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韩国五百多家餐厅咖啡馆,直接把 12 岁以下的孩子拒之门外,有的还特意说 “宠物能进,小孩不行”。
转头看日本,东京大学有学者提倡 “老人集体自杀”,居然一堆年轻人叫好。
生育率跌得厉害,老人越来越多,这社会怎么了?本该被护着的孩子、老人,反倒成了招人嫌的存在。
这样的事儿越来越多,看着都让人心里发堵。咱们中国,总不能也走到这一步吧?
韩国式厌童
走在首尔街头,到处都能看到"NO KIDS ZONE"的标识。这些"无儿童区"不是偶然出现,而是韩国社会情绪积累的爆发点。
故事要从2012年的"大酱汤事件"说起。当时一位母亲在网上发帖,说孩子在餐厅被热汤烫伤,痛斥餐厅管理不善。网民最初同情这位母亲,但餐厅监控显示,恰恰是她的孩子四处乱跑撞到了端汤的顾客。这位母亲不仅没有道歉,反而倒打一耙,彻底激怒了韩国网民。
从那以后,"无儿童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2022年甚至有七成的韩国成年人支持设立这样的区域。支持者的理由很简单:我花钱消费,凭什么要忍受熊孩子的吵闹?
但这种排斥情绪远不止于餐厅,去年釜山开往首尔的高铁上,一名男子因为两个幼童玩闹就暴跳如雷,甚至跳到座位上踢打劝阻的乘客。今年5月,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持刀威胁楼下玩耍的孩子,理由仅仅是"他们太吵"。
并且虐童案件也在激增,2023年韩国虐童案超过2.6万起,86%的施暴者竟然是孩子的父母,共有44名儿童死亡。"水原冰箱案"更是让人毛骨悚然——一名母亲杀害了自己的两名婴儿,尸体在冰箱里分别存放了四年和三年。当被问及原因时,她冷漠地回答"没有特殊原因"。
在生育率只有0.78%的韩国,新生儿越来越少,但儿童的处境却越来越边缘化。这不是物以稀为贵,而是一种恶性循环:孩子越少,社会越不习惯包容儿童,进而更加抑制了人们的生育意愿。
日本式憎老
如果说韩国的厌童现象令人担忧,那么日本的憎老情绪同样触目惊心。在这个65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29.3%的超老龄社会,"老害"这个词正在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
"老害"是"老人"和"公害"的组合词,专门用来形容那些"给社会添麻烦"的老年人。更极端的是,2021年东京大学学者成田悠辅公开提出"老人集体自杀解决老龄化"的言论,这种反人类的观点竟然在网络上获得了大量支持。
年轻人的反老情绪为什么那么严重?在日本,70岁以上男性就业率高达45.7%,他们占据着大量职位,让年轻人的晋升空间被严重挤压。而且,年轻人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都要上缴养老金,但对自己的养老前景却一片黯淡。
这种代际矛盾催生了一个个悲剧,"看护杀人"案在日本频频发生——子女因为长期照顾失能老人而身心崩溃,最终选择杀死自己的父母,2011年千叶县就发生了一起男子弑父案件。
与韩国的"无儿童区"相呼应,日本也出现了"无老人区"。济州岛一家咖啡馆门上贴着"禁止60岁以上老人进入",旁边却挂着"欢迎狗狗"的标识。这种强烈对比让许多人愤怒:难道老人还不如宠物狗吗?
传统的"敬老"文化正在崩塌,电影《楢山节考》描述的弃老习俗,如今被一些年轻人重新解读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当尊重长者的儒家伦理让位于生存竞争,社会的道德底线正在失守。
共同的病根
韩国的厌童和日本的憎老,看似针对不同群体,实则源于同一个病根。
两国都陷入了低增长陷阱,韩国年轻人面临着地狱级的内卷,每周工作时间长达69小时,高房价让他们望而却步,失业焦虑如影随形。在这种压力下,生育被视为奢侈品,儿童被看作资源竞争者。
而日本人口结构的倒金字塔化,让每个年轻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养老负担,而延迟退休政策又加剧了就业竞争。当老年人不肯让出位置,年轻人自然会产生怨恨情绪。
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包容性的丧失。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个体沦为"孤立的原子",传统的家族共同体已经瓦解。当公共空间成为战场,弱势群体——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都成了被排斥的对象。
福利制度的失效更是雪上加霜,韩国16年来投入超过2000亿美元提振生育率,但效果甚微;日本的养老金改革也未能缓解代际不公。政策治标不治本,社会矛盾不断积累。
消费主义文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我优先"的价值观让人们越来越难以容忍任何不便,儿童的天真烂漫和老人的行动迟缓都被视为对个人空间的侵犯。
中国的隐忧与改变契机
中国虽然还没有出现韩日两国那样极端的厌童憎老现象,但类似的社会撕裂正在悄然发生。
目前,中国正加速进入少子老龄化双重困境:2022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19.8%,接近2.8亿人,预计2035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同时总和生育率仅1.09,新生儿数量连续六年下降。
中国年轻人家庭压力非常重,每千人口托位数仅2.5个,远低于OECD国家12个的平均水平,迫使独自承担育儿重担。
并且,女性因生育遭遇职场歧视,"母职惩罚"现象普遍存在。在养老方面,居家养老占90%,但社区服务覆盖不足,失能老人照护主要依靠家庭自我牺牲。
不过,中国也有改变的契机。韩国议员龙慧仁推动废止"无儿童区",倡议建立"儿童优先区域"的做法值得借鉴。更重要的是学习北欧的"生育友好模式",完善带薪育儿假、公共托育服务,让生育成本社会化而非家庭化。
在养老方面,日本正在尝试改革养老金制度,平衡代际负担,同时创造青年上升通道。强化照护支持,减轻家庭压力,也是必要举措。
关键在于重塑社会的包容性,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能够包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儿童代表着"来时路",老人象征着"归途",当我们用功利主义的标准衡量生命价值时,文明的发展终将反噬自身。
从韩国的"禁童区"到日本的"厌老潮",这些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人口结构剧变的时代,如何构建一个既有活力又有温度的社会,将决定我们文明的未来走向。毕竟,今天我们如何对待孩子和老人,明天社会就会如何对待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