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房地产市场延续深度调整态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回溯2017年,知名企业家曾提出"房价如葱"的预见性观点,当时在行业高涨期未受足够重视。
如今观察市场演变轨迹,这一判断的参考价值正逐渐显现。综合当前经济环境与政策导向,2026年住房市场已释放四个关键信号,值得计划资产配置的退休群体重点关注。
第一信号:价格下行周期确立,理性回归成主基调
全国房价自2021年峰值进入回调通道,至今已持续四年。权威数据显示,2025年7月重点监测百城二手住宅均价环比下降0.77%,同比跌幅扩大至7.32%。以上海为例,部分区域房价较2021年高位回落超30%,这种调整并非短期波动,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供需关系反转: 城镇化率趋近饱和,新增住房需求减弱,而存量房源持续释放,形成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
人口结构变迁: 老龄化加速导致家庭规模缩小,适龄购房人口总量呈现递减趋势
价值回归需求: 前期积累的价格泡沫通过市场机制逐步消解,向居住本质属性靠拢
这种趋势性调整意味着,房产作为"只涨不跌"资产的时代已告终结,价格理性回归将成为新常态。
第二信号:存量房源激增,市场天平倾向买方
当前各线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形成近年罕见现象:
北京:挂牌总量突破16万套
上海:在售房源超33万套
武汉/重庆/成都:挂牌量均站上20万套关口
背后折射三大深层变化:
投资预期转变: 持有者对未来增值空间持谨慎态度,加速资产变现
供需关系重构: 新增挂牌增速远超交易去化速度,买方议价能力增强
市场情绪传导: 抛压持续累积进一步强化价格下行预期
这种供应放量现象,标志着房地产市场正从卖方主导向买方市场深刻转型。
第三信号:居民资产配置迁移,房产吸引力减弱
2025年金融数据揭示重要动向: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但资金并未流向房地产市场,而是呈现多元分流:
资本市场: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配置增加
稳健理财:银行理财、保险产品吸纳部分资金
消费释放:文旅、餐饮等服务性支出显著提升
此现象反映的核心转变在于:
房产在家庭资产中的"必选项"地位动摇
居民对资产流动性、收益性的考量优于不动产持有
"房住不炒"政策导向深刻改变投资观念
当房产不再被视作优先投资标的,价格支撑基础必然随之弱化。
第四信号:新生代购房观变革,租赁市场迎来扩容
青年群体住房选择出现历史性转折:2025年上半年25-30岁人群购房意愿降至48%,较五年前下降17个百分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长租公寓签约量同比上升25%
"租购并举"成为新世代主流居住方案
观念转变的驱动逻辑在于:
经济理性考量: 拒绝透支家庭积蓄背负长期房贷
机会成本意识: 更愿将资金投入教育、创业、理财等增值领域
市场趋势判断: 预期房价调整周期将持续,持币观望心态增强
居住需求升级: 对居住灵活性、社区配套的要求高于产权归属
这种代际观念革新,正在重塑未来二十年的住房消费格局。
养老群体置业策略:三重关键考量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计划购置养老住房的退休人员需把握以下原则:
1. 居住本质优先原则
• 弱化投资增值预期,强化适老性评估(电梯配置、医疗 proximity、无障碍设施)
• 选择生活配套成熟片区,规避新兴远郊楼盘
2. 资产流动性管理
• 控制房产在总资产中占比(建议不超过60%)
• 优先考虑中小户型,确保必要时可快速变现
3. 价格谈判窗口把握
• 关注挂牌超120天的"沉睡房源",议价空间通常达10%-15%
• 善用买方市场优势,要求卖方承担交易税费
结尾:
2026年住房市场将持续处于深度调整期,"房价如葱"的本质实为居住价值回归的隐喻。对退休群体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房产增值收益预期需调整,机遇在于能以更合理成本获取优质养老居所。
建议购房决策时坚守"以需定购"原则,将健康支持、社交便利、生活舒适度置于首位。市场变革期更需保持理性,避免被短期波动干扰长期规划。正如任何重要资产配置,养老住房选择当以三十年生活品质为衡量尺度,方能在时代变迁中筑牢幸福晚年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