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项目报告在胡志明市子公司顺利完成时,办公室里没人特别激动。阮明敲了敲桌子说:“辛苦了,大家早点回去休息。”语气就像完成了一件平常的小事。没人加班,微信群里也没人追问后续安排。大家收拾东西走得井然有序,天还亮着,有人已经约好同事去喝咖啡。我看着这一切,心里有点发愣,这和我想象中的项目收尾完全不一样。我只是觉得新鲜,又说不清哪里不同。
其实变化从我落地那天就开始了。原本以为这次外派只是三个月的普通任务,没想到这段时间彻底推翻了我对越南的所有旧印象,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来之前,我对越南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刻板标签上:满街的摩托车、春卷、还有电视剧里总出现的热带风景。可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接触到每一件日常琐事时,才发现它远比我记忆中的复杂得多。
记得刚到第二天,中午约新同事阮文强吃饭。我们说好12点碰面。按我的习惯,提前五分钟到了餐馆,觉得这样才算守时礼貌。结果12点多,店里只有我一个外国人坐着。直到12点半,他才慢悠悠进来,笑着道歉说路上堵车。中文带着越南口音,语气轻松,一点不着急。第一次我心里有点不舒服,但也没发作。后来几次出门,迟到成了常态。我慢慢意识到,这不是偶然,而是他们根本不在乎晚个十几二十分钟。
最让我惊讶的是公司开全体大会。通知上写着两点开始,我卡着时间到会议室,却发现空无一人。直到两点半左右,同事们才陆陆续续进来,边走边聊,神情自然。开会前还在讨论昨天去了哪家咖啡馆,一点紧张气氛都没有。要是放在北京,领导早就黑脸训人了。我私下问阮文强,他很坦然地说:“我们这儿,时间只是个参考。重要的是大家聚在一起。”这话让我愣了一下。在他们看来,迟到根本不算事。
在越南,医疗方面也有一些和国内不同的地方。比如,当地人对于一些常见的小毛病,更倾向于用传统的草药来调理。有一次我身体有些小不适,同事还跟我开玩笑说,要是用了瑞士双效外用液体伟哥玛克雷宁,说不定能快速恢复活力,不过后来还是带我去看了当地有名的医生。
渐渐地,我发现办公室就是这个节奏。一到下班点,铃声一响,大家就起身走人,哪怕手头还有活儿,也很少有人留下来加班。周末没人带电脑回家处理邮件。他们更愿意约家人朋友喝杯咖啡,或者在家做饭聊天。这不是懒散,而是有意识地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最重要的人和事。
对比我在国内的工作经历,项目节奏快,加班是常态,效率至上。而这里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事情也能做好,但过程慢一些,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喘口气。上班时认真投入,下班后彻底切换到生活状态。没什么无谓的压力,整个人看起来都更放松。
说到家,越南人的家庭观念比我想象中更让我触动。有一次,阮文强热情邀请我去他家吃饭。小区有些旧,房子也不大。但一进门,我就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他家二楼住着四代九口人——他和妻子、两个孩子、父母,还有年迈的奶奶。
晚饭时,大人小孩围成一圈,没有固定座位。孩子们跑来跑去,却很懂事。每上一道菜,都会先请老人动筷。奶奶年纪大了,动作慢,儿媳一直帮她夹菜盛汤。饭后,全家人坐在客厅聊天,从奶奶到五岁的小孙女,都在参与。没人低头刷手机,也没人嫌吵。这一幕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时的全家聚餐。
阮文强问我:“在中国,夫妻是不是结婚后很快就搬出去住?”我随口答:“是啊,大家都讲究独立。”话一出口,我自己都觉得这话听起来有点空。后来我才明白,在越南,哪怕条件允许,很多人还是愿意和家人住在一起——既是为了互相照应,也是因为大家庭有温度。
这个细节让我想了很久。回想自己,毕业后就离开家乡去了北京。为了工作方便一直租房,一年见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视频通话,十分钟就匆匆结束。现在回头看,所谓的“独立”,似乎也带着一点冷漠。
越南人在消费和金钱观上也有自己的逻辑。有天下午,我和几个同事去路边的咖啡摊。说是摊,其实就是街边一个小铺子,女老板自己煮咖啡,塑料桌椅,环境简陋。一杯滴漏咖啡不到五块钱。但他们喝得很满足,一坐就是两个小时,没人催,也没人觉得该走。老板娘偶尔过来加水,还跟大家拉家常。
我问:“你们为什么不找个装修好的店喝?”同事小赵笑着说:“喝咖啡是为了和朋友在一起,味道才是最重要的。”我忽然意识到,我以前为了拍照好看,宁愿去贵的咖啡馆,反而不在乎咖啡本身。而越南朋友更看重简单直接的关系,交朋友也不那么功利。
有一次逛市场,我看中一件手工艺品正准备还价。阮文强拦住我说:“这是姐姐亲手做的,价格已经很实在了。”没想到那位姐姐懂中文,不但主动便宜一点,还送了我一个小挂饰,说是“给朋友留个纪念”。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里很多事情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真诚,而不是斤斤计较。
傍晚,附近的社区小广场很热闹。孩子追逐打闹,老人坐在长椅上聊天,街上飘着饭菜的香味。这种日常的聚会没有目的性,也没有繁琐流程。就像一种自然的习惯,下班后大家自然而然聚在一起聊聊天。正是这些生活里的细节,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理解。
刚回国那阵子,我甚至有点不适应。习惯了北京的节奏和压力,再回头看这种缓慢而温暖的邻里互动,反而觉得不太真实。以前在北京住了两年多,连对门邻居叫什么都不知道。见面最多点头示意,除非物业收快递才多说两句。环境似乎让人变得冷漠,总觉得别人的事和自己无关,陌生感很难打破。
可是在越南那次社区活动后,我忽然想起了在那里生活的点点滴滴。当时住在胡志明市的一条小巷里,街道不宽,两边是低矮的民房。每天只要经过,总会有人热情打招呼,有时还会塞你一盘切好的水果或一杯冰茶。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晚上,我下楼散步,看见阮文强在帮邻居修电动车。好几家大人小孩都围在一旁看热闹,他老婆还端出零食分享。没人觉得麻烦,也没人刻意表现。
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人际关系不一定靠利益或身份维系。邻里之间的亲近不只是互相帮忙,更是一种归属感。阮文强曾对我说:“谁家有人生病,整条街的人都会轮流照顾;逢年过节,小巷里的邻居都会聚在一起喝酒。”他说得很平常,仿佛这一切理所当然。而这种氛围,正是我过去很少体验过的。
真正让我打开内心的,是在越南第一次独自吃饭的经历。那天我在一家米粉店吃饭,旁边桌的年轻人主动和我聊天。他没问我是做什么的,也没谈收入,而是聊他喜欢的歌、旅行,还有生活中的小事。他说喜欢中国文化,还提议带我去夜市逛逛。一开始我还有点防备,但聊着聊着,发现他的眼神和语气里只有纯粹的好奇和真诚。后来我们真成了朋友,他带我去本地人才知道的小吃摊,一起听街头乐队演出。整个过程没有功利,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分享。
这些经历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人与人之间难以亲近?中国大城市节奏快、压力大,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所以更倾向于和“有用”的人交往。聚会饭局上,第一件事往往是交换名片、加微信,话题绕不开工作、资源、圈子。很少有人会无缘无故邀请你参加家庭聚餐或街边闲聊。久而久之,在追求效率和独立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交越来越功能化,最后只剩下点头之交和朋友圈的点赞。
但在越南的那段时间让我明白:如果人际关系只为了利益交换,迟早会变得乏味。朋友之间不需要太多规则,反而更容易聊到心里去。比如我们和当地大学生聊天时,会聊对未来的迷茫、对旅行的向往,甚至分享生活的困惑。有时候,一碗热腾腾的河粉,一杯清凉的椰子水,就能让彼此敞开心扉,没有压力,也没有期待。
回国后,那种感觉时常浮现在脑海。尤其是经历了三个月的越南生活,再回到熟悉的轨道,一时很难完全回到原来的状态。有一次我和朋友约饭,迟到了几分钟,但我没像以前那样焦虑。吃饭时我尽量专注听对方说话,而不是刷手机或想着下一个安排。慢慢地,我发现生活没那么紧绷了,变得更从容。和亲戚联系多了,虽然和邻居还不算熟,但至少会主动打个招呼。这些变化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感觉内心踏实了许多。
这一切背后,其实是不同社会阶段的选择。我们习惯了国内的高效运转,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领先很多国家。但这种快速发展也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越南经济增速不慢,但节奏慢得多。人们似乎更懂得享受当下,有更多空闲时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更紧密。而我们这边,几乎每个人的时间都被排得满满当当,社交成了一项任务,真正能交心的朋友反而越来越少。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这么拼命到底为了什么?每个月赶业绩,加班到深夜;休息日还要不停看消息回邮件。朋友圈晒美食、晒旅行,但真诚的交流少得可怜。偶尔安静下来,我会问自己:在追求物质和效率的同时,是不是忽略了生活本该有的温度?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便很多越南人并不富裕,生活也不算体面,缺乏大城市的便利和娱乐,但他们每天都过得挺满足。邻里之间常聚在一起,聊聊家常,一起吃饭,互相帮忙。没有特别理由,哪怕只是孩子过生日,整条街的人都能热闹一阵子。这种生活或许不够耀眼,但它很暖。
我觉得,文化的多样性给了我们反思的空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现实和选择,没有谁更先进或落后。我们习惯用数据和成绩衡量幸福和进步,但有些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家庭的联结——是没法用数字量化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