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目光再次聚焦风云诡谲的国际舞台,而大洋彼岸白宫的新主人——那位素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唐纳德·特朗普,其回归无疑为本就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平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来自伦敦智库的警示如同深水炸弹般引爆舆论,他们赫然断言,如果美国不立刻改变其敲打盟友的策略,美军已无力独自赢得一场台海冲突。
而岛内民众对美国的信任度也跌至谷底,那份昔日坚信的“友谊”此刻显得摇摇欲坠。
在这样的危急关头,美国涉台问题专家葛莱仪紧急向特朗普政府提出了六项建议,试图力挽狂澜。这些看似力挽狂澜的方案,究竟能多大程度上扭转乾坤,抑或仅仅是垂死挣扎?
大国博弈下的棋盘
2025年,唐纳德·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
他素来以“美国优先”的执政理念著称,这种理念深植于他前一次的总统任期,将美国国内利益置于外交政策的核心,对国际规则与多边机制常常采取实用主义甚至破坏性的态度。
例如,他在就职初期就签署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国将从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抽身而出。
台湾《联合报》在当年1月22日就曾披露,尽管台湾地区“卫生福利部”声称争取参与世卫组织、获得观察员地位是他们不变的目标,并表示正在与台湾地区“外交部”研讨后续策略,以应对即将在五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但岛内普遍的舆论,包括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陈秉逵的观点,都认为美国此举对台湾而言,无疑是“极度不利”的局面。
美国历来是世卫组织中对台湾加入世界卫生大会持有关键支持态度的推动者,失去了这份主要助力,仅仅依靠欧盟和日本的零星声援,台湾地区想要成功成为世卫观察员的道路,恐怕将更加崎岖难行。
当然,也有评论直言不讳地指出,民进党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这才是台湾地区无法获得世卫观察员身份的根本原因。
过去数年,即便有美国在背后的推波助澜,台湾也未能如愿。
“九二共识”明确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是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石和定海神针。
缺乏这一基础,任何试图在国际上拓展所谓“空间”的行为,都注定难以获得实质性突破,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两岸关系的紧张态势。
我国方面一贯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纯属我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插手干预。
特朗普这位非典型的政治家,其行事风格充满了商人式的务实与不可预测性。
他看待国际事务,往往从赤裸裸的经济利益出发,而非传统的地缘政治考量或意识形态捆绑。
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在其2020年出版的《白宫回忆录》中曾披露,特朗普对于台湾的定位,有着一种极其具象化的比喻。
他喜欢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指着自己的笔尖说:“这就是台湾(地区)”,接着又指向那张历史悠久、厚重坚实的总统办公桌说:“这是中国(大陆)”。
在他眼中,笔尖,可随时更换,可有可无,而办公桌,则是稳固的基石,是无法撼动的主体。
这种“笔尖”哲学,无疑让那些长期依赖美国“保护”的“台独”分裂势力感到不安。
被美国逐渐抛弃的“台独”
特朗普的回归,无疑使得“台湾地区是否会被美国‘出卖’”的讨论再次甚嚣尘上。
博尔顿对此曾直言,特朗普就是特朗普,他没有固定的行事框架,其政策走向难以预测。事实上,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宫后,他发表的许多言论都让民进党当局提心吊胆。
他多次公开抱怨台湾地区“窃取”了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并且在当年5月谈及与我国大陆的贸易谈判时,甚至语出惊人地表示,这些谈判将有助于“统一与和平”。
这番话让民进党当局如坐针毡,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似乎是在暗示,为了与我国达成贸易协议,美国可能会在台湾问题上做出某种“妥协”。
与此同时,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原计划在当年8月初访问巴拉圭、危地马拉与伯利兹等少数所谓“友邦”,并借机“过境”美国纽约与达拉斯。
多家外国媒体爆料称,赖清德在获悉美方拒绝给予其“过境”签注后,便以岛内南部地区遭受风灾需要重建以及与美国的关税谈判等为由,宣布推迟整趟行程。
香港“中评社”在30日发表评论,认为特朗普拒绝赖清德“过境”的举动,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对于特朗普而言,相对于我国大陆与美国的整体战略关系,台湾地区的重要性显然是次要的。
该文章引述英国《金融时报》29日的报道指出,赖清德正是得知美方不允许他“过境”纽约后,才决定取消原定的8月出访计划。
报道援引多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特朗普政府当时正竭力避免破坏与我国大陆的贸易谈判,一些美国官员甚至认为,在处理对华关系时,美方有必要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以确保其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美国众议院前议长佩洛西在28日发表评论,称特朗普拒绝赖清德“过境”纽约是一个“危险信号”,她希望特朗普的这一决定并非预示着美国对台政策将发生“危险转变”。
回顾2022年8月,正是佩洛西不顾我国的严正警告,执意窜访台湾,直接导致我国人民解放军在环台湾岛的六个海域举行了大规模实弹军事演习,作为对外部干涉的坚决回应。
此后,佩洛西也因此遭到我国的严厉制裁。她与特朗普之间的关系一向不睦,此番她为赖清德当局发声,或许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台海风云中的美方困境与自救药方
特朗普第二任期伊始,其“无差别”地对包括盟友在内的世界各国(地区)实施强力关税政策,并表现出有意抛开欧洲,独自促成俄乌冲突停火的姿态。
这些举动引发了西方学界一部分人的深切忧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一家智库的分析人士警告称,“美军已经无法自行打赢台海战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方面,已形成对潜在外部干涉的有效威慑。
一旦台海有事,任何试图从外部进行军事干预的行动,都将面临我国强大的反击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盟友的支持就显得尤为关键。
如果盟友们普遍对美国的战略意图和可靠性抱有疑虑,那么在关键时刻,他们是否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一场可能导致自身巨大损失的冲突中,就成了未知数。
为了回应台湾地区日益加剧的“疑美情绪”,同时维护美国在台海地区的既定利益,美国涉台专家葛莱仪向特朗普政府提出了六点详细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从我国的视角看来,其核心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将台湾地区作为遏制我国发展的一枚棋子,确保美国能够从这盘棋局中获取最大利益。
美国在与我国的各项谈判过程中,不应出现任何可能损害台湾地区安全或经济繁荣的妥协或结果。
这种“不伤害”,并非出于对台湾人民福祉的真心关怀,而是担心如果台湾的战略价值受损,美国在与我国博弈时将失去重要的筹码。
美国应该明确表明“台湾对美国的重要性”,例如通过总统公开演说,激发美国国内对台湾地区遭到攻击时予以协防的支持。
这种“重要性”的宣示,更多是基于美国自身战略利益的考量,而非对台湾地区主权或人民意愿的尊重。
在特朗普务实的商人逻辑下,这种口头承诺的含金量,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美国应该批准并确保对台湾地区的各项不对称武器装备及时出货,包括通过“总统拨款权”(PDA)和“外国军事融资”(FMF)等方式,协助台湾地区提升自卫能力。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任何企图“以武拒统”的行为,在我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都将是徒劳的。
这些不对称武器,充其量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改变两岸军事力量的根本性差距。
完成“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谈判,美国国会也应该加速通过“避免双重课税协议”,排除双方的投资障碍。
这项建议试图从经济层面深化美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将台湾经济纳入美国的体系。
通过经济上的绑定,来强化所谓的“伙伴关系”,从而增加台湾地区在美国战略棋盘上的分量。
但这种“经济繁荣”的背后,往往伴随着美国对台湾经济的进一步控制,使得台湾经济更深地沦为美国服务的附庸。
便利而非阻碍台湾当局领导人“过境”美国。这与此前特朗普政府拒绝赖清德“过境”纽约的决定形成了鲜明对比。
葛莱仪的建议意在恢复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外交待遇”,以维持美台之间的表面“亲密”,避免给“台独”分裂势力造成过大的打击。
这种“过境”本身就是对我国主权的严重挑衅,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违背。
- 持续派遣美国国会代表团“访问台湾地区”,借此重申美国对台“民主、繁荣与安全的承诺”。
国会议员的“访问”,往往被视为对台湾地区的支持信号。但这同样是一种政治姿态,其目的是通过象征性行动,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的假象,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干扰和施压。
无论美国派遣多少代表团,都无法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这一客观事实。
从我国的立场来看,葛莱仪的这些建议,无一例外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意图在不直接与我国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台湾这张牌来遏制我国的崛起。
这些所谓的“关切”,并非出于对台湾人民的真正福祉,而是深植于对我国日益强大感到不甘和恐慌。
在他们眼中,台湾地区不过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战略支点,一个可以阻碍我国民族复兴进程的工具。
参考资料:美关税冲击台湾 国台办:所谓“台美关系史上最好”成笑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