。”

“那还有人用现金吗?”老李好奇地问。

王姐想了想:“有,但不多。主要是一些年纪特别大的老人,还有一些外地来的打工人员。像您这个年纪的,基本都会用手机支付了。”

这话让老李有些尴尬。57岁在王姐眼里还不算太老,但在支付方式上,他确实落后了。

“您要不要买点什么?”王姐问。

老李随手拿了一瓶水:“这个多少钱?”

“3块。”王姐说着指了指收款码,“您扫这个就行。”

老李摇摇头:“我还没有下载这些应用,用现金吧。”

王姐愣了一下,好像突然想起什么:“对哦,您刚从德国回来,肯定还没来得及弄这些。”

她从抽屉里翻出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零散的硬币和纸币。“我现在都不怎么准备现金了,让我找找有没有零钱。”

看着王姐翻找零钱的样子,老李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三年前离开的时候,现金支付还是主流。现在回来,现金竟然成了“特殊情况”。

第二天是周一,老李第一天回公司上班。

在小区门口买早餐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

“您真的没有手机支付吗?”煎饼摊老板有些不敢相信,“现在连我80岁的老母亲都会用微信付款。”

老李的脸微微发红。他掏出手机,是一部在德国买的苹果手机,屏幕上除了基础应用什么都没有。

“我刚从国外回来,还没来得及下载。”他解释道。

老板倒是很热心:“没事没事,您先拿着吃,改天路过再给钱。反正您在这小区住,跑不了。”

接过热腾腾的煎饼,老李心情复杂。这份人情味让他感动,但同时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确实跟不上节拍了。

02

走在去公司的路上,老李回想起在汉堡的日子。那里的早餐店老板通常都很严肃,交易就是交易,很少有这种人情味的让步。但那里的现金支付却从来不是问题,每个商家都准备充足的零钱,每个顾客也习惯带现金。

到了公司楼下,老李想买杯咖啡提提神。

公司楼下的咖啡店,老李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李总,您没有支付宝?”年轻的收银员小妹睁大了眼睛,好像看到了什么稀奇动物。

“暂时没有。”老李说着掏出钱包。

小妹看了看他手里的现金,又看了看后面排队的人,有些为难:“我们这边现金找零比较慢,因为收银系统都是按照电子支付设计的...”

老李这才注意到,收银台上确实只有一个很小的现金抽屉,而且看起来不经常使用。旁边却有两个很醒目的收款码,还有个小牌子写着:“推荐使用移动支付,更快更便捷。”

后面排队的人开始小声议论。有人说:“现在还有人用现金啊。”另一个声音接着说:“肯定是年纪大了,不会用智能手机。”

还有人开玩笑:“该不会是从外星球来的吧,连手机支付都不知道。”

这些话虽然不是恶意的,但听在老李耳朵里还是很刺耳。他在德国的三年里,从来没有因为支付方式而受到这样的“关注”。

老李感到一阵尴尬,但更多的是困惑。在德国的时候,他的同事Hans总是说现金支付是最安全的,很多德国人都坚持用现金。可回到国内,现金似乎成了累赘。



小妹在收银机里翻了好一会儿,才找到足够的零钱。“不好意思啊,让您久等了。我们平时很少用现金,零钱准备得不多。”

老李接过找零,心里感慨万千。曾几何时,收银员不会因为现金交易而道歉,顾客也不会因为用现金而感到尴尬。

正在这时,他的同事小王走了过来。

“李总!您回来了!”小王热情地打招呼,“刚才我看您在这里,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没事,就是...”老李有些不好意思说。

小王很快明白了:“哦,您还没有下载支付软件吧?没关系,我来帮您付。”

说着,小王掏出手机,对着收银台上的二维码扫了一下。滴的一声,交易完成。整个过程不到五秒钟。

“谢谢小王,回头我转账给你。”老李说。

“不用不用,就一杯咖啡。”小王摆摆手,“李总,我教您下载支付宝吧,真的很方便。”

“好,谢谢。”老李点点头,心里想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如果手机支付真的这么方便,为什么在德国、法国那些发达国家,人们对此却并不热衷?

周末的超市里,老李再次感受到了现金的“不受欢迎”。

收银员是个看起来刚毕业的小姑娘,看到老李掏现金时,明显皱了皱眉头。

“先生,您确定要用现金吗?我们这边找零可能需要等一下,收银机里现金不多。”

老李看了看购物车里的东西:一盒鸡蛋,一袋面粉,两瓶牛奶,总共46块8毛。在德国的超市,这样的购买用现金再正常不过了。

“没关系,我不着急。”他说。

小姑娘翻箱倒柜地找硬币,找了好一会儿才凑够3块2毛的找零。这个过程中,后面排队的人已经换了一茬。

走出超市,老李心情很复杂。他想起在汉堡的REWE超市,收银员总是很熟练地处理现金交易,从来没有因为找零而显得不耐烦。

那天晚上,他给女儿打了个视频电话。

“爸,您怎么还在用现金啊?”女儿笑着说,“现在国内都用手机支付了,特别方便。”

“我知道方便,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么方便的东西,在加拿大你们不用?”

女儿想了想:“没办法啊,这边都是用现金信用卡,而且大家比较习惯。”

挂了电话,老李更困惑了。

03

第二个星期,在小王的帮助下,老李终于学会了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第一次用手机扫码付款时,他确实感受到了便利。在楼下的便利店买水,扫一下就完成了交易,连钱包都不用掏。

“是挺方便的。”他对小王说。

“对吧,李总。现在连街边卖水果的大爷都用二维码收钱,您说神奇不神奇?”

这话提醒了老李。周末散步的时候,他特意观察了一下。

卖烤红薯的大爷,车上贴着收款二维码。

修自行车的师傅,工具箱上也贴着二维码。

甚至连街头画画的艺术青年,画板旁边都立了个“打赏码”。

老李站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是穿西装的白领,还是背着书包的学生,买东西时都是掏手机,扫一下,走人。整个过程流畅得像一套舞蹈动作。

但他想起在德国的日子。Hans每次买咖啡都要掏钱包,数硬币,收银员也很有耐心地等着。那种慢节奏的交易方式,在这里似乎已经消失了。

越来越熟练使用手机支付后,老李的困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深了。

他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文章。有人说是因为技术发展水平不同,有人说是使用习惯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因为安全考虑。

但这些解释都不能完全说服他。德国、法国的技术水平不比国内低,为什么手机支付的普及率却差那么多?

一天中午,他在公司附近的面馆吃饭。老板是个50多岁的中年人,看起来很精明。

“师傅,您这手机收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老李一边吃面一边问。

“大概四五年前吧。”老板放下手里的活,“开始我也不愿意用,觉得现金踏实。但后来发现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我不弄个二维码,生意就不好做了。”

“那您觉得现在方便吗?”

老板笑了:“太方便了!以前收钱找钱,还要担心收到假钞。现在手机一扫,钱直接到账,晚上也不用数钱了。”

这个回答让老李想起了一些事情。在德国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担心过假钞的问题,因为那边假钞很少。但在国内,假钞问题确实存在。

也许这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一个月后,老李已经完全适应了手机支付的生活。

他开始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同事们吃饭时都是手机一扫,连几块钱的矿泉水也懒得掏现金。办公楼下的水果摊,老板一天收到的现金可能不到十块钱。

但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在地铁站的见闻。

一个外国游客想买地铁票,掏出现金想付款,结果售票员告诉他只能用手机支付或者公交卡。游客不会用中国的手机支付,也没有公交卡,站在那里很无奈。

最后还是一个热心的年轻人帮他用手机买了票。

老李看着这一幕,想起自己一个月前的窘迫,心里感慨万千。他开始意识到,这种支付方式的普及程度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04

转眼到了秋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李参加了大学同学聚会。

老同学们都已经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大家聊起这些年的变化,话题自然转到了科技和生活方式上。

“说起来,现在这手机支付确实方便。”做医生的老同学老陈说,“我们医院现在连挂号费都可以用手机付。”

“是啊,我们学校的食堂也是,学生们都不带现金了。”当老师的老同学老刘接着说。

老李借机问了个一直想问的问题:“你们不觉得奇怪吗?手机支付这么方便,为什么在欧洲、北美那些发达国家却不怎么普及?”

大家都沉默了一下。最后还是老张开了口。

老张在银行工作,对金融比较了解。“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他说,“其实最开始推手机支付的时候,阻力也挺大的。”

“那后来怎么普及开的?”老李追问。

老张看了看周围,压低声音:“这里面可有个关键的事情,不过这事儿说来话长...”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