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邀请岛内出席九三阅兵,哪些人能获得邀请?马英九发表胜利讲话,又对赖清德发出了怎样的声讨?
8月27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9月3日将在北京隆重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等纪念活动,大陆将邀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界代表人士出席。
民进党当局的反应快得挺令人觉得意外,就在邀请发出去之前,台“陆委会”就先出来放话,说不准公职人员去大陆参加这些活动,还提醒民间人别去呢,声称如果有任何跟大陆合作的行动,一定会依法处罚。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在8月14日就讲了,地方政府不能核准自己的工作人员参加,涉及合作的政党或个人也要受到处罚。
赖清德政府想用“防统战”堵住人,北京却用“共享胜利”打开大门。
问题是:在阅兵方阵隆隆驶过天安门前的24天,台湾社会到底会被哪股力量拉过去?民进党真的算准了人心吗?先说清楚邀请的含金量。
民进党当局似乎很早就想好了答案。他们试图通过修改课纲,悄悄地将“抗战”替换为“二战”,把“光复”改写成“终战”,希望用这种方式为台湾年轻一代的记忆进行格式化,切断他们与那段浴血历史的情感联结。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在争夺历史的“所有权”,企图将一段深刻的民族记忆,塑造成一个与己无关的“他国事务”。
但记忆是有生命的,尤其当它承载于一个个具体的家庭和鲜活的个体之上时。北京的一纸邀请函,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活了深植于台湾民间的家族记忆。这些记忆,比任何教科书上的苍白文字都更具冲击力。
一位92岁高龄的台籍老兵林振华,他那句带着哽咽的质问——“现在连去北京看阅兵都要被罚?”——在网络上迅速传开,刺痛了无数人的心。他的困惑,代表了一整代人的心声。还有一位退役少将,他坦言此行不为别的,只为代表自己参加过抗日的父辈,去天安门前站一站。
这种自下而上的情感反弹,汇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逆流。社交媒体上,“我带爷爷去北京”的热门话题悄然兴起。TVBS的民调也显示,高达48%的民众认为,是否参加纪念活动纯属个人自由,支持当局禁令的反而不到三成。这清晰地表明,当官方的宏大叙事与个人的真实情感发生碰撞时,后者往往更能触动人心。
面对汹涌的民意,赖清德政府选择的不是疏导,而是更为严厉的封堵。一套组合拳打得又快又狠:对公职和退役将领,威胁要取消退休金,处以最高50万新台币的罚款。
对演艺界的明星,明令禁止出席,还要求经纪公司加强约束。甚至连民间团体,也可能面临被吊销法人登记资格的风险。坊间更传出风声,普通民众若执意前往,户籍都可能被注销。
历史一再证明,高压往往催生更强的反弹。这道密不透风的“防火墙”,非但没能熄灭人们的热情,反而因为其“反应过度”的姿态,意外地点燃了许多人的逆反心理,尤其是在年轻世代中。
原本对这段历史不甚了了的年轻人,在禁令的刺激下,反而生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在台北、台中和高雄的多所高中里,学生们竟自发组织起统派社团,在网络上发布手持五星红旗的影片,张贴“中国台湾省”的标语。他们说,要去了解“课本不敢讲的历史”。
这种逆反心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网红“馆长”陈之汉。他的粉丝群体,大多被认为是所谓的“天然独”青年。可他却高调宣布,自己将亲赴北京参加阅兵。他的决定,无疑在年轻群体中投下了一枚震撼弹。
人们开始用脚投票。大陆方面近期宣布,对首次申请台胞证的民众免收证件费,政策一出,申请者中45岁以下的人群占比竟超过了七成。岛内旅行社顺势推出的“九三阅兵五日团”,名额几乎在瞬间被抢购一空。金门到厦门的航线,单日预约量暴增至平日的三倍。这股人潮,无声地宣告了禁令的苍白无力。
如果说历史情感是触动人心的内在因素,那么现实的经济压力,则构成了另一个无法回避的强大“引力场”。当“抗中保台”的政治口号,与民众对柴米油盐的焦虑发生正面碰撞时,后者的分量显然更重一些。
最近,台湾的物价已经连续七个月上涨,民众对赖清德政府的不满意度也随之飙升到了53%。观光业者更是走上街头,他们手中的标语只有一个诉求:恢复两岸直航。一位网友的评论很扎心,却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台独’不能当饭吃,但大陆市场可以。”
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一份来自三立的民调显示,高达83%的民众支持恢复两岸海上直航。经济的渴望,正在悄然改变着岛内的政治风向。
这股压力也传导到了政党内部。国民党内,被压抑许久的深蓝势力开始抬头,部分“立委”甚至公开推动重返“九二共识”,要求党内就统一路线进行辩论。党主席朱立伦被批评为“蓝皮绿骨”,而潜在的接班人、台中市长卢秀燕那句“维持现状不等于拒绝统一”的模糊表态,也引发了外界的无限遐想。
就连民进党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赖清德因选举失利,正面临着党内新潮流、正国会等派系的巨大压力,要求他调整僵化的两岸政策。就连前“阁揆”苏贞昌都发出了“抗中要有底线”的异音。种种迹象表明,经济民生问题,正在转化为一股足以撼动岛内政治结构的巨大张力。
这场即将到来的九三阅兵,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次单纯的军事力量展示。它更像是一次强力的文化召唤,试图唤醒沉睡在海峡两岸血脉中的共同记忆。北京在出牌的同时,也配合着解放军的“海峡雷霆-2025A”军演和轰-6K的绕台影像,软硬兼施,信号明确。
远在大洋彼岸,美国学者葛来仪直言不讳地批评,赖清德的“持续挑衅”才是台海动荡的主因。美军退役将领也评估认为,解放军的演习已经表明,他们具备了切断台湾生命线的能力。
民进党当局试图用一纸禁令来阻挡人心的流动,但他们可能低估了历史情感的韧性、现实利益的引力,以及一个世代在被压抑后的觉醒力量。这场围绕抗战记忆的拔河,最终的走向或许早已注定。
无论届时天安门城楼上是否站满了来自台湾的同胞,这场因阅兵而起的辩论,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台湾的舆论生态。当一个92岁老兵的眼泪能够在网络上掀起波澜时,任何试图用政治剪刀分割民族记忆的算盘,恐怕都已经失算了。阅兵的礼炮声终将消散,但它在台湾社会激起的历史回响,注定将持续震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