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8日,俄军对基辅发动大规模空袭,瞬间击穿基辅的防空系统。
截至当天23点,本次袭击已造成22人死亡。乌克兰随后将29日设为基辅哀悼日,并全市降半旗缅怀袭击中的遇难者。
被战火“打醒”的泽连斯基,竟向曾被其指责的中国发出求助,表示期待国际社会“有所回应”。
那么,泽连斯基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中国又做出了哪些回应?
俄罗斯的报复行动
此次袭击行动中,俄军投入强大战力。由超六百架无人机组成“蜂群”出击,同时至少四架米格 - 31 战斗机呼啸而至,投下三十多枚高超音速导弹,攻势迅猛。
基辅的防空系统在这场饱和式攻击面前,几乎被瞬间洞穿。连欧盟驻基辅代表处的大楼,也在这场风暴中受损。
莫斯科方面给出的理由是:这次行动是对乌克兰近期袭击俄罗斯基础设施的直接报复。
他们特别点出了乌克兰对“友谊”输油管道的两次轰炸,似乎在暗示这一切皆有因果。
对于这一惨痛的教训,基辅决定在8月29日为逝者降下半旗。这也是冲突持续三年以来,官方首次为平民伤亡举行如此规模的哀悼。
突然的道德绑架
哀悼日当天,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一反常态地主动点名了中国,字里行间充满了期待,希望一直保持中立的中国能对当前局势做出回应。
正所谓求人还得看脸色,泽连斯基这倒好,直接来了手“道德绑架”。
就在不久前,泽连斯基还明确拒绝过中国为其提供安全保障的提议。他的团队和西方媒体曾多次指责中国没有帮助结束战争,甚至抹黑中国通过无人机出口变相支援了俄罗斯。
基辅甚至还以“支持俄国防工业”为名,将多家中国企业和个人列入了制裁名单。
被揍了就求别人帮忙,没事的时候又往死里弄,玩呢?
泽连斯基如此不合时宜的求助,源自于战事不利、经济濒临崩溃、西方援助显露疲态等多重压力,导致曾经的傲慢不得不暂时收敛。
这种转变,更像是一种走投无路下的应急反应,与其说是寻求和平路径,不如说是想拉拢一切可能的力量,对俄罗斯施加新的压力。
外界的回应
泽连斯基的信号发出后,中国的回应来得很快,也毫无意外。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了中方“一贯且明确”的立场。他强调,对话谈判是解决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
中方再次呼吁各方遵守“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的三原则。始终如一的“恒温”姿态,体现了一种着眼于长远和平的理性。
相比之下,北约的反应可谓怒不可遏。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立即推动对俄第十九轮制裁。
这位女强人还提出了另外两项措施:加快推进使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来援助乌克兰重建,并计划动用欧盟的防务工具,进一步武装乌克兰。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空袭表示了不满,但并不惊讶。
几乎同一时间,五角大楼再次批准了对乌克兰出售价值超过八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反倒是德国总理默茨在接受采访时,对俄乌领导人举行面对面会晤的可能性表达了极度的不看好,他直言“很难”。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持有相同观点,可见欧洲的核心大国似乎已经对通过现有方式解决冲突,已经失去了信心。
援助越来越少,仗还怎么打?
泽连斯基的求助,证明了乌克兰过度依赖外部“输血”模式的脆弱性。当援助越来越少,自身“造血”能力的缺失便暴露得一览无遗。
要知道,西方世界的援助疲劳感早已不是秘密。持续的投入并未换来决定性的战果,各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压力都在上升,减少对乌克兰的援助成了许多政客案头上的选项。
而这才是泽连斯基不得不环顾四周、寻找新出路的最根本原因。
然而,一个极其讽刺的现实是,尽管在政治上不断疏远甚至制裁中国,乌克兰的经济命脉却早已悄悄地转向了东方。
数据显示,仅在今年上半年,乌克兰从中国进口的物资就高达八十二亿美元,占其总进口量的百分之二十一。
一边依赖中国的商品维持社会运转,一边在政治上随西方起舞,这种政策上的撕裂,凸显了基辅决策层的愚蠢。
回望过去,中国曾提出包含“先停火、再和谈”的十二点和平倡议,但当时乌克兰的选择是向西方索要更多、更先进的武器,错过了那个或许能让无数生命免于涂炭的窗口。
今天的困境,正是昔日选择结出的苦果。
结语
基辅降下的半旗,哀悼的是22条无辜的生命,但它更像是被利用的“政治道具”。
泽连斯基向东方的这次遥望,并非和平的曙光,而是一次外交策略的投机,满是虚伪与算计。
真正的出路,从来不在于向谁求助,更不在于谁能提供更致命的武器,而是基辅是否真的愿意“拥抱和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