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7月7日,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青雨露社会实践团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金阊街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为期三天的“青青雨露,扶桑伴暖”志愿服务活动。在前期的社会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们发现相较于物质生活老人们更渴望精神层面的陪伴,因此实践团成员们精心设计了“扭扭棒永生花”、“干花团扇”和“艾草养生锤”等三项创意手工活动,为社区老人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艺术体验,构建起一道奇妙的代际桥梁。
前期调研:读懂银发需求,让关怀更精准
活动筹备阶段,青雨露实践团的成员们便走进金阊街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老人们促膝长谈,细致观察他们的日常状态。调研中发现,多数老人虽衣食无忧,却常因缺乏陪伴而感到些许落寞,对手工创作类活动抱有天然的亲切感 —— 既能活动手脚,又能通过作品寄托情感。不少老人提及,年轻时曾有过编织、刺绣等手艺爱好,只是随着年岁增长渐渐搁置。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也表示:“现在的老人啊不缺吃穿,缺的是能让他们动起来、乐起来的牵挂。现在的日子好了,可他们总念叨着‘能做点啥’,这份被需要的感觉,比啥都珍贵。”
正是这份对老人精神需求的洞察,让实践团最终选定了扭扭棒、干花团扇、艾草锤三项活动:既有适合发挥创意的灵动设计,也有融合传统元素的文化体验,更有贴近生活的实用价值,力求让每一场活动都能精准触达老人们的兴趣点,让关怀不止于形式,更深入内心。
岁月生花:扭扭棒里的永恒花束
“我们需要将内含铁丝的粉色扭扭棒轻轻弯曲,缠绕成花瓣的形状,再用绿色的扭扭棒制作叶片……”,实践团成员丁熙衍向老人们一步步示范扭扭棒永生花的制作过程,老人们都专注地倾听制作方法,好奇地摆弄着手上的扭扭棒。
为了增强老人们的手部关节和肌肉的活动能力和提升手眼协调能力,实践团成员们精心策划了扭扭棒制作活动,通过弯折、缠绕扭扭棒,就可妙手生花。
72岁的王奶奶专注地跟着志愿者的示范,将粉色的扭扭棒一圈圈缠绕在手指上,形成完美的螺旋状花瓣。在志愿者的悉心帮助之下,一朵栩栩如生的玫瑰在她手中绽放。王奶奶将作品举到眼前细细端详,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满足的笑意。
与此同时,甜甜圈等其他各式各样的扭扭棒挂件的制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老人们发挥着自己的创意,创作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作品。有的老人还别出心裁地在作品上添加了一些装饰,让作品更显生动可爱。活动室内不时响起惊喜的轻呼,那是老人们完成作品时发自内心的喜悦。
![]()
图为志愿者正在讲解永生花的制作过程。张艺雅 供图
芳华永隽:团扇上的四季风景
针对老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实践团成员们为老人们带来了别样的干花团扇制作活动。各种各样的花材承载着老人们的情感与记忆,而团扇也是传统美学的传承。
李爷爷的年纪大了,拿镊子的手有些不稳,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将一片兰花瓣,轻轻放置在团扇的右上角。接着,他又挑选了几片细长的竹叶,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粘贴到了花瓣下方,构成一幅写意的“兰竹图”。
另一边,75岁的张奶奶正在创作一副“春色满园”的团扇。在志愿者的建议下,她用粉色的樱花花瓣作为主体,点缀上几片嫩绿的新叶,再以细小的满天星作为装饰,整个画面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活动结束时,老人们举着自己完成的团扇相互欣赏。每一把团扇都是一幅独特的艺术品,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与记忆。微风吹过,扇面上的花瓣似乎也随之轻轻摇曳,让人不禁感叹自然之美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
![]()
图为志愿者帮助老人粘贴干花材料。 刘亚思雨 供图
艾护安康:艾草清香里的健康时光
艾草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制成的艾草锤可用于日常捶打身体,既能舒缓疲劳,又能感受自然草本的温和力量。制作艾草锤作为一项既实用又有趣的活动,深受老人们的青睐,同时也让传统习俗成了可触摸、可传承的生活智慧。
活动过程中,艾草的包裹对于老人们是一个小困难,志愿者们纷纷上前帮助老人包扎艾草包,并将其捶打成一个圆润的球状。83岁的张奶奶第一个完成了她的艾草锤。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她成功地将晒干的艾草叶包裹成紧实的球状,再用棉布条一层层缠绕固定,最后用麻绳捆扎出漂亮的花纹。张奶奶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但她的眼神始终专注而坚定。
完成后的艾草锤圆润饱满,握在手中分量适中。老人们迫不及待地试用起来,轻轻敲打着肩膀和后背。艾草的清香随着敲打的动作缓缓释放,老人们不禁闭上眼睛,享受这舒适的时刻。“这个真好,”王奶奶开心地对身边的志愿者说,“晚上睡觉前可以按摩一下,肯定能睡得更香。”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还贴心地准备了使用说明卡片,详细介绍了艾草锤的使用方法和养生功效。许多老人表示,这不仅是件实用的健康礼物,更让他们学到了新的养生知识,准备推荐给家人朋友,将这份健康与关爱传递下去。
![]()
图为志愿者在帮助老人们制作艾草锤。 刘亚思雨 供图
三天的活动不仅让老人们学会了新的手工技能,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带去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青雨露实践团的成员们也从这次活动中获益良多。成员们纷纷表示看到老人们专注制作时的神情和完成作品时的喜悦,才能深深体会到,陪伴是最好的关爱,而手工创作是连接代际情感的桥梁,同时也在活动中厚植了社会担当,坚定传承尊老扶弱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决心。
当物质赡养已逐渐成为基础保障,“青青雨露,扶桑伴暖” 的深意,正在于将目光投向老人的精神原野:用可参与的创造对抗空虚,用有温度的互动消解疏离,用文化的脉络联结过去与现在。团队负责人汪欣雨表示,未来,青雨露实践团将把目光投向更多社区,让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持续守护社区老人身心健康。(通讯员 胡绵毅 汪欣雨)
![]()
图为青雨露社会实践团与老人们的集体合照。刘亚思雨 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