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即,特朗普已经确定不来北京,将在同一天会见波兰新总统纳夫罗茨基。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驻华使馆在中文社交媒体上,却将中国称为“敌对国家”。
与此同时,《日经亚洲》8月29日称,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向中方提出了通话请求,对此中方选择“已读不回”。
那么,特朗普不出席九三阅兵,释放了什么信号?中国又为何对美防长的通话提议保持沉默?
国内政治与外交判断的双重考量
9月3日,中国将在北京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许多国家把这一场合,视作展示外交意愿和战略信号的平台。
但美国总统特朗普最终未出现在名单中,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提出,想在阅兵之后与中国军方高层通话,而中方对此没有立即回应。
对于特朗普来说,缺席北京阅兵并不是一时意气之举,而是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近年来,美国政治氛围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趋向强硬,不管是国会还是两党内部,鹰派声音占了上风。
此时,如果特朗普出现在北京阅兵的观礼台上,美国国内的媒体和民主党等一定会抓住不放,大概率会给他贴上“向中国示好”的标签。
对一位需要随时捍卫政治立场的总统来说,这种风险显然不值得承担。而且即便特朗普飞一趟北京,能换到什么?
贸易摩擦没真正解决,高科技管制仍旧没有松动,中方在金融市场方面,也没有新的开放动作。在缺乏成果的情况下,比起冒着巨大的风险,干脆不来,更能避免政治上的麻烦。
美防长想沟通,但方式尴尬
与特朗普的“缺席”形成对比,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则想“补课”,他提出在阅兵之后与中方防长通话,如果成行,无疑会被外界解读为双方在控制风险、维持沟通上的小突破。
毕竟,当前南海局势紧张,美国军舰和战机的活动频繁,加上台湾问题持续升温,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军事热线、保持高层沟通变得重要。
但问题是,中方对这种突然的通话请求并不积极。原因也不复杂:赫格塞斯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公开渲染“中国威胁”,声称中国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可能迫在眉睫。
这样的言论,在中国看来,不仅带有挑衅意味,还缺乏基本互信。因此,对于美国防长突然的通话请求,真实意图显然让人感到怀疑。
事实上,中美之间并非没有交流平台。比如即将在北京举行的香山论坛,就长期被看作东亚地区安全事务的交流场合。美方虽然内部有分歧,但仍决定派官员和军事武官出席。
如果美方真想沟通,并不是只有这一次电话。换句话说,中方并没有完全拒绝沟通,只是强调沟通的前提要符合实际,而不是摆出姿态。
波兰总统成了代替者
就在北京为阅兵做准备时,特朗普在同一天选择了另一项外交活动:在白宫会见刚上任的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这不是巧合,而是美国战略上的安排。
波兰是北约东翼的重要成员,也是面对俄乌局势的重要前哨,特朗普政府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波兰问题,彭博社曾报道称,特朗普在选举中甚至支持纳夫罗茨基。
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
现在安排在9月3日会晤,等于是告诉欧洲盟友:美国把重点放在北约安全上,尤其是东翼的稳定。
而且北京阅兵,强调的是二战胜利与和平的主题,与推进北约东翼的安全战略叙事,本身就存在冲突。
加上美国近些年的二战叙事,有意淡化中国和俄罗斯的角色,把重心放在自己和盟友身上,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站在天安门广场观礼,显然不合逻辑。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驻华使馆在中文社交媒体上措辞强硬,直接把中国称为“敌对国家”,这种表态客观上,是给特朗普的缺席做补位。
人没到场,但言辞更激烈,使得国内外都能看到一个“对华强硬”的美国形象。
为什么中方“已读不回”?
特朗普没来,北京的日程依旧照常,对美国防长的电话请求,中方却不急着答应,这里反映的是一种清晰的态度。
中美之间已经不止一次陷入“对话—僵局—重启”的循环,每次喊要沟通,但实际政策却没有变化。
从贸易战到台海问题,再到对华科技封锁,美方动作不断升级。中方自然会怀疑,美防长的通话是不是只是空话,并不会带来实际效果。
并且一旦接了电话,就意味着中方在美方设置的议题框架内表态,有时候这种表态,会被美方拿来当作缓和的证据,但实际上政策没变。
无论是阅兵典礼,还是上合组织会议,中国依旧按部就班推进,不会因为美方的动作而改变节奏。对中方来说,把自己放在一个稳定而可预期的立场上,比临时回应更有价值。
在中美之间的大问题没有实质解决之前,单一的活动或者通话,都难以改变整体关系。中国选择维持一贯的姿态,不急不躁。
阅兵如期举行,国际日程照常进行,对外表述保持一致,不会因为美国的来与不来而动摇。对于挑衅,则以事实和原则回应,避免被迫进入美国话语设定的框框。
一方面,美国需要与中国保持足够沟通,以防止出现军事误判,避免冲突;另一方面,美国又不断在政治和军事上强化对华压力。这种矛盾让中美互动显得摇摆不定,缺乏一致性。
一通电话背后的复杂现实
从特朗普缺席,到美防长通话请求,再到中方“已读不回”,这三个节点勾勒了当前中美关系的逻辑。
特朗普不来,是对国内压力和实际利益的权衡;赫格塞斯想打电话,是在军事风险面前的务实考量;中方保持沉默,则是对言行不一的回应。
这些事件本身并不孤立,而是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图景:中美关系正处在分歧与接触之间的反复摇摆。
未来是否能找到真正的突破口,还需要两国在更高层次上,做出实质性的战略选择,而不是停留在象征动作和口头沟通层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