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76年毛主席病重,叶剑英前来探望,主席轻点其手背留下无声遗嘱

0
分享至

1976年注定是全中国人民最为悲痛的一个年份,在这一年,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相继去世,而毛主席的身体也不容乐观。



(毛主席)

九月的一天,中央干部们纷纷来到中南海。

那时的主席身体状况已经不容乐观,而屋外的中央干部们排着队地轮流进屋看望毛主席,看望这个为中国奋斗了一生的人。

主席的健康状况很差,差到已经无法说话,因此干部们走过时,主席只是眼神有所交流,并不能说出任何话语。

可当叶剑英走过时,主席的情绪却有了波动,手指也在竭力地抖动。

叶剑英将军并没有注意到主席的异样,待到他走出病房后,负责照顾主席的护士才跑了出来,提醒叶剑英:主席要见你。

再次回到病房的叶剑英来到主席床前,主席伸出自己颤抖的手,在叶剑英的手背上点了几下,作为主席无声的遗嘱。

那么主席此意何为?背后又有什么深意呢?



(叶剑英)

一.苏区相交,诗词之谊

不同于其他中央早期成员,叶剑英一开始并不是共产党员。

叶剑英早期在国外留学,回国后便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并且在北伐战争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当时也正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因此叶剑英得以接触国共两党不少关键人物,在被国民党各方势力拉拢的同时,叶剑英反倒是被共产党吸引。

而且,在此期间叶剑英还担任黄埔军校教官,和周恩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使得叶剑英对共产党的了解更为深刻。

在叶剑英看来,马克思主义是能够拯救当时混乱的中国的,于是多次要求加入共产党,只可惜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成功入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破裂,叶剑英也公开反蒋,坚定支持共产党,并顺利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蒋介石)

由于当时的共产党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周恩来等人开始策划南昌起义,贺龙和叶挺等人纷纷参与其中。

得知几人意向的张发奎意欲将贺龙叶挺二人骗到庐山,剥夺他们的兵权,不过好在叶剑英及时将这一重要消息通知了贺龙叶挺二人,才避免了意外的发生。

虽说叶挺没有直接参与南昌起义,但是他在整个起义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可小觑!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叶剑英为了深化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前往了苏联进行学习,并且在1931年回到中央苏区,也就是在这里,叶剑英开始了和毛主席长达四十五年的友谊。

这段日子里,叶剑英为毛主席的独特思想所折服,成为了积极拥护毛主席的忠实友人。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和叶剑英在诗词方面都有不小的造诣,正因如此二者十分投机!



《远望》

叶剑英曾作了一首诗,名叫《望远》,这首诗创作于大连,表达了当时叶剑英的澎湃情绪,毛主席对于此诗非常喜爱。

甚至主席不仅能够背诵,还曾多次默写此诗。情到深处,毛主席还为叶剑英的这首诗改了一个更为贴切的名字——《远望》。

叶剑英得知兴奋无比,也知道主席改名的重要意义。叶剑英知道他希望自己化被动为主动,望远方不如站远了望,做人做事都需要有这种能动性。

由此可见,二人在诗歌方面也是这么的默契无比,主席爱叶剑英的诗,叶剑英则是读得懂主席改的诗名,称二者为一声诗友也不为过。

毛主席对于叶剑英来说,是领导,是战友,是知己,更是他一生都要守护的明亮灯塔,因此哪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也对毛主席的警卫工作十分上心。

在主席进行各项工作时,叶剑英总会精心布置主席的安保工作。主席在特殊时期接见人民代表时,叶剑英则会亲自带领卫兵保卫主席安全。

后来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叶剑英心中更是难过无比。

二.政见相同,临终嘱咐

进入70年代后,随着周总理和朱老总的相继去世,再加上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叶剑英开始承担起了大部分工作!而毛主席之所以如此信任叶剑英,也是因为数十年来,叶剑英一直都是毛主席忠实的支持者!革命时期,毛主席的思想和决策都是正确的,但是在当时,质疑毛主席的人却不在少数。

因为那时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是革命的核心”,不过在考虑了中国国情后,主席认为农民阶级才应该是核心,想要革命成功,就需要从农村包围城市。



(毛主席和叶剑英)

这在当时的许多人眼里是“滑稽的“,但是事实证明,主席的思想是伟大而深远的。

刚到苏区时,叶剑英便意识到,中央的领导们意见是不统一的,而且明显可以看出,早期在张国焘等人的决策下,红军革命进行得异常艰难。

反观毛主席的想法,确是更加灵活机动,这点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围剿中尤为突出——毛主席带领下的部队总能打胜仗。

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叶剑英直接公开支持毛主席,并且多次赞扬毛主席的思想见解,这对于当时的毛主席可谓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支持。

要知道,主席没有出过国,常常被人嘲讽“没有喝过洋墨水“,而叶剑英作为国外留学归来并且参与过多次起义的优秀将领,选择支持毛主席,这对于主席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毛主席也多次在公开场所动情表示:能够在前几次反围剿中支持我的人很少,剑英绝对算是其中之一。



(毛主席和叶剑英)

想必,就是因为叶剑英当时如此坚定地相信毛主席的思想和指导,所以毛主席在临终之际才肯托付给叶剑英那个“无声的遗嘱”吧。

当然了,毛主席的思想虽然正确,可在当时依旧不被接受,反倒是被屡屡嘲讽,公开支持毛主席的叶剑英也因此受到牵连。

1932年的十月,毛主席在苏区的中央重要会议上被激烈批评,并且被撤除了他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

叶剑英本担任参谋长,不久后便被调任为红军学校的校长,再后来更是直接被调整到总参任四局的局长。

看似是职务的调整,实则就是降职,原因自然是叶剑英坚定不移地支持毛主席的看法。不过即便是权利的削弱,也并不能让叶剑英停止支持毛主席,反倒更为拥护主席。

叶剑英本人也曾回忆:当时候我的参谋长职位被撤,但是我知道革命事业还很长,拥护主席和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好,不必斤斤计较。

毛主席更是公开赞扬:剑英同志对于领导人的前几把交椅是没有想法的,他一心扑在革命上面。

我们不禁为叶剑英的奉献精神感动,也不禁为叶剑英和毛主席之间的彼此赏识,以及他们的深厚友谊而感慨。

三.遗嘱所指,为国为民

可惜的是,这段有着过命之恩,政见之和的友谊,终究是在九月八日晚慢慢消散。

根据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吴德同志回忆,彼时的毛主席已经处于弥留之际,,因此许多重要人员都分组前往看望,而吴德就和叶剑英一组共同看望毛主席。



(吴德)

他们走到毛主席榻前,并报上了各自的名字,主席显然是还有意识的,他的手还在动,似乎是在寻找些什么。但是众人也不得而知,只能道别之后往外走。

而刚刚退到门口,负责照顾主席的护士匆忙赶了出来,并且告诉叶剑英:主席要见你。看来主席要单独见叶剑英,而吴德便留在了门外等待。

叶剑英回到主席身旁,并且和主席那只颤抖的手握了起来,叶剑英的情绪显然已经有些崩溃,主席努力地想要说话,但是并没有说出来,只能在叶剑英手背上点了几下,便再次陷入沉默。

叶剑英心情沉重地走出房间,对于主席的意思,他自己也有些看不透,主席在他手上点的几下,更像是一个无声的嘱咐,思考了一番,叶剑英心中有了自己的见解。



(毛主席遗容)

那么,毛主席对叶剑英的这无声的嘱托到底是什么呢?

毛主席去世几年后,叶剑英在一次政治局的会议上谈到了这个无声的遗嘱,在他本人看来,主席的这番无声嘱托,是想要自己好好维持国内形势,拨乱反正。

虽说毛主席并没有亲自开口,但是叶剑英的理解也非常合理。

因为当时毛主席去世,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必然会发生变化,而彼时的华国锋,在经过毛主席的提议,以及中央政治局通过之后,担任了国家和党的主要职务。



(华国锋)

可华国锋毕竟资历不算太深,特别是在主席去世之后,国家必然会有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国家形势也会有所变化。

在叶剑英看来,毛主席希望自己能在他去世后帮助稳住国内局势,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协助华国锋,起到辅佐的作用。

叶剑英在毛主席生前便拥护毛主席的正确思想,并且本人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革命经验,对于政治方面的知识也是极其丰富,因此叶剑英完全有这个能力。

事实证明,叶剑英对于华国锋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无独有偶,叶剑英其实在革命时期对于毛主席也有着很大的帮助,那就是三次对毛主席的救命之恩。



(叶剑英像)

第一次是在遵义会议时期,当时会议刚刚结束,主席等人在土城突然遭到了敌人袭击,地方兵力大约一个连队,在主席危难之际,叶剑英率领一个排队兵力击退敌人,保护了毛主席。

第二次是在打鼓新场地区,那时各个党员正在召开会议,突然遭遇敌军战机袭击,就在主席有些束手无策之际,叶剑英拉着主席安全撤离。

第三次则是在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当时在党内极其敌视毛主席的张国焘计划谋害主席,不过因为叶剑英的谨慎破获了张国焘的密电,再一次为毛主席化解了危机。



(张国焘)

对于叶剑英的多次相救,主席自然也是记在心里,并且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感谢:要是没有叶剑英同志,我毛泽东的性命怕是已经不保。

从南昌起义前夕为叶挺贺龙二人传递重要信息,再到长征时期连救主席三次,叶剑英可谓是多次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党内重要人士,往大了说,那就相当于挽救了整个党。

对于叶剑英本人来说,他对党是忠诚的,而毛主席又是唯一能够拯救中国的伟人,他早已决定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以及自己心中永远的灯塔——毛主席。

四.一生谨慎,大事不疑

多年后,每当提起和毛主席的友谊时,叶剑英表示:自己和主席是革命战友,更是知己和友人。

正是因为二人知己般的默契,叶剑英才能够猜到主席想要嘱托自己稳定局势的意思。



(毛主席)

当然,主席的意思未必一定如同叶剑英所想,但是也反映了主席对叶剑英的信任。

同时也正是叶剑英的这般性格,才让毛主席去世前对叶剑英有了那份无声的嘱托。

1980年,叶剑英也提到过,当时收到毛主席那无声的嘱托时,心中想到的是《三国志》里面的白帝城托孤,主席一定是想要自己帮助国家领导人治理国家,整顿国家。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一句诗经常被毛主席拿来形容叶剑英。

众所周知,诸葛亮作为一代名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生行事都极为谨慎;而吕端大智若愚,在大事上面行事果断。

用谨慎和大事不糊涂来形容叶剑英,足以见得毛主席对于叶剑英的重视和信任,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建国后的政治觉悟,叶剑英都从来没有让毛主席失望过。

叶剑英建议华国锋,多去老同志的住处走走,多和那些老同志联络,搞好联络工作,一起为建设中国而努力。



(邓小平)

叶剑英也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向华国锋陈述了利弊,最终果断对党内事务进行了整理,对一些领导人也进行了任免。

在整个过程中,叶剑英都带领着警卫保证华国锋的安全,在看到成功解决了党内不正之风后,叶剑英也欣慰无比,在他看来,自己没有辜负毛主席对自己无声的嘱咐。

他就曾在1963年的一次报告上面表示:毛主席脑子里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抓,无论是政治的还是军事的,对于中国来说都是宝藏。

可惜天不遂人愿,这对知己终在1976年分别。在主席去世一周年后,叶剑英讲话歌颂主席:毛主席永远是我们的标杆,我们永远跟着毛主席走!



(晚年叶剑英)

正如同恩格斯评价马克思那般,叶剑英在晚年提起毛主席泪流满面地说:毛主席是伟大的,没有他,我们现在还会在黑暗里徘徊!

结语:

一个帅,一个将;一个文,一个武‘。毛主席和叶剑英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叶剑英折服于主席前瞻的思想,毛主席感慨于叶剑英出色的才能。

所以,在毛主席即将去世之际,他会放心地留给叶剑英一份无声的嘱托,他也相信,叶剑英能够读懂自己的嘱托,能够继续为新中国奋斗。民族英雄,可歌可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英子谈
英子谈
热爱生活,就是在平凡中找到美好。
271文章数 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