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他指挥过5位元帅和6名大将,晚年悔恨:若不犯错,我就是元帅之首

0
分享至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35年的一个秋夜,张发奎站在江西南昌郊外的一个军营哨所前,风刮得猎猎作响。

他穿着一身笔挺的军服,手里握着一封电报,沉默良久。

这是蒋介石亲自发来的。

要他接替一个岗位——苏浙赣皖四省的边区总指挥。

表面看是重用,可谁都知道,那是前线最难打的地方,日军已经开始在东南沿海蠢蠢欲动。

他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了。



这不是张发奎第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也不是他第一次,在关键时刻,做出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决定。

很多年后,他在香港的一间书房里说了句让人意外的话:“如果我当年没站错队,现在我是元帅里的第一名。”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老了,气息平稳,眼神却有些复杂。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张发奎出生广东韶关,小地方,读私塾,进陆军小学。

那时候不少年轻人都想着当兵图个出路,他不一样。



他十六岁就写了篇《吴起将军与士卒同甘共苦论》,在三千多号人里被选中升入武昌陆军中学。

那年是1912年,清朝刚灭。

民国刚刚建立,天下乱成一锅粥。

再过几年,袁世凯称帝。

张发奎当时还在学军,接到消息后直接站了出来,跟着孙中山的部队讨袁。

那会儿讨袁不是件光荣事儿,是拿命换未来。



他命还算硬,活下来了。

接下来几年,他几乎就没从战场上下过来。

东征陈炯明、西讨军阀、护送孙中山回广州——后来还当了总统府的卫队营长,算是把命运押在了“革命”这条线上。

1926年北伐开始,他带着第十二师打头阵。

长沙、武昌、南昌,全是他带兵拿下来的。

尤其是打张学良那一仗,张学良出动了25万人,张发奎只用了不到一半的兵力就把对方击溃,硬是一路打到了许昌。



那时候他才三十出头,已经升任第四军军长。

武汉的粤侨给他送了块大盾牌,上面写着“铁军”。

这支“铁军”里,有不少后来共和国的将星:贺龙、叶剑英、粟裕、张云逸、耿飚...那会儿都在他手下当兵或者干参谋。

但张发奎并不是真正认同共产党。

他对这些人有感情,有交情,也有欣赏,可他不认那个主义。

或者说,他并不想让中国走那条路。



1927年,蒋介石突然发动“四一二清共”,上海、武汉一夜血雨腥风。

张发奎在武汉,气得拍桌子,马上站出来反蒋,支持汪精卫,要带兵东征。

可谁也没想到,汪精卫很快就跟蒋介石和解了。

张发奎一下子被晾在了中间。

他身边的共产党干部开始被清洗,几个熟人被抓、有的逃跑、有的从此失联。

那年夏天,他在江西赣州的指挥部里,面对政令大变、部队人心不稳,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他原本打算讨蒋,结果上头突然宣布“宁汉合流”,他成了“多余的人”。

有人劝他:“张军长,要不你也跟上去吧。”他没回答,只是低头看了一眼手里的名单,那上面是他手下几个参谋的名字——几个已经失踪了。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的部队不断被拆分、重组。

他自己也被调了几次,职位不高不低,都是“边区督办”这类边缘岗位。

一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又被召回战线,担任淞沪会战右翼军司令。

当时上海战局紧急,他亲自坐镇嘉定、宝山一线,面对日军海空立体式进攻,几次险些被炸死。



炮火最激烈的时候,他穿着灰色军服,站在一个半毁的碉堡里,拿着望远镜观察敌军动向,旁边参谋劝他:“司令,您别往前凑了。”他回了句:“前线不能光靠无线电。”

出云号”军舰靠近吴淞口时,他下令炮兵集中火力猛轰。

据说那次打得“出云号”偏离航线,连日军记录也承认“遭遇顽强反击”。

没几天,左翼军防线崩了,蒋介石又让他去救场。

他去了,但局势已经不可挽回。

上海战役最终还是失守,他率部从杭州湾撤出,一路退到江西。



战后他没休息,又投入武汉会战、南宁战役。

每一仗他都打得很拼,但影响力已经不再如北伐时那般了。

1945年,日本投降。

他提出要以战胜国军官身份去香港接受日军投降命令。

但最后英国人不许。

那个场面,他站在九龙码头远远地看着英军代表登舰,日本军官鞠躬投降。



他一言不发,站了很久才转身。

1949年,他来到香港,从此淡出政治与军界。

晚年他常常翻阅旧档案,自己做了很多笔记。

别人问他最遗憾的是什么,他总是摆手不答。

有一次,他对身边的人说:“我不是不明白,只是那时候...真不想让国家再乱了。

他看着窗外,轻声念了一句:“叶剑英、贺龙、粟裕...都成了元帅。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提过“元帅”这两个字。

  • 参考资料:
  • 张发奎,《张发奎回忆录》,香港三联书店,1978年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 金冲及主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抽象派大师
抽象派大师
开心每一天
447文章数 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