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8年的革命斗争中,毛主席之所以能在历经千难万险后成为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伟大领袖人物,归根结底还是在他超乎常人的眼界认知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遥想当年在红军队伍中其实不乏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将军,但是在主席那次神奇的四渡赤水战役之后,他就彻底奠定了自己在军队中无可替代的领军人物的地位。
在当时毛主席的很多决策都有着超乎当时时代的眼界,这也就造成很多目光短浅的干部对他的不理解。
1973年,主席提出让八大军区司令互相对调的提议,当时韩先楚作为福州军区司令员竟带头和主席唱反调。
为此主席找来韩先楚,在北京说出了一句:“我去福建卖年糕好不好。”听完此话后的韩先楚立马坚决执行主席的命令。
那么主席的这句话背后又有何含义?韩先楚的态度为何又有着如此大的转变?
战火的淬炼
1913年,韩先楚出生在湖北黄安一带,和很多将领相同的是,韩先楚将军的童年也是在一望无际的田野和放牛生活中度过的,小的时候为了尽快填补家用,韩先楚还和当地的篾匠师傅学了些手艺,这也成为早年间自己养家糊口的看家本领。
不过在列强侵略的那个时代,韩先楚知道自己的生活不能就这样荒废了,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就必须掀起武装革命斗争,黄麻暴动时他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游击队。
当时部队中大多是和他一样的普通农民,对于他们来说,革命不过是对目前生活的不满和迫切希望改变的要求,他们的矛头对准着当地的地主老财。
虽然人数众多,但是这支毫无战斗经验和团队经验的队伍面对地主的奋起反抗还是显得不堪一击,上战场打仗不是把锄头换成刀枪那么简单,一次战役中这些农民眼看打不过对方,扔下武器就要逃跑。
军队领头的军官眼见形势不利也要溜之大吉,关键时刻韩先楚一声呵斥,喊着谁要走我就打谁,众人谁都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个头不高的小黑瘦子竟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这场力挽狂澜的战役也成为韩先楚在军队中立足的关键一仗。
韩先楚在军队中的晋升之路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相反他正是靠着自己一颗颗子弹和一场场战役从班长到排长再到连长。
和大多数将领成长之路不一样的是,韩先楚早年间还因为政治原因被处理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军队干部上是极其少见的。
1934年独树镇战役中,韩先楚带领部队在当地设防,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战士们单薄的衣服根本扛不住严寒,手中的那杆老枪早已经被冻得拉不开枪栓。
敌军当时从两翼抄上对我军进行围攻,关键时刻,韩先楚大喊一句:“谁是党员,和我一起上,要不都得死在这。”
韩先楚的气魄同时带动着整支部队,刚刚还在手忙脚乱军心动摇的部队一下子就有了主心骨,主力部队也正是依靠着韩先楚等人的掩护这才顺利渡河。
不过在战场上韩先楚虽然是个作战勇猛的战士,但是却缺少专业知识的熏陶,知道自己劣势的他在1937年主动前往延安抗大进行深造,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从一个毛毛躁躁的小伙子成长为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一名合格将领。
从抗大毕业的他也才不过25岁的年纪,后来多次战役的接连胜利让韩先楚的名头越来越响,1940年他就已经成为新3旅的旅长了。
不断成长的将军
真正让韩先楚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将是海南岛一战,渡江战役之后全国解放已成定局,蒋介石等国民党高层仓皇出逃,但是海南地区因为地形特殊,蒋介石依然安排薛岳等人进行驻守。
和先前解放战争时期各部队将领争先恐后不一样的是,在解放海南岛战役前,这些将领个个犯了嘀咕,谁都不敢立军令状打包票。
其实不能全怪他们,当时除了陆军外,我国其他兵种建设完全就是一张白纸,薛岳鼓吹的“伯陵防线”更是让引得不少将领担心。
关键时刻韩先楚毛遂自荐,带着军队干部就上了一线。
可是困难远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多,韩先楚虽是南方人但也没经历过这么大的海域作战。
战士们心中也没底,韩先楚回到作战室冷静的分析了当前情况,虽然困难多但是这么多年共产党都是一步步这么走来的,到了最后一步也绝不能轻言放弃。
韩先楚一边组织军队训练,一边和当地的居民了解当地情况。
1950年4月,韩先楚特意选择了谷雨前夕渡海,在渡海过程中,韩先楚也不由得紧张万分。
这毕竟是他组织的第一场大型海战,没有任何经验一旦出错就是满盘皆输,解放海南的任务还要重新部署,好在计划顺利进行,40军的全体战士顺利登岛和敌人展开了猛烈的对攻。
解放军的陆地作战能力不是国民党的乌合之众所能比拟的,没过多久蒋介石的5个师团就全军覆没,韩先楚站在岸头之上遥望着对岸,虽然还不到40岁的年纪,但岁月已将他历练成为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将军。
不久,朝鲜地区风云又起,韩先楚临危受命又和美国人在战场上拼起了刺刀。
面对敌人更为现代化的装备,韩先楚并没有选择硬拼,反而研究起了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对付敌人的飞机坦克,他所制定的很多战术也为我军减少了不少伤亡。
韩先楚将军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在军队中却是一步步打出来的威望,一向不服人的许世友对他也是敬重三分,2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韩先楚的妻子可谓是天天提心吊胆,总是害怕他一去不复还。
建国之后,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福州军区司令员的职务,依然在他熟悉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作着贡献。
毛主席的安排
1973年时,当时正值社会运动期间,各地经济发展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年底的时候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汇报工作,主席召开了内部会议提出想对调一下八大军区司令员的提议。
毛主席给出的理由也十分简单,一个军队领导者在同一个地方待久了肯定会产生自己的小团体,即使他们从主观上没有其他的想法,但是长久在一个地方工作所产生的懈怠和放松是避免不了的。
这八个军区的司令员都在原岗位上工作了20年左右的时间,也该是时候换换位置增加一点工作的新鲜活力了。
毛主席的决策得到了周总理和叶剑英等人的响应支持,可是命令的下达执行却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顺利,对于这些军区司令员来说,他们大都已经花甲之年,尤其在当地有自己的家庭和朋友,中国人都有故土情节,晚年之时谁又愿意背井离乡重新换一个工作岗位呢。
所以这八个人对这项命令就有抵触心理,在这里面尤其以许世友和韩先楚最为强烈。
这两个人作为战争岁月中的军队能手,脾气更是十分火爆,毛主席虽是当家人,但是也要考虑到他们的情绪,这项工作的推动也需要他们的理解和配合,绝不是一纸命令发下去就立即执行的,为了解决韩先楚心中的困扰,毛主席更是把他邀请到中南海进行会谈。
韩先楚虽然嘴上不愿意离开福州,但是毛主席的召见让他心里多少有点紧张,两人寒暄过后主席说道:“先楚,我老了以后准备去福州卖年糕你看怎么样,南京长沙这些地方太热,我受不了啊。”
韩先楚听完臊红了脸立即站起来敬礼说:“主席是我不对,我服从组织的安排。”
其实主席也正是在用这些话试探着韩先楚在心中对调任的真实想法。
毛主席紧接着说道:“去沈阳怎么样,换换天气也看看北方的地界,让你和陈锡联对调。”
韩先楚没有异议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命令。
最后八大军区司令员成功对调,韩先楚后来被派往兰州军区,在这里他又干了接近6年的时间,67岁的他才卸任军区司令员一职退居二线。
后来的韩先楚一直心系国家军队建设,晚年时期他重新拿起书案上的毛笔,在一张张宣纸之上挥毫泼墨,书写着自己曾经的故事和心血,为几十年革命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结语:
对于韩先楚来说,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早已证明他对革命的理想信念,从一个篾匠到新中国的开国上将,这其中经历的苦痛汗水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轻松。
晚年之时面对国家发展建设的新需要,他又远离生活了20多年的故土重新投入新工作,这样的付出也是心中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守和承诺,更加让人动容和尊重。
史料来源:[1]范蕴涵:骁勇上将韩先楚[J].春秋,200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