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93阅兵前夕,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对岛内亲大陆、坚持中国认同的政治人物,发出史无前例的“禁令”。马英九、洪秀柱、夏立言、萧旭岑、刘兆玄等政界重量级人物,明确被阻止赴大陆受邀参典。更有安全部门高调威胁“不许参加,否则严惩不贷”。这一事件,迅速成为两岸舆论场的核心焦点。与此同时,国台办八字定调:“依法追责、依法严惩”。93阅兵尚未开始,岛内外已是波澜四起。
两岸新矛盾
202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大陆高规格举办“93阅兵式”,并向台湾有关各界人士发出邀请。根据国台办8月份的最新通报,邀请名单不仅涵盖抗战老兵、历史学者,还包括国民党前主席、台湾前领导人等多位重量级人物。如此安排,既是对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致敬,也是对两岸同胞关系的高度重视。
就在外界高度关注马英九等人是否出席时,台湾方面接连发出禁令。赖清德当局不仅由陆委会、情报安全部门对相关人士点名警告,还直接致电部分台湾艺人,要求不得发布支持两岸统一的言论。台行政机构密集发布“不得参与”通知,防范任何可能“强化中国认同”的举动。多家岛内主流媒体援引政界和学界消息人士称,过去两岸在纪念抗战活动上虽有分歧,但如此强力阻挠、威胁已属罕见。
马英九
2025年8月,台湾民调显示,岛内对“抗中保台”政策满意度持续下滑,超过六成受访者表示担忧两岸对立对经济、就业带来冲击。与此同时,两岸经济依赖度并未减弱:台湾芯片、农产品、观光等核心产业对大陆市场依赖度高于55%。在此大背景下,赖清德团队却不断加码“抗陆”措施,试图以高压手段遏制历史记忆的流动。
“抗陆17条”
2025年初,赖清德当局推出“抗陆17条”,将大陆明确定义为“敌对国家”,并限制岛内政界、学界、退役军政人员与大陆交流。多家权威智库、法律界人士解读,这一系列举措在岛内引发强烈争议。台湾“中华战略学会”最新报告指出,“抗陆17条”一方面加剧岛内社会分化,另一方面明显损害台湾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灵活性。
就93阅兵事件而言,安全部门不但口头警告马英九、洪秀柱、夏立言等人,还通过正式文件明确,“一旦前往,将依法严惩”。有媒体披露,相关高层甚至被限制出境及参加公共活动。与此同时,台陆委会对抗战老兵、退役情报人员、军官等群体展开定向施压,防止其与大陆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多位受访人士坦言,“史无前例的高压令人担忧台湾社会的多元与自由空间正被急剧压缩。”
在教育与历史叙事领域,“终战日”取代“抗战胜利日”,教科书减少中国史内容,突出“台湾主体”,弱化中华民族共同抗战历史。多项民调显示,超过70%的台湾青年表示对“抗战历史”了解有限,岛内学者普遍担忧,这种历史记忆的断裂,将影响两岸未来的认同基础。
洪秀柱
大陆政策信号与台湾社会反响
大陆方面,国台办与外交部同步发声。国台办8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再次重申:台湾同胞是抗战胜利的见证者、参与者。邀请台湾同胞参加93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民族团结的体现。针对台当局阻挠,国台办亮出“依法追责,坚决打击”八字定调,强调“台独分裂分子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外交部则在抗战纪念活动招待会上,援引《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联合国相关决议,重申台湾属于中国,并称“统一进程不可阻挡”。
岛内“亲陆”人士反应激烈。马英九在国民党举办的抗战胜利80周年座谈会上,直言“赖清德当局对历史的扭曲与亲日倾向,不仅无助台湾发展,更伤害民族认同。”相关言论在台湾网络社群引发热议,舆论场上出现大量质疑“抗中保台”政策的声音。台湾经济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台湾GDP增速降至2.1%,远低于去年同期。多项调查显示,岛内青年就业、薪资前景普遍低迷,超六成受访者担忧两岸政策冲击个人未来发展。
马英九
历史与现实的交锋
台湾社会对历史认知的分歧,成为两岸争议的深层根源。2025年6月,《联合早报》发布两岸青年历史认知调查,受访台湾青年中,只有不足四成能明确说出“台湾光复”与抗战胜利的历史关系,多数人对1945年后的台湾归属、雾社起义等历史事件了解有限。大陆学界则持续通过多种渠道,强调台湾同胞在抗战中的贡献,呼吁两岸共同守护历史真相。
赖清德亲日政策亦引发岛内外持续争议。其多次公开跪拜日本殖民者八田与一铜像,讲话中将“抗战胜利”改称“终战”,被批评为“历史逃避”。大陆媒体和舆论普遍认为,这种做法是对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消解。国台办在8月的声明中,专门强调台湾青年的抗战参与、光复台湾的历史贡献,并警告“台独分裂分子将依法追责”。
八田与一铜像
学界观点显示,台湾历史教育体系的调整,明显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2025年春季,台湾多所高校历史专业课程改革,将“抗战史”分拆为“世界战争史”与“台湾近代史”,中华民族抗战作为整体的叙述大幅减少。学者指出,这不仅影响青年对自己历史的认知,也加深了两岸社会的心理隔阂。
多重矛盾交织,93阅兵成为焦点
岛内政治生态正在经历剧烈变化。赖清德政府上台以来,“抗中保台”已不是口号,而是持之以恒的政策实践。在大罢免案失败后,赖清德继续推进“抗陆”路线,试图以高压手段压制任何有利于两岸交流的声音。岛内舆论场上,“抗中”与“保台”是否矛盾成为热议话题。台湾社会对“抗中保台”政策的分歧,已不再局限于政治圈,而是蔓延至经济、社会、文化各层面。
经济层面,台湾与大陆的高度互依难以割裂。2025年4月,台湾工研院发布最新报告,岛内高科技制造业对大陆市场的依赖度依然高达57%。水果、面板、机械出口中大陆占比均超过50%。多家权威机构预计,如果两岸关系持续恶化,台湾GDP增速将低于2%,青年失业率可能突破7%。岛内企业界普遍担忧“抗中”政策将导致贸易壁垒增加,影响台湾国际竞争力。
两岸关系的紧张还体现在民意层面。2025年8月,台湾《联合报》最新民调显示,对未来两岸关系持消极看法的受访者比例攀升至68%。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抗中保台”政策未能有效提升台湾安全,反而加剧了社会分裂与焦虑。台北高校一项针对青年群体的调查则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希望能赴大陆就业或深造,说明两岸交流需求依然强烈。
风暴眼中的两岸关系
93阅兵还未正式开始,两岸已处于舆论与政策的风暴眼。赖清德当局以极端手段阻止马英九、洪秀柱等人赴大陆参加纪念活动,既反映出台当局对历史认同的焦虑,也揭示两岸关系的高度紧张。国台办“依法追责,坚决打击”的八字定调,释放出强烈政策信号。两岸社会的历史认知分歧、经济结构依赖、民意走向与政策博弈,都在93阅兵这一节点上集中爆发。
纵观全局,历史与现实的交锋、身份与利益的碰撞、政策与民意的反差,正在重新塑造台海局势的未来变量。93阅兵只是开始,两岸关系的下一步,正牵动着整个东亚的战略格局。
参考资料:“大罢免”完败毫无悔意 赖清德还在操弄“抗中牌”
2025-08-28 09:04·台海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