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黄克诚提出正面评价林彪:林彪没有功劳,他怎么当的元帅?

分享至

1985年的一天,黄克诚大将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听着汇报,几十年如一日的军旅生涯虽然极大的锤炼了他的意志。

但岁月的侵蚀往往更加悄无声息,如今的他已然耄耋之年,但对工作的严谨却丝毫不减。他在听完内容后,缓缓的点出工作重心与工作方向。

等工作汇报结束,一位负责文案工作的战士走了进来:

“报告首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撰组的同志们给您送来了一份关于元帅和大将的初稿,说是想听听您的意见。”



可当小战士将文件读完,黄克诚大将却久久没有言语,就在小战士准备询问有何不妥时,只听老将军开口道:

“辛苦你了,资料先放在这里。帮我去喊一下丛秘书。”

秘书丛树品闻讯,很快就来到办公室,老将军却指了指一边的椅子让他坐。随后他将桌上的文件递给丛树品,并说道:

“这份稿子的内容,帮我去问问是哪几位同志在主要负责,我想尽快见见他们,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想,尤其是里边关于林彪的内容。”

黄克诚大将为何会对这份文件如此重视?其中林彪的部分又有何不妥?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少年军长

林彪,原名林育容,1907年12月5日出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

湖北黄冈,这个地方虽然不属于中国革命“四大摇篮”中的任意一个,但也涌现出许多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例如陈潭秋、董必武、李先念、王树声等都是黄冈人。

1925年,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爆发,林彪积极投身其中,后被推选为全国学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同年,他于共进中学毕业回到家乡,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毅然说服父母放弃让自己当教师的想法,继而投笔从戎,经组织推荐,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改名林彪。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林彪不仅由共青团加入中国共产党,更是再次遇到了被派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的恽代英。

“五卅运动”期间,恽代英亦是参与领导的主要人员之一,他乡遇故知,两人见面后更是相谈甚欢。这位日后英勇就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林彪、乃至林家三兄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自黄埔军校毕业后,林彪北上武汉,随叶挺、聂荣臻、周士第、朱德、陈毅诸位指战员转战各地。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一众经验丰富指挥官的耳濡目染以及自身理论知识足备的情况下,林彪技战术指挥都有了很快的进步。

同时,在基层担任各级指挥官的他,对中国当下的国情也了解的更加深刻,更加坚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



1928年1月12日,湘南起义爆发,以朱德为师长、陈毅为党代表,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林彪作为一营二连连长随部战斗。正面击溃国民党许克祥部后,湘南各地纷纷起义,与朱德部相呼应。

3月下旬,国民党当局派出七个师的兵力准备对朱德部进行“围剿”,朱德当机立断,率主力撤出湘南,向井冈山地区转移。正所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4月,朱德与毛主席成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湘南起义这一次战斗使林彪获益匪浅,他亲眼见识到了朱德的指挥是如何从全局着手,于细微处破局,这极大启发了林彪对于战争的想象力。



不仅如此,朱德也注意到了这个喜欢反常规思维,常常以少胜多的年轻连长,这让朱德时常在毛主席面前提起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林彪的军职的爬升速度令人瞠目。

次年1月,林彪随毛主席、朱德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军一纵司令员。

之后,在5月18日瑞金的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要在瑞金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想法,而林彪却在会上发表了关于时局与红军未来前途的悲观言论,这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对中国国情把握不足,以及当下红军正面临困境的原因。

1930年元旦,林彪以贺年信为由,再次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对于中国革命前景的疑惑,毛主席读完信后,只是微微一笑,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复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林彪再次被其中的内容所震撼,决心坚定不移的投身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中。



半年后,林彪出任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成为红一方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这一年,他仅仅只有23岁,少年此时意气风发,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第二年噩耗传来,恽代英于南京被国民党当局杀害,时年36岁,于狱中留下绝命诗一首:“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林彪闻讯分外感伤,两个月前,堂兄林育南亦是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他问道:“先生可有遗言。”当他看到《狱中诗》二十八字,更是感慨不已,好一个“故人生死各千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