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一天,唐太宗忽然对房玄龄等重臣说道:我这三个儿子一个弟弟竟然如此荒唐,我活着干什么啊!
说完,唐太宗竟然要拔剑自刎,被群臣慌忙拦下。
这事,记载于《旧唐书》。
三个儿子说的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还有齐王李祐,一个弟弟说的是汉王李元昌。
这四位,确实荒唐。
太子李承乾和汉王李元昌密谋要攻打李世民的寝宫,魏王李泰为了争到太子之位,向李世民表决心,要杀掉自己的儿子,将来传位给弟弟李治。
齐王李祐既非李世民的长子,也不是嫡子,竟然也在自己的封地扯起反旗。
然而,说来说去,这里面最不该如此荒唐的,就是太子李承乾了,但是这四位里,却属他走得最“远”,可不是吗,都要逼宫了。
那么,这位有着大好前途的大唐太子,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把千古英主李世民逼得要自尽呢?
李承乾这名字,大有讲究,也很有纪念意义
他出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母亲是秦王李世民的爱妻长孙氏。
之所以取名叫李承乾,那是因为李世民居住的宫殿的名字就叫承乾殿。
第一种说法,是李世民刚搬到承乾殿时,志得意满,提前给没出世的儿子起名承乾。
李世民搬到承乾殿,其实没多想,就是因为皇宫内,除了太子李建成住的东宫,只有西宫的承乾殿有个议事大厅。
李世民当时羽翼丰满,文有房玄龄、杜如晦,武有李靖、尉迟敬德,人才济济。他们又都住在西宫之外的两个坊里,实在非常方便 。
可是李元吉妒忌啊,再加上他刚丢了太原,就觉得李世民是为了“承乾”这两个字才刻意住进去的。
在他的心里,承乾,就是承继皇业,就是李世民想当太子,想当皇帝,就是居心叵测。
当李世民平定陇西的薛仁杲时,李承乾出生。
于是,李承乾的名字来历就有了第二种说法,是唐高祖李渊给取的。
因为,那时候李世民功劳比较大,将薛仁杲生擒至长安,从此长安以西可无忧矣。
所以,李渊就有了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想法。这“承乾”两个字也就真有了“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的意思。
有点类似于后世大明朝的“好圣孙”明宣宗朱瞻基。
说实在的,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李承乾的悲剧命运,他的荒唐行为的根源,从降生就开始了。
玄武门之变,才是让一个“乖孩子”变得叛逆的根本转折点
李渊在太子李建成和功高难赏的秦王李世民之间摇摆不定,导致了围绕两人的势力之间的针锋相对。
很难说谁先挑起了矛盾,只能说是李渊搞得平衡抑制做法失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武德九年,也就是626年,玄武门事变发生。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登基称帝。
当年,他就封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
八岁,放到今天,就是三年级的小学生。
虽然有些事还不太明白,但对自己的伯父,自己的叔父李元吉几乎满门都是被自己的父亲处死这件无可掩饰的事,一定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不知道,当玄武门之变两个月之后,李承乾被封为太子时,心里有没有阴影,阴影的面积又会有多大。
他的父亲,以及他父亲给他请的那些大儒和名臣老师们,能不能,会不会给他解释,他这个太子,和他伯父李建成那个太子,有啥不一样?
他此时的小小心灵里面,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弟弟李泰的?
幸运的是,此时千古贤后长孙皇后还在世,李承乾的疑惑,还能有倾诉的对象。
至于他老爹李二,那更是君父,在君父面前,她只能是一个标准的孝敬师长,热爱学习,安民理政的好储君的形象。
所以,看遍史籍,无论是当太子之前,还是当太子之后的十年间,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大唐乖宝宝的形象。
很难理解,公元636年之后的太子,为什么像换了一个人。
公元636年,李承乾挚爱的母亲,李世民最挚爱的妻子,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随之性情大变。
李承乾这时候才刚刚十八岁。
十三岁到十八岁,是男孩子的青春期,而这个阶段的李承乾,是被当作太子,规行矩步培养的。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
唐太宗无微不至的关怀,东宫属官几乎是监视式的教育,其实恰恰让李承乾丧失了独立处理事情的最佳成长期。
虽然他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听讼”,但是这种成长,是赶鸭子上架式的拔苗助长。
唐太宗的种种关怀,其实在成长心理学上讲,更是带有一种“侵略性”,是典型的不亲密,不信任。
唐太宗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太子东宫属官这种监视式的教育方式,终于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爆发出了恶果。
大唐的乖宝宝,突然变成了荒唐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