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伯,您这样生活太单调了,我来帮您改变一下吧!”
30岁的护工小林笑着说道。
66岁的王大爷点点头,心想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
他怎么都不会想到,半年后的那个夜晚,
他会哭着对小林说:“求求你离开吧,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01
王建国今年66岁,是一名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
半年前的那场小中风,虽然不算严重,却让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左手有些不灵便,走路也比以前慢了许多,独自生活确实有些吃力。
儿子王磊在外地工作,女儿王娟虽然在本地,但工作繁忙,两个孩子要照顾,实在分身乏术。
“爸,我们给您请个护工吧,专业一点的,这样我们也放心。”女儿王娟提议道。
王建国虽然不太愿意,但也知道这是最现实的选择。
通过朋友介绍的家政公司,他们找到了小林。
林晓敏,30岁,做护工已经三年了,口碑一直不错。
她长得清秀,说话温和,给人感觉很靠谱。
“王伯伯,以后我来照顾您的生活起居,您有什么需要尽管说。”小林第一次见面就给王建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王娟也很满意:“小林看起来很专业,爸,您就放心吧。”
小林很快就搬进了王建国的家,开始了她的护工生活。
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为王建国准备早餐。
白粥配咸菜,再来个煮鸡蛋,这是王建国几十年的习惯。
小林观察了几天,心里有些不以为然。
“这样的早餐营养太单一了,老人家需要更全面的营养搭配。”她心里想着。
除了一日三餐,小林还负责打扫卫生、提醒吃药、陪王建国散步。
起初的一个月,一切都很顺利。
王建国觉得小林确实挺细心,家里打扫得很干净,饭菜也做得不错。
女儿王娟几次来看望,都对小林的工作很满意。
“爸,您看小林多好,把您照顾得这么周到。”王娟夸奖道。
王建国也点头表示认可,心里想着总算找到了合适的人。
但小林心里却有着自己的想法。
她觉得王建国的生活太过保守和单调了。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九点准时睡觉,从不打破这个规律。
吃饭就是家常便饭,从不尝试新的口味。
平时除了看看新闻,就是在院子里坐着发呆,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这样的生活对老人身心健康都不好。”小林心里盘算着,“我应该帮他改变一下。”
于是,细微的变化开始了。
第二个月,小林开始在早餐上做文章。
她把白粥换成了燕麦粥,说是更有营养。
把咸菜换成了时令蔬菜,说是维生素含量高。
“王伯伯,您这个年纪更需要均衡的营养,我来给您好好调理一下身体。”小林满怀善意地说。
王建国开始感到有些不适应。
燕麦粥的口感他不太喜欢,但看着小林那么用心,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那些新鲜蔬菜虽然营养,但让他的肠胃有些不舒服,总是胀气。
“可能是我年纪大了,肠胃功能不如以前了。”王建国这样安慰自己。
小林还开始调整王建国的作息时间。
“王伯伯,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不应该睡得太早,这样对身体不好。”
她建议王建国晚上十点再睡,早上七点起床。
“这样的作息更科学,也更符合现代健康理念。”
王建国有些困惑,他从年轻时就习惯了早睡早起,突然改变让他很不适应。
但小林说得头头是道,他也不好反驳。
除了作息和饮食,小林还开始“丰富”王建国的社交生活。
她主动联系邻居,组织大家一起聊天、打牌。
“王伯伯,您不能总是一个人闷着,多和人交流对大脑健康有好处。”
王建国其实更喜欢安静,但在小林的坚持下,他只能勉强参与。
那些热闹的聚会让他感到疲惫,但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林还给王建国推荐了一些现代化的娱乐方式。
她教他用手机看短视频,听流行音乐。
“王伯伯,您要与时俱进,不能总是活在过去。”
那些快节奏的视频和音乐让王建国感到眼花缭乱。
他更喜欢听听戏曲,看看书,但小林总说那些“太老土了”。
渐渐地,王建国开始感到自己的生活被完全打乱了。
他想要回到以前安静简单的日子,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毕竟小林是在“为他好”,而且女儿也很支持小林的做法。
“爸,您看小林多用心,还给您安排了这么多活动,您应该感谢她才对。”王娟每次来都这样说。
王建国只能默默承受着内心的不适。
他开始失眠,食欲也变得很差。
身体上的不舒服让他更加烦躁,但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小林看到王建国的状态不好,更加坚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王伯伯肯定是因为以前的生活太单调了,现在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她这样想着。
02
进入第三个月,小林开始了更加“全面”的生活改造计划。
她觉得王建国之所以状态不好,是因为“生活太消极”了。
“王伯伯,您这个年纪正是享受生活的时候,不能这样消极下去。”小林语重心长地说。
她开始强制性地安排各种活动。
每天下午,她都要带王建国去小区的广场上和其他老人一起跳广场舞。
“运动对身体好,而且还能交到新朋友。”小林坚持着。
王建国站在一群大妈中间,跟着音乐做着别扭的动作,内心充满了尴尬和不适。
他从来不是一个喜欢抛头露面的人,这样的活动让他感到非常不自在。
但小林总是在一旁鼓励:“王伯伯,您跳得很好,要有自信!”
除了广场舞,小林还给王建国报名了社区的老年大学。
“学习新知识能延缓大脑衰老,这是科学证实的。”
王建国被安排学习电脑操作、英语会话、手工制作等课程。
那些年轻的老师说话很快,课程内容对他来说也很陌生。
他坐在教室里,感觉自己像个格格不入的外来者。
“我已经66岁了,还需要学这些吗?”王建国心里疑惑着。
但小林总是说:“活到老学到老,您不能因为年纪大就放弃进步。”
小林还计划着要带王建国去旅游。
“现在的老年人都很会享受生活,您也不能落后。”
她已经联系了旅行社,准备安排一个“夕阳红”旅游团。
王建国想到要和一群不认识的人挤在大巴车里,住在陌生的酒店,就感到头疼。
他更喜欢在自己的家里,在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
但小林已经开始准备行李了,完全不给他拒绝的机会。
更让王建国感到不适的是,小林开始改变他房间的布置。
她觉得房间里的装饰“太老气”了,需要增加一些“现代元素”。
那些他珍藏了几十年的字画被收了起来,换成了一些色彩鲜艳的现代装饰画。
书桌上的文房四宝被整理到了柜子里,换成了一些“时尚”的摆件。
“王伯伯,您看这样是不是更有活力?”小林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杰作”。
王建国看着面目全非的房间,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那些东西虽然不值钱,但都承载着他的回忆和情感。
现在却被认为是“老土”的东西,要被淘汰掉。
更让他痛苦的是,小林开始不断地纠正他的“落后观念”。
王建国想听戏曲,小林会说:“王伯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您应该听听流行音乐。”
想看书,小林会说:“看书多伤眼睛,还是看看电视节目比较好。”
当王建国想早点睡觉时,小林会说:“您这是逃避生活,应该多参与一些社交活动。”
王建国感觉自己的每一个喜好、每一个习惯都被批判着。
他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过得太保守了?
是不是自己的生活方式真的有问题?
但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不快乐。
这种不快乐不是因为身体的病痛,而是因为精神的压抑。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自己了。
王建国开始出现明显的身体症状。
他的血压开始不稳定,经常感到头晕。
睡眠质量变得更差,经常半夜惊醒。
食欲也进一步下降,体重明显减轻。
小林看到这些症状,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王伯伯的身体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以前的生活方式不健康。”
她决定要更加严格地执行“健康生活计划”。
每天的活动安排得更加紧密,不允许王建国有“偷懒”的时间。
“您必须动起来,静坐对身体没有好处。”
王建国想要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每次都被小林的“专业建议”给压了回去。
“王伯伯,我是专业的护工,我知道什么对您的身体最好。”
这句话让王建国无言以对。
他开始变得沉默,很少主动说话。
小林觉得这是“抑郁”的表现,更加坚持要让他多参与社交活动。
女儿王娟来看望时,小林总是汇报王建国的“进步”。
“您父亲现在的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参加了很多活动,认识了很多朋友。”
王娟听了很高兴:“太好了,我就担心我爸一个人在家太无聊。”
但她没有注意到父亲眼中的疲惫和无奈。
王建国想要向女儿求助,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毕竟女儿工作那么忙,而且小林确实是在认真照顾自己。
他不想给女儿添麻烦,也不想显得自己太“不识好歹”。
时间一天天过去,王建国感到自己越来越像一个被安排的木偶。
他的每一天都被小林精心规划着,没有一刻是属于自己的。
他开始怀念那些被认为“单调”的日子。
那时候虽然简单,但每一天都是自己选择的。
现在的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却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和压抑。
03
第四个月的一个晚上,情况终于到了临界点。
小林又在为王建国安排第二天的活动。
“王伯伯,明天上午我们去参加社区的健康讲座,下午去学太极拳,晚上还有个老年联谊活动。”
王建国听着这密密麻麻的安排,突然感到一阵眩晕。
“我...我想休息一下。”他虚弱地说道。
小林皱了皱眉头:“王伯伯,您不能总是想着休息,这样下去身体会越来越差的。”
“我真的很累...”王建国的声音几乎是在哀求。
“累是正常的,说明您以前的运动量太少了,现在需要逐步适应。”小林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念。
王建国看着小林坚定的表情,内心的委屈和愤怒终于到了爆发的边缘。
这半年来所有的压抑、所有的不适、所有的痛苦,在这一刻汇聚成了一股巨大的情感洪流。
他想到了那些被收起来的字画,想到了那些被强迫参加的活动,想到了那些不再属于自己的时光。
他想到了自己曾经安静祥和的生活,想到了那些简单却真实的快乐。
突然,王建国的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了出来。
“我求求你离开吧!”
王建国的声音哽咽着,“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