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赵姐,有你的快递!寄件人叫张小慧。”快递员的声音让赵姐切菜的手顿了一下。
是十三年前那个总来“拿”鸡蛋的小丫头吗?
当时她偷鸡蛋给生病的外婆,自己装没看见,这点小事早该忘了。
可这丫头怎么找到自己的?还特意寄了东西来。
当年一个鸡蛋不值钱,现在突然收到快递。
赵姐擦了擦手,拆开包裹,看到里面的东西,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天刚蒙蒙亮,菜市场就热闹起来。
四十八岁的赵姐像往常一样,推着装满蔬菜的三轮车来到摊位。
她熟练地支起摊子,将各类蔬菜摆放整齐。
赵姐个子不高,但很精神,多年的体力活让她的胳膊结实有力。
脸上的皱纹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依然温和。
五年前,丈夫因车祸离世,她便独自守着这个菜摊。
儿子在外地读大学,一年难得回来几次。
这个菜摊,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去批发市场进货,然后在这里忙碌到天黑。
虽然辛苦,但这份工作能让她养活自己,也给了她继续生活的勇气。
上午时分,菜市场里人来人往。
赵姐正在给一位大妈称土豆,突然感觉有人在盯着她。
她抬头一看,发现摊位旁站着一个小女孩。
这孩子看起来七八岁,瘦得像根豆芽菜,脸色有些蜡黄,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校服。
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眼睛,黑白分明,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机敏和警惕。
女孩在摊位周围转悠了好一会儿,时不时偷看赵姐一眼。
赵姐心想,这孩子想干什么?看起来也不像是来买菜的。
正当赵姐疑惑时,一位顾客走过来要买西红柿。
赵姐转身去拿西红柿,就在这时女孩迅速伸出小手,抓起摊位上一枚鸡蛋,塞进书包,然后拔腿就跑。
赵姐听到脚步声,回头一看,女孩已经不见了。
她低头看了看摊位,发现少了一枚鸡蛋,值不了几个钱。
“这小丫头……”赵姐摇摇头,心里并没有生气。
如果是个成年人偷鸡蛋,她肯定会追出去。
但只是个孩子,而且拿的也不多。
也许家里真的很困难吧。
第二天上午,同样的时间,女孩又出现了。
这次她更加小心,在摊位附近观察了很久,确认赵姐在忙别的事情后,才迅速拿走一枚鸡蛋。
赵姐这次看得清清楚楚。
女孩的手在发抖,显然很紧张很害怕。
拿到鸡蛋后,她立马就跑,根本不敢停留。
连续几天,这个场景都在重复。
女孩总是在上午十点左右出现,趁赵姐不注意时拿走一枚鸡蛋。
奇怪的是她从来不拿其他东西只拿鸡蛋,而且每次都只拿一枚,从不贪多。
赵姐心里琢磨着:这孩子肯定不是普通的小偷。
真正的小偷会越偷越大胆,越偷越多。
可这个女孩每次都只拿一点点,而且看起来非常害怕。
她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七天,赵姐决定暗中跟踪这个女孩,看看她到底是什么情况。
当女孩像往常一样“偷”走一枚鸡蛋后,赵姐找了个借口离开摊位,远远地跟在她后面。
女孩走得很快,穿过几条街道后,来到了一片老旧的居民区。
这里的房子都有些年头了,墙皮脱落,有些地方还在漏水。
女孩推开一扇斑驳的门,走了进去。
赵姐在门外等了一会儿,听到里面传来对话:
“小慧,你回来了。”这是一个老人虚弱的声音。
“外婆,我回来了。今天又找到了一枚鸡蛋。”女孩的声音。
“从哪儿找到的?”
“路上有人掉的,我捡到了。外婆您别问了,我去给您煮鸡蛋羹。”
听到这里,赵姐的心揪了一下。
路上捡到的?
这孩子在撒谎,她不想让外婆知道自己在偷东西。
她这是在保护外婆的心情啊。
赵姐没有进去打扰,而是悄悄离开了。
回到摊位上,她心里五味杂陈。
那个瘦弱的女孩,那个为了给外婆找鸡蛋吃而冒险的孩子,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
当晚赵姐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家里穷,有时候饿急了也会做一些不得已的事情。
可是这个孩子才七八岁啊,就要承受这样的压力。
第二天,赵姐特意在摊位上放了新鲜的鸡蛋,然后故意转身去整理货物。
她用余光看着,女孩还是一样小心谨慎,快速拿走一枚就跑。
从那天起,赵姐开始有意无意地为女孩制造“偷鸡蛋”的机会。
她会故意转身去招呼客人,会故意蹲下去整理下面的东西,会故意走到摊位另一边去拿工具。
每次都给女孩留下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有时候,赵姐还会故意把鸡蛋放在摊位边缘。
两个星期过去了,女孩依然每天准时出现。
赵姐注意到,孩子的脸色似乎好了一些,不像刚开始那么蜡黄了。
这让她心里感到一丝安慰。
隔壁卖水果的王婶跟赵姐说:“赵姐,你发现没有,最近总有个小女孩在你摊子前转悠,你得小心点,别让人偷了东西。”
赵姐笑着摆摆手:“小孩子嘛,好奇心重,看看也没什么。”
“你心太软了。现在的小孩可精着呢,小偷小摸的事多了去了。”王婶继续说。
赵姐没有接话。
她心里想:如果这个孩子真的是小偷,为什么每次只拿一枚?为什么从来不拿别的东西?为什么看起来那么害怕?
这天下午收摊后,赵姐又忍不住去了那片居民区。
她没有走得太近,只是远远地看着那间破房子。
傍晚时分,她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从屋里出来,手里拎着一个破布袋,佝偻着腰朝垃圾堆走去。
老太太在垃圾堆里翻找着什么,时不时捡起一些纸板、塑料瓶放进袋子里。赵姐看着她吃力的样子,心里又是一阵难受。
这时,女孩从屋里跑出来:“外婆,天快黑了,您快回去吧,这些明天我来捡。”
“小慧啊,外婆还能动,多捡点能多卖几个钱。”老太太慈爱地摸摸孙女的头。
“外婆,您身体不好,应该多休息。”女孩懂事地说。
看着这祖孙俩相依为命的样子,赵姐的眼眶湿润了。
她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想起了丈夫生病时的那些艰难日子。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苦难,而这个小小的家庭,显然承受着比常人更重的负担。
赵姐没有上前打扰,而是悄悄离开了。
回到家里,她下定决心要更好地帮助这对祖孙。
第二天一早,赵姐找到了住在同一条街上的老邻居陈叔。
陈叔在这一带住了几十年,对附近的人家都很了解。
“老陈,你知道城边居民区那个带孙女的老太太吗?”赵姐问。
“你说的是李奶奶吧?”陈叔叹了口气,“唉,那可是个苦命的人家。她儿子李强,以前在工地干活,五年前出了意外,当场就没了。儿媳妇受不了这个打击,把八岁的女儿一丢就改嫁了。现在就剩下老太太带着孙女过日子。”
“她们靠什么生活?”赵姐继续问。
“还能靠什么,就是老太太每天捡废品卖点钱,勉强维持生计。孩子叫张小慧,在城里小学读书,成绩挺好的,就是家里实在太困难了。”
陈叔摇头说道,“这年头,像她们这样的人家真是不容易。”
听完陈叔的话,赵姐心里更加沉重了。
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带着八岁的孙女,仅仅靠捡废品过日子,这得多难啊。
难怪孩子要冒险偷鸡蛋,原来家里的情况比她想象的还要糟糕。
从这天开始,赵姐更加用心地为张小慧创造“偷鸡蛋”的机会。
她不仅会故意转身让孩子有机会拿鸡蛋,还会挑选最好的鸡蛋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
有时候,她甚至会故意在菜摊桌子地上放几枚鸡蛋,然后假装没看见,让张小慧能够“捡到”更多。
赵姐发现,张小慧很聪明也很有原则。
她每次都会仔细观察周围的情况,确保没有其他人注意到才会行动。
而且她从来不贪心,不管有多少机会,每次都只拿一枚鸡蛋。
这种自制力让赵姐对这个孩子更加刮目相看。
有一天,赵姐听说张小慧的学校正在为困难学生募集学费。
她想也没想,匿名向学校捐了一笔钱,专门用来帮助张小慧这样的孩子。
当她听说张小慧因此得到了学费减免时,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秋天来了,天气渐渐转凉。
赵姐注意到张小慧身上还是那几件单薄的校服,显然没有合适的秋衣。
她想直接送衣服给孩子,但又担心这样会让孩子和外婆感到难堪。
一天傍晚,赵姐想出了一个办法。
她去找李奶奶,假装是来收废品的。
“大娘,听说您这里有废纸板卖?”赵姐敲响了那扇斑驳的门。
李奶奶开门一看,是个陌生的中年女人,有些警惕:“您是?”
“我是收废品的,听人说您这里有不少好东西。”赵姐编了个理由。
“哦,您等等。”李奶奶转身去拿废品。
赵姐趁机观察了一下屋里的情况。
房子很小很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
墙上贴着几张张小慧的奖状,在昏暗的灯光下格外醒目。
李奶奶拿出一堆纸板和塑料瓶。赵姐故意给了比市场价高一倍的钱。
“这太多了,用不了这么多钱。”李奶奶有些不好意思。
“您这东西质量好,值这个价。”赵姐笑着说,“大娘,您年纪这么大了还带着孙女,真不容易。”
“日子嘛,总要过下去。”李奶奶苦笑着说,“小慧是个好孩子,懂事,学习也好,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撑几年。”
“孩子在哪个学校读书?”赵姐问。
“城里小学三年级,成绩在班里总是前几名。”说起孙女,李奶奶眼里闪着光。
这时,张小慧从外面回来了。看到家里有陌生人,她显得有些紧张。
“小慧,这位阿姨是来收废品的。”李奶奶介绍。
张小慧礼貌地叫了声“阿姨好”,然后就进屋去做作业了。
赵姐看着孩子的背影,心里更加心疼。
这个孩子每天在学校里该有多累,回到家还要担心生计。
从那以后,赵姐经常以各种理由去买李奶奶的废品,每次都给比较高的价钱。
李奶奶虽然觉得奇怪,但也没有多想,毕竟这对她们来说是好事。
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
赵姐发现张小慧还是穿着那几件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她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想办法直接帮助孩子。
这天赵姐故意在菜摊上放了一些格外新鲜的鸡蛋,然后等张小慧出现。
当孩子像往常一样“偷”走一枚鸡蛋后,赵姐假装刚刚发现,大声喊道:“诶,我的鸡蛋怎么少了一枚?”
张小慧听到喊声,吓得腿都软了,站在那里不敢动。
赵姐走过去,装作很严肃的样子:“小朋友,是不是你拿了我的鸡蛋?”
张小慧脸都白了,眼里含着眼泪,点了点头:“阿姨,对不起,我错了。”
“你为什么要拿我的鸡蛋?”赵姐问。
“我……我外婆生病了,没钱买鸡蛋,我想给她补补身体。”张小慧哭着说。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都在指指点点。
有人说:“现在的小孩怎么这样?”有人说:“家长是怎么教的?”
赵姐看到孩子害怕的样子,心里很不忍。
她蹲下身,温和地说:“孩子,虽然你是为了外婆好,但是拿别人的东西总是不对的。这样吧,你帮我干点活,我给你工钱,你觉得怎么样?”
张小慧抬起头,眼中带着希望:“阿姨,我真的可以打工吗?”
“当然可以,你每天放学后来帮我收拾摊子,扫扫地,我给你十块钱一天。”赵姐说。
从那天开始,张小慧每天放学后都会来菜摊帮忙。
赵姐教她怎么摆放蔬菜,怎么清洁摊位,怎么整理工具。
孩子学得很快,干活也很认真。
更重要的是,赵姐现在有了正当的理由给孩子鸡蛋吃。
每天收工时,她都会包一些好鸡蛋给张小慧带回家。
“小慧,这些鸡蛋你拿回去给外婆吃。”赵姐说。
“可是阿姨,这太多了。”张小慧不好意思。
“没关系,这是你应得的。你干活这么认真,这些鸡蛋就当是奖励。”赵姐笑着说。
有了这份“工作”,张小慧一家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李奶奶的身体也因为能够经常吃到鸡蛋而好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张小慧脸上开始有了笑容,不再是那个胆怯害怕的孩子了。
赵姐还发现张小慧非常聪明。
有时候客人来买菜,孩子能够很快算出价钱,有时候甚至比她自己算得还快。
这让赵姐更加确信,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一天晚上,李奶奶专门来到菜摊前等赵姐收摊。
“赵老板,真是太谢谢您了。”李奶奶深深地鞠了一躬。
“大娘,您这是干什么?”赵姐赶紧扶住她。
“小慧跟我说了,是您给了她工作机会。我们祖孙俩这些天过得比以前好多了,这都是您的恩情。”李奶奶眼里含着泪水。
“大娘,别这么说。小慧是个好孩子,帮我干活也帮了我大忙。”赵姐说。
“赵老板,您是个好人,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李奶奶真诚地说。
赵姐心里暖暖的。她帮助这对祖孙,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自从开始照顾张小慧后,她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那种失去丈夫后的孤独感也减轻了很多。
冬天的一个傍晚,雪花纷飞。
赵姐正准备收摊,发现张小慧还没有来。
平时这个时候,孩子早就到了。
她有些担心,决定去张家看看。
走到张家门口,赵姐听到屋里传来咳嗽声。
她敲了敲门,张小慧来开门,脸色有些不好。
“小慧,你怎么没来摊子?”赵姐问。
“赵阿姨,外婆感冒了,我在家照顾她。”张小慧说。
赵姐进屋一看,李奶奶躺在床上,脸色苍白,不断地咳嗽。
“大娘,您这样不行,得去医院看看。”赵姐说。
“没事的,就是普通感冒,过几天就好了。”李奶奶虚弱地说。
“不行,您这咳嗽声不对,必须去医院。”赵姐坚持说。
最后赵姐硬是把李奶奶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说是肺炎,需要住院治疗几天。
看着医生开出的药单和住院费用,李奶奶犯愁了:“这么多钱,我们哪里拿得出来?”
“大娘,您别担心,钱的事情我来想办法。”赵姐安慰道。
当晚赵姐垫付了所有的医药费。
张小慧拉着她的手,眼里含着泪水:“赵阿姨,您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怎么还得起?”
“傻孩子,说什么还不还的。你好好照顾外婆,好好读书,长大了有出息,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赵姐摸着孩子的头说。
李奶奶住院的第三天,病情突然恶化了。
医生紧急把赵姐叫到办公室,告诉她老人的心脏也出现了问题,需要立即手术,不然有生命危险。
“手术费要多少?”赵姐问。
“至少需要八万块钱。”医生说。
八万块钱!这对赵姐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
她经营菜摊这么多年,全部积蓄也不过十几万。
可是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李奶奶,看着张小慧哭红的眼睛,她没有任何犹豫。
“医生,手术费我来付,您赶紧安排手术吧。”赵姐说。
手术进行了四个小时。
赵姐和张小慧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着。
孩子靠在她肩膀上,不住地抽泣。
“赵阿姨,外婆会不会有事?”张小慧担心地问。
“不会的,医生说了,手术很成功,外婆会好起来的。”赵姐安慰道。
“如果外婆真的不在了,我该怎么办?”张小慧的声音里带着恐惧。
赵姐紧紧抱着孩子:“小慧,不管发生什么,赵阿姨都不会让你一个人的。”
终于手术室的门开了。
医生走出来,脸上带着笑容:“手术很成功,老人脱离危险了。”
听到这个消息,张小慧高兴得跳了起来,赵姐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李奶奶在医院住了十五天才出院。
这期间赵姐每天都会来看望,还给张小慧在医院附近租了个小房间,让孩子能够就近照顾外婆。
出院那天李奶奶拉着赵姐的手,老泪纵横:“赵老板,这次要不是您,我这条老命就没了。您的恩情,我们祖孙俩一辈子都忘不了。”
“大娘,您身体刚好,别说这些了。以后好好保养身体,小慧还需要您呢。”赵姐说。
张小慧升入县城的重点中学后,学习更加努力了。
赵姐继续以各种名义资助她的学费和生活费。
有时候是“帮忙干活的工钱”,有时候是“奖学金”,有时候是“好心人的捐助”。总之,她想尽办法确保张小慧能够安心读书。
可是好景不长。
张小慧刚上高一,李奶奶的身体又开始出问题了。
这次不是急病,而是各种老年病一起发作,身体每况愈下。
医生很直接地告诉赵姐:“老人年纪大了,身体机能全面衰退,能维持多久很难说。”
听到这个消息,赵姐心里也很沉重。
这些年来,她已经把张小慧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如果李奶奶真的有什么不测,这个孩子的未来该如何安排?
赵姐请了专业的护工来照顾李奶奶,让张小慧能够专心学习。
可是张小慧怎么能安心呢?她知道外婆的身体越来越差,每天都在担心。
这天中午,张小慧正在学校上课,突然接到护工的电话说外婆病情加重了。
她立马请假赶到医院,看到外婆躺在病床上,气若游丝。
“外婆……”张小慧扑到床边,眼泪止不住地流。
李奶奶费力地睁开眼睛,看到孙女,脸上露出了虚弱的笑容:“小慧……你怎么不在学校?”
“外婆,我不放心您。”张小慧握着外婆的手。
这时,赵姐也赶到了医院。看到这个场景,她的心也揪得紧紧的。
李奶奶看到赵姐,努力地想要坐起来,但身体实在太虚弱了。
赵姐赶紧过去扶住她:“大娘,您好好躺着,别动。”
“赵老板……”李奶奶用尽全力握住赵姐的手,“我可能时日不多了……”
“大娘,您别这样说,您会好起来的。”赵姐安慰道。
“我心里清楚自己的情况。”李奶奶虚弱地说,“小慧还小,需要人照顾。我想……我想联系福利部门,给她找个收养家庭。”
听到这话,张小慧和赵姐都愣住了。
“外婆,我不要离开您!”张小慧哭着说。
“孩子,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李奶奶艰难地说,“外婆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你健康快乐地长大。”
赵姐心里五味杂陈。
她当然希望能够收养张小慧,可是以她的条件,真的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吗?
就在这时李奶奶突然紧紧抓住赵姐的手臂,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情。
她挣扎着坐起身,用一种前所未有的严肃表情看着赵姐和张小慧。
“我有件事……必须告诉你们……”李奶奶的声音颤抖着,每个字都说得很吃力。
“什么事,外婆?”张小慧紧张地问。
李奶奶深深地看了一眼张小慧,眼中满含着复杂的情感:“小慧……你的身世……其实……”
她停顿了一下,仿佛在做着艰难的决定,然后继续说道:“你爸爸李强,其实是我在孤儿院领养的。我把他养大,他结婚后生下了你。虽然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我们就是一家人。”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张小慧和赵姐都震惊了。
“外婆……”张小慧眼里含着泪水,“不管有没有血缘关系,您永远都是我的外婆。”
“好孩子……”李奶奶摸着张小慧的头,然后转向赵姐,“赵老板,我告诉您这个秘密,是想让您知道,血缘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亲情在于心。”
赵姐点点头,她明白李奶奶的意思。
“还有一件事。”李奶奶继续说,“我已经联系了市里的福利机构,他们找到了一个愿意收养小慧的家庭。是一对企业家夫妇,没有孩子,条件很好,能够给小慧更好的教育。”
“外婆,我不要去别的地方,我要跟赵阿姨在一起。”张小慧哭着说。
“小慧,听外婆的话。”李奶奶虚弱地说,“那对夫妇很善良,会给你最好的教育。你只有读书成才,将来才能报答赵老板的恩情。赵老板,虽然您愿意照顾小慧,但您一个人经营菜摊,条件有限。为了孩子的未来,我做了这个决定。”
赵姐心里五味杂陈。
她当然舍不得张小慧,可是理智告诉她,李奶奶的决定是对的。
一个企业家家庭确实能够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小慧,外婆说得对。你应该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赵姐强忍着不舍说道。
一个星期后,李奶奶安详地离开了。
她走得很平静,脸上还带着微笑,仿佛看到了什么美好的东西。
在李奶奶的葬礼上,来了很多人。
有邻居,有曾经受过李奶奶帮助的人,还有那对来自省城的企业家夫妇。
他们是周先生和周太太,四十多岁,温文尔雅,看起来确实是很好的人。
葬礼结束后,张小慧就要跟着周家夫妇去省城了。
临别时,她紧紧抱着赵姐,哭得说不出话来。
“赵阿姨,我不想离开您。”张小慧哽咽着说。
“小慧,你是个坚强的女孩。去了省城要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就是对赵阿姨最好的报答。”赵姐强忍着眼泪说。
“赵阿姨,我会永远记得您的恩情。等我长大了,一定会回来报答您的。”张小慧郑重地说。
“好孩子,赵阿姨等着你回来。”赵姐摸着孩子的头说。
张小慧深深地向赵姐鞠了一躬,然后跟着周家夫妇上了车。
汽车渐渐远去,赵姐站在原地,直到车子消失在视线中才转身离开。
从那天起,赵姐的生活又回到了从前的样子。
每天早起进货,摆摊卖菜,收摊回家。
可是心里总觉得缺少了什么,那种空虚感比丈夫刚去世时还要强烈。
有时候,当有小孩经过菜摊时,赵姐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想起张小慧。
有时候整理蔬菜时,她还会习惯性地的放在摊位边缘,然后才想起那个每天来“偷鸡蛋”的孩子已经不在了。
邻居们都说赵姐变了,话少了,笑容也少了。
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些年来,照顾张小慧已经成了她生活的重心。
现在孩子走了,她需要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时间一晃就是十三年。
赵姐现在已经六十一岁了,头发全白了,背也开始佝偻。
但她仍然坚持每天摆摊,这已经成了她的习惯。
这些年来,她时常想起张小慧,不知道孩子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好好读书,有没有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每年清明节,她都会去李奶奶的墓前看看,给她汇报一下自己的近况,也希望能在那里遇到张小慧。
可是一次也没有见过。
有时候她会想,如果当年坚持自己收养张小慧,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可能孩子不会有那么好的教育条件,但至少她们可以在一起。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赵姐正在摊位前忙碌着,突然听到有人喊她:“阿姨,有您的快递。”
赵姐抬头一看,是邮递员小李。
“我的快递?”赵姐有些奇怪,她很少网购,也没有人会给她寄东西。
“是的,这个包裹挺重的,您看看地址对不对。”小李说着,递过来一个厚重的包裹。
赵姐接过包裹一看,寄件人栏写着“张小慧”三个字。
她的手瞬间颤抖起来,包裹差点掉到地上。
“小慧……是小慧!”赵姐激动地说。
她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裹。
当赵姐的手指触碰到包裹里的东西时,眼里的热泪如洪水般涌出,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