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被清大录取入校,读了4年被保安拦在门口.清大发话:查无此人

分享至

“同学,请出示你的学生证。”

“经管学院查无此人。”

“计算机系查无此人。”

四年寒窗,一朝梦碎。

当承载全村希望的林小智,在清大苦读四年准备毕业时,却被一句句“查无此人”拦在了校门之外。

他引以为傲的大学生涯,为何变成了一场无人知晓的幻梦?



01

林小智的家,在黄土高坡下一个叫林家坳的村子里。

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像一把干豆子,随意地撒在光秃秃的山沟里。

这里的天空总是很高,蓝得发白,太阳一出来,就把土地晒得滚烫,空气里永远飘着一股尘土和干草混合的味道。

父亲林大海,是个沉默寡言的男人。

他不识几个大字,唯一的本事,就是一身的力气。

常年跟着县城的建筑队天南地北地跑,在脚手架上挥洒着汗水,把一张脸晒得像村口的核桃树皮,又黑又皱。

他每次回家,身上都带着一股浓浓的汗味和水泥味,但从口袋里掏出来的,却是被汗水浸得有些发软的、皱巴巴的钞票。

母亲张翠华,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

她的嗓门大,手脚麻利,一辈子都在跟土地和灶台打交道。

她最会做的,就是把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花,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一家人果腹的饭菜。

林小智,是这个家唯一的希望,也是整个林家坳飞出的第一只“金凤凰”。

在这个靠天吃饭的穷山沟里,读书,是唯一能走出大山的路。

林小智从小就懂事,他不像村里别的野孩子那样漫山遍野地疯跑。

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坐在家里那张破旧的、用木板搭成的书桌前,安安静静地看书,写字。

他好像天生就是读书的料,从小学到高中,他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奖状。

那些红色的纸,金色的字,是这个灰扑扑的家里,最亮眼的色彩。

父亲林大海不善言辞,他表达父爱的方式很特别。

他每次从工地回来,都会给儿子带回一两支城里才有的水性笔,或者一个崭新的作文本。

他会把这些东西小心翼翼地放在儿子的书桌上,然后站在门口,看着儿子惊喜的表情,憨厚地笑一笑,露出两排被劣质香烟熏得发黄的牙齿。

母亲张翠华的爱,则更加直接。

她会把家里唯一的鸡蛋煮给儿子吃,会把最大块的肉夹到儿子的碗里,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多吃点,多吃点,读书费脑子。”

林小智争气。

他知道,父母把所有的期望都压在了他的身上。

他墙上的每一张奖状,都能让父亲在工友面前挺直腰杆,都能让母亲在村里人面前笑得合不拢嘴。

他学习比谁都刻苦,天不亮就起床背书,夜里整栋村子都黑透了,只有他家窗户里那盏昏黄的煤油灯还亮着。

他要考出去,考到北京去,考到那个叫“清大”的、传说中最好的大学里去。

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成了他十几年寒窗苦读里,唯一的执念。

02

高考那两天,林大海特地跟工地请了假,从几百里外赶了回来。

他没去考场,就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蹲着,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从日出等到日落。

张翠华则去山上的小庙里烧了香,拜了菩萨,把口袋里仅有的几块钱都投进了功德箱。

等待放榜的日子,是整个林家最煎熬的时光。

林小智估了分,但他不敢说,怕万一有变数,父母会比他还失望。

终于,在那个炎热的午后,邮递员那辆熟悉的绿色自行车,卷着一路黄土,出现在了村口。

“林小智!清大的录取通知书!”

邮递员的一声高喊,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炸弹,整个林家坳都沸腾了。

林大海扔掉手里的烟头,猛地从地上站起来,踉踉跄跄地朝邮递员跑过去。

他的手抖得厉害,几乎拿不稳那个印着烫金大字的牛皮纸信封。

林小智也从屋里冲了出来,他看着父亲那张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的脸,看着母亲捂着嘴、喜极而泣的样子,他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他接过通知书,小心翼翼地撕开。

那张薄薄的纸,承载着他十几年的梦想,和他全家人的未来。

“考上了……爸,妈,我真的考上了!”林小智的声音带着哭腔。

林大海一把抢过通知书,他虽然不认识上面的字,但那个盖着红色印章的校徽,他却认得。



这个在工地上被钢筋砸到脚都不吭一声的汉子,此刻却抱着那封通知书,蹲在地上,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为了庆祝儿子考上清大,林大海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取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又跟亲戚朋友借了一圈,在村里摆了三天三夜的流水席。

整个林家坳的人都来了,流水席上,林大海端着酒杯,挨个敬酒,逢人就说:“我儿子,林小智,清大的学生!”

他脸上的骄傲和自豪,比头顶的太阳还要刺眼。

张翠华则在人群里忙前忙后,脸上笑开了花,仿佛要把这辈子所有的笑容都在这三天里用完。

林小智成了全村的焦点,他被一群叔叔伯伯围着,听他们说着各种恭维和期许的话。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只是林大海和张翠华的儿子,他更是整个林家坳的希望。

开学前,林大海把一沓厚厚的、用布包了好几层的钱,塞到了儿子的手里。

“小智,到了北京,别舍不得吃,别舍不得穿,咱家虽然穷,但你的学费和生活费,爸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你凑齐了。”

“别担心家里,好好念书,将来有出息了,把爸妈接到北京去享福。”

林小智重重地点了点头。

他背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坐上了去往县城的拖拉机,又从县城坐上了去往省城的长途汽车,最后,才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

火车开动的那一刻,他看着窗外倒退的风景,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他不知道,他的人生,将从踏入那座梦想中的校园开始,走向一个他从未预料过的、光怪陆离的深渊。

03

北京,是林小智在书里看过无数次的地方。

但当他真正站在这片土地上时,还是被眼前的繁华和喧嚣给震住了。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所有的一切都和他生活了十几年的林家坳截然不同。

他按照通知书上的地址,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清大的校门口。

那扇古朴而庄严的大门,和他梦里出现过的一模一样。

他激动地站在门口,拍了一张照片,这是他打算寄回家的第一份“捷报”。

然而,当他拖着行李,走进新生报到处时,第一个意外发生了。

负责登记的老师在电脑上查了很久,都皱着眉头说:“林小智?没你的名字啊,你是不是搞错了?”

林小智的心“咯噔”一下,他赶紧拿出录取通知书和自己的身份证。

老师拿着他的通知书,又对着电脑看了一遍,还是摇了摇头:“奇怪了,系统里确实没有你的录取信息。你等一下,我问问招生办的领导。”

就在这时,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

他看了一眼林小智的通知书,笑着说:“哦,我想起来了,你是林小智同学吧?你的档案有点特殊,是补录进来的,系统信息更新得慢,所以暂时查不到。”

“同学你别急,这是常见情况。”男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和善,“这样,我先给你办个临时手续,你先去上课,住宿的话,学校宿舍暂时满了,我们跟校外的一个公寓有合作,你先去那边住,等下学期有空床了,再给你调回来。”

林小智虽然觉得有点奇怪,但看着对方胸前挂着的工作牌,上面写着“招生办公室副主任”,他心里的疑虑顿时打消了。

他觉得,清大这么大的学校,有点 bureaucratic mix-up (官僚主义的混乱) 也很正常。

那位“副主任”很热情地帮他办了手续,给了他一张手写的课程表和一张校外公寓的地址条,还告诉他,他的学生卡和饭卡也需要等系统更新后才能办下来,让他暂时先用现金。

就这样,林小智的大学生活,以一种略显波折的方式开始了。

他住的校外公寓离学校不远,但房租却不便宜。

为了省钱,也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没有把这些波折告诉家里。

他开始像所有新生一样,按着课程表去上课。



教室很大,每次都坐得满满当当,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也从来不点名。

林小智听得很认真,他发现,大学的课程比高中难多了,但他学得更起劲了。

他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泡在图书馆里,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收着知识。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还在学校附近找了一家小饭馆打工。

饭馆老板姓王,是个热心肠的北京大叔。

老王看林小智忠厚老实,干活又勤快,很喜欢他。

“小伙子,清大的高材生,还跑我这小破店来打工,不容易啊。”老王有时候会跟他开玩笑。

林小智只是憨厚地笑笑,说:“王叔,我得多攒点钱,给家里寄回去。”

老王很照顾他,不仅管他饭,有时候还会多给他算点工钱。

林小智在这里,感受到了北京的第一份温暖。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林小智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

虽然没有学生卡,让他觉得有些不方便,但那位“副主任”隔三差五会给他打个电话,告诉他“系统还在走流程,快了快了”,他也就没再多想。

他参加了学校的篮球社,认识了几个朋友,偶尔也会一起出去聚餐,但每次他都抢着付钱,不想占别人便宜。

他甚至还试着去申请国家助学金,但毫无意外地,因为“系统里查无此人”,而被拒绝了。

那位“副主住”又一次安慰他,说等他的档案正式录入后,会帮他补办。

林小智信了。

他对这个世界,抱着一种最质朴的信任。

他相信,所有的波折都只是暂时的,只要他足够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

04

四年的时间,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打工中,过得飞快。

这四年里,林小智每年都给家里寄回去一些钱,告诉父母,这是他拿的奖学金。

林大海和张翠华在村里,腰杆挺得越来越直。

他们的儿子,不仅考上了清大,还能自己挣钱了,这在林家坳,是独一份的荣耀。

林小智也觉得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他想象着自己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公司,拿到高薪,然后把父母接到北京,买一套大房子,让他们安享晚年。

这个美好的愿景,支撑着他度过了无数个孤单而疲惫的夜晚。

大四下学期,同学们都在忙着写毕业论文,找工作,或者准备毕业典礼。

林小智也开始为自己的毕业做准备。

他想参加毕业典礼,想穿上那身帅气的学士服,想让远道而来的父母,亲眼看看他最风光的时刻。

他给家里打了电话,让父母提前准备好,来北京参加他的毕业典礼。

电话那头的林大海和张翠华,激动得一夜没睡。

挂了电话,林小智去了学校的教务处,想咨询一下领取学士服和毕业典礼的具体流程。

他走到教务处所在的行政楼门口,却被一个不认识的保安拦了下来。

“同学,请出示你的学生证。”保安的语气很客气,但态度很坚决。

林小智愣了一下,这是他四年来,第一次被拦下。

“师傅,我是咱们学校大四的学生,叫林小智,我学生证……办得比较慢,还没下来。”他有些尴尬地解释着。

这套说辞,他已经用了四年,本以为会像往常一样蒙混过关。

但这个新来的保安,却异常较真。

“没学生证不能进。”保安摇了摇头,“这是规定。”

“师傅,我真有急事,我就进去问个事,马上就出来。”林小智有些急了。

“不行。你让你们导员出来接你。”

“我……”林小智语塞了,他这四年,只有一个“招生办副主任”的电话,从来没有所谓的导员。

两人的争执,引来了保安队长的注意。

保安队长是个中年男人,他打量了林小智一番,问道:“怎么回事?”

林小智又把自己的情况解释了一遍。

保安队长皱了皱眉,他拿出对讲机:“各单位注意,查一下,有没有一个叫林小智的大四学生,信息一直没录入系统的?”

对讲机里,很快传来了各个学院办公室的回应。

“经管学院查无此人。”

“计算机系查无此人。”

“法学院查无此人。”

一个又一个的“查无此人”,像一盆盆冷水,从林小智的头顶浇下。

他的脸,一点点地变得惨白。

保安队长的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他看着林小智,眼神里充满了怀疑。

“小伙子,你到底是哪个学院的?你的录取通知书呢?”

“我……我是……”林小智的大脑一片空白,他哆哆嗦嗦地从钱包夹层里,拿出那张被他珍藏了四年的录取通知书。

保安队长接过通知书,又看了看他,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走吧,跟我去一趟保卫处。”

事情很快就超出了所有人的控制。



保卫处无法核实林小智的身份,因为在清大过去四年的所有官方记录里,根本就没有“林小智”这个名字。

这件事性质很严重,学校最终选择了报警。

林小智被带到了附近的派出所。

他坐在冰冷的审讯室里,整个人都还是懵的。

他反复地跟民警讲述着自己这四年的经历,从收到通知书,到遇到那个“招生办副主任”,再到校外住宿,旁听上课……

他讲得声泪俱下,可这一切听起来,都像一个荒诞不经的骗局。

民警看着这个几近崩溃的农村青年,眼神里也带着同情和困惑。

他们迅速展开了调查,联系了清大校方,也联系了林小智的家人。

林大海和张翠华接到派出所电话的时候,还以为是骗子。

当他们确认了事情的真伪后,当场就瘫倒在了地上。

调查进行得很快,也很诡异。

警方发现,当年确实有一个叫“林小智”的考生,以688分的高分被清大录取,但这个档案,却在被人提走后,神秘地消失了。

而林小智这四年里,生活和学习的轨迹,都像一个漂浮在清大上空的幽灵,他参与了一切,却又不存在于任何官方记录里。

就在案件陷入僵局的时候,当年林小智打工的那家小饭馆的老王,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老王说,他记得,曾经有一个开着豪车、出手阔绰的年轻人,来店里找过林小智两次。

那个年轻人自称是林小智的“老乡”,还跟他打听了林小智家里的很多情况。

根据老王的描述,警方很快就锁定了嫌疑人。

当警方找到那个嫌疑人时,从他的住处,搜出了一个笔记本。

派出所里,民警将那个笔记本,放到了林小智面前的桌子上。

“你自己看吧。”

林小智看着那个笔记本,封皮是他家乡县城文具店里最常见的那种,廉价而熟悉。

那个笔记本的边角已经因为反复翻看而微微卷起,几乎每一页,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

林小智深呼吸一口气,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伸出颤抖的手,翻开了第一页。

只看了一眼,他的脸色就在瞬间血色褪尽,瞳孔猛地收缩,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灵魂一般,靠在了椅背上。

他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像一阵风,却充满了无尽的恐惧和骇然。

“这……这是……我的档案……你怎么会知道这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