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期的李敏和孔令华,他们是青梅竹马的同学
1957年,高中时期的李敏(前左一)和恋人孔令华、孔令华的妹妹孔淑静第一次合影,北京
1947年,38岁的贺子珍和11岁李敏、24岁的毛岸青一起从苏联回国,他们在率先解放的哈尔滨、沈阳住了一年多。1949年5月,毛岸青和李敏回到阔别多年的父亲身边,来到刚刚解放的北平,住在香山别墅。
新学期开始,娇娇要去上学了,毛主席给女儿起了学名“李敏”,随毛主席转战陕北时用的化名李德胜。
李敏虽然在苏联国际儿童院已读到四年级,回国后在哈尔滨、沈阳也读过一阵书,但她的中文程度太差,这次入学,只能从二年级读起。李讷比她小三岁上三年级。姐俩都进了育英小学。
育英小学只有四个年级,她上到四年级后就转到八一小学读书,八一小学和育英小学一样接收的都是前线军队干部子女或烈士子女。在八一小学,李敏结识了比她大一岁、高两届的孔令华。
1949年5月,李敏和毛岸青回到父亲身边,这是李敏和爸爸的第一张合影,还很拘谨
孔令华的父亲是传奇爱国将军孔从洲,陕西西安人,母亲钱俭,河南南阳人。
孔从洲17岁就一个人步行千里,一路上给老乡干几天活,挣几个馒头,继续上路,为的是到杨虎城将军举办的第一所军事训练学校“安边军事教导队”当兵,也是在这个教导队他接触到了火炮,一生与火炮结下不解之缘。
孔从洲在杨虎城部队干了12年,从炮兵排长到连长、营长、团长,得到杨虎城将军的欣赏和信任。
西安事变前夕,孔从洲担任陕西警备第二旅旅长及西安城防司令,在张学良、杨虎城的指挥下,他全程参与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时任17路军警备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的孔从洲
孔从洲和妻子钱俭共生育8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只有孔令华和孔淑静兄妹。
1946年5月,孔从洲率38军在河南巩义起义,起义失败,他千辛万苦才回到解放区。他的妻儿也遭到国民党追捕,周恩来派党组织及时找到正在逃难的母子三人,把他们接到解放区。
之后,孔令华就离开父母和妹妹,一个人到北京上学。他结识了后来入校的李敏,他比李敏高两级,是学生会主席,学校的知名人物。李敏在学校也很活跃,爱跳舞,经常登台表演。
毕业后李敏考入了师大女附中,孔令华考入了师大附中二部,也就是后来的101中学。
1950年,父母和妹妹(此时家在重庆,仗打到哪,家安在哪)到北京看望儿子留影
高中时,李敏和孔令华的感情从同学、朋友发展成爱情,她把这事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很同意她们交往。
1956年,孔令华进入北京航空学院读书,李敏还在高中,她领着孔令华第一次来到中南海见毛主席,主席对孔令华很满意,得知他的父亲是孔从洲,毛主席很熟悉。
青年时期的李敏和孔令华
孔令华也把好事告诉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很开心。
这时,孔从洲任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校长,自从李敏回到主席身边,每到寒假,毛主席就打发李敏到上海看望她的妈妈贺子珍,暑假,毛主席把李敏留在身边。恋情公开后,李敏和孔令华暑假也回到沈阳,孔从洲夫妻把李敏当亲女儿疼,孔淑静一直称李敏为姐姐,一家人其乐融融。
毛主席亲自为李敏主持婚礼,他第一次邀请亲家翁到中南海,三位妈妈都未到场
1959年8月29日李敏婚礼,前左一曹轶欧、邓颖超、蔡畅、李敏、孔从洲、毛主席、孔令华、王季范
他们原来决定结婚的日子要早一些,不巧,1959年6月底毛主席从韶山老家回来就上了庐山,7月1日~8月16日在庐山开了那次著名的“庐山会议”,他从庐山打来两次电话,还写了信,说一定要等他回来主持婚礼。
不仅如此,毛主席在会议期间还会见了22年未见的贺子珍,他告诉贺子珍等这次开完会回去就为李敏办婚事,贺子珍很赞同。
早在1958年,李敏曾带孔令华去南昌见过妈妈,妈妈很喜欢孔令华,女儿能找到自己的终生伴侣是妈妈最大的精神安慰。
1958年,李敏带孔令华第一次去南昌见妈妈贺子珍(当时贺子珍在南昌居住)
李敏与孔令华结婚时,李敏刚高中毕业,孔令华正在北京航空学院上大学,手头都没有钱,没能力为结婚置办东西。
李敏用平时积攒的45块零用钱,为孔令华买了一件新衬衣,一条毛料西裤,一双皮鞋,钱就花光了。
李敏的新娘服是用一块布料做的连衣裙,毛主席曾规定家里人每两年可添一件新衣服,这块布料不是为婚礼准备的,而是让李敏和李讷每人做一件衣服用的。
等李讷做完衣服,李敏发现布料做连衣裙不够了,她就做了一件无袖、无领的连衣裙。为了牵就布料,裙子的领口开得比较低,孔令华上街花了三角钱买了一枚胸针,让李敏别在三角领的尖尖上,浪漫又别致。下面的好几张照片李敏就穿着这个裙子。
当时,孔从洲正好在北京开会,一大早,毛主席派秘书乘车就把孔从洲接到丰泽园内的颐年堂。
这是两位父亲第一次见面,孔从洲本来很紧张,一见面,主席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今天是两个孩子结婚,请你来坐一坐,叙一叙。”
同时,他还向在座的客人介绍:“这是李敏的公公,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同志。”
1959年,李敏和孔令华在中南海
婚礼结束,毛主席留下孔从洲和王季范(主席姨表兄)到他的书房里谈话。
毛主席问亲家翁“现在在哪里工作?”“工作怎么样?”“有什么困难?”还谈到杨虎城,谈到共产党支持下的“安边教导队”,谈到了西安事变。
毛主席还问:“你回到革命大家庭后感到怎样?”“你工作还有什么要求?”“父母亲还在吗?”
孔从洲真诚地一一回答,王季范听完说:“噢,这个人是老实人。”
毛主席也说:“他是个老实人,他教育子女很严的哟!令华很好嘛,今后两个孩子婚后一定是会处好的,学得好,工作会干得好的哟!咱们当老人的,人家成家立业了,可以自主了。”
1959年,李敏和孔令华在中南海
婚礼有一点遗憾,就是三位妈妈都未到场。贺子珍肯定是不能到场的。江妈妈和李讷此时正在庐山避暑,她事先送给李敏一段纯毛料子作为贺礼。
孔令华的妈妈钱俭当时在沈阳家中,正在生病,就没有赶到北京参加儿子的婚礼。不过,后来孔淑静陪母亲到中南海看望了儿子和儿媳。
1960年,孔从洲全家在大连合影。前排:孔从洲、钱俭,后排左:李敏、孔令华、孔淑静
这场婚礼,没有妈妈,没放鞭炮,没穿婚纱,没有司仪,没收彩礼,没收礼金,因为毛主席亲自主持,这是一场最简单、规格最高又最幸福的婚礼。
李敏和孔令华陪妈妈看社会主义,孔从洲夫妻也没有忘记亲家贺子珍
1960年,孔从洲与李敏(左)、孔淑静(右)在大连棒槌岛留影
孔从洲和儿媳李敏合影
正在新婚蜜月的李敏,突然收到南昌来信,妈妈贺子珍病倒了,不吃不喝,不言不语,比1954年听到毛主席声音那次还严重。
试想一下,庐山和毛主席一个多小时匆匆一见,光哭也没说成话,女儿婚礼也没能亲自参加,这两件事的刺激怎能不令痴情的贺子珍崩溃!
毛主席用专机把李敏送到南昌妈妈身边贴身照顾一个月,又帮妈妈达成一个心愿:回到阔别32年的永新老家一趟,总算疗愈了她心里的疙瘩。
贺子珍和女儿女婿在一起,很开心
1959年,在沈阳高炮家门口合影。左:孔从洲、孔淑静、钱俭、李敏
李敏想起了建国初期爸爸在给妈妈、舅舅,舅妈的一封信中写过的一句话:“要顾全大局,多看看社会主义。”李敏觉得爸爸的话是对的,这是疏泄疗法和注意力转移疗法。她下了决心,以后每年都要利用假期,陪妈妈到各地走走,让妈妈多看看社会主义。
李敏回到北京后上了北京师范大学,1962年,李敏的儿子出生了,毛主席很疼爱这个外孙,给他起名字叫继宁,“继承列宁遗志”之意。
1965年在青岛,左起:李敏、贺子珍、孔从洲、孔令华
1963年,孔从洲在南京任炮兵学院院长时合影,左:李敏、孔淑静怀抱女儿、钱俭怀抱孔继宁,孔从洲
婚后,李敏和孔令华还住在中南海,和父母生活在一起。1963年李敏一家三口因某人的挑事搬出了中南海,开始了独立生活,工作、带娃、照顾妈妈,和普通人一样忙不停。
唯一的不好就是见父亲一面难了,为此,挨了贺子珍不少埋怨,她认为女儿女婿没照顾好爸爸。
1965年在青岛,前排:贺子珍、孔从洲、孔令华、后李敏
1965年在青岛,右起:贺子珍、李敏、孔从洲、孔继宁、孔令华
孔令华毕业后留校任教,工资不高,夫妻俩的生活相当拮据,但他们陪妈妈去了苏州、无锡、杭州、莫干山、青岛、烟台、广州、海南岛等地。每年夏天,贺子珍同李敏出游,是她最愉快的时刻。
李敏还发现,自从她有了儿子孔继宁,贺子珍的情绪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她把儿子送到妈妈身边,贺子珍围着宁宁的吃喝拉撒转,烦恼没有了,常常被可爱的宁宁逗得哈哈大笑。
贺子珍抱着宁宁开心极了
1972年,女儿孔东梅出生,李敏就在上海生产,宁宁在爷爷奶奶那里多,孔东梅从2岁到6岁就在外婆身边,上小学才被李敏接到北京。天伦之乐填补了贺子珍心灵的空虚。
1969年,孔令华兄妹两家合影,前左:孔继宁、孔辉(孔淑静女儿)后左:孔淑静、孔令华、李敏
孔令华和李敏不愧是青梅竹马、心心相印。李敏性格内向、安静,她很依赖孔令华,把他当成可以吐露心曲的亲人,有了好吃的总会给令华留着。
孔令华对李敏更是悉心照顾,连剪头洗头他都亲自做,出去逛街,专门买李敏喜欢的小东西带回去。
孔从洲夫妻把这个儿媳更是当宝贝,他们也没有忘记上海的亲家贺子珍。孔从洲去上海出差,总会去看看贺子珍,悄悄去,悄悄回,从不惊动别人。有了孙子孙女以后,他去上海的次数更多了。
孔从洲和贺子珍在上海交谈
孔从洲去上海看望贺子珍和孙女
由于多种原因,贺子珍这位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没有档案,孔从洲很关注此事。他多方了解情况后,作为五届政协常委,他致信邓公,建议增选贺子珍为政协委员,我们才看到当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刊载了贺子珍和外孙女孔东梅的那张照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本是贺子珍应得的荣誉,只是晚来了很多年。
1969年,特殊时期的一家人。前左:孔辉、孔继宁,后左孔淑静、孔从洲、孔令华、钱俭、李敏
1960年,孔从洲和女儿、儿媳在大连合影
设身处地想想,要不是孔令华的背后支持,李敏该怎么面对汹涌而至的各种压力?该怎么面对父亲逝世后的悲伤?该怎么面对妈妈中风后的最后7年?又该怎么面对妈妈的离世?
李敏、孔令华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和父亲告别,李敏哭得喘不过气,孔令华紧紧在她背后
1976年9月,孔从洲全家在李敏家中祭奠毛主席,他们陪在李敏身边
上图中左:钱俭、孔从洲、李敏、孔令华,后左:孔辉(孔淑静女儿)、孔淑静、孔继宁,前左张焱(孔淑静儿子)、孔东梅
李敏和孔令华害怕妈妈伤心,孔令华第一时间跑去上海安抚妈妈。
主席去世后,孔令华专程去上海照料贺子珍,她特别听女婿的话
在毛主席逝世三周年之际,李敏和孔令华又帮妈妈达成一个多年的心愿:去北京“见”了毛主席。
1979年9月8日,李敏和孔令华带妈妈去毛主席纪念堂
1984年4月15日,李敏正在生病,中办突然来了电话,说:贺子珍病重,已经准备好去上海的机票,要李敏全家马上去上海。
她脸色苍白地来到上海,见了虚弱的妈妈。三天后,也就是19日下午,所有人都以为贺子珍病情好转了,她却没留下一句遗言,没和女儿说上一句话就离开了,享年75岁。
这让李敏非常接受不了,她忍着病痛和哀伤,和孔令华一起办了妈妈的后事……
李敏的父母去世后,她变得不想说话,孔令华就是他惟一的亲人,她只能给他讲心里话,再好的朋友也难以接近她。
一场意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
李敏和孔令华在家中合影
孔令华的履历如下:1962年在北航留校任教。1971年3月转入部队工作,历任38军113师宣传科副科长,38军338团政治处主任,38军338团副政治委员,北京卫戌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卫戌区政治部副师职调研员。1990年经北京卫戌区批准退出现役,转业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1993年被聘为教授,1996年退休。
李敏和孔令华在38军时留影
90年代,孔令华的主要工作地点在深圳。在深圳,他先后发起建立了“中国新科技基金会”,创办了深圳瑞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此公司属于国营企业,孔令华任总经理,主要是以推广科技成果为主业,收益主要用于资助编写和出版有关毛泽东的一系列丛书和画册,举办毛泽东的画展和摄影展。这是他作为毛主席的女婿一生的追求。
孔令华爱好哲学和自然科学,他和李敏主编的一套《毛泽东与科学》丛书,弥补了自然科学这方面的空白。
1993年,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孔令华和李敏主编的《怀念》在香港举行了首发式
孔令华对岳父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感情,李敏身体不好,他经常在各地参加毛主席的纪念活动。
1998年,在筹备“毛主席诞辰105周年活动时,孔令华意外右手骨折。他带伤参加了这次活动。
这次纪念活动刚结束,广州要筹办1999年纪念主席的活动,返程时在广深高速公路翻车受伤,骨断九根,送入深圳红会医院抢救,手术时出现了意外事故,孙令华心脏骤停,突然停止了呼吸。
孔令华的亲属和毛主席的后人在沉痛悼念孔令华同志
这位淡泊名利、李敏的至爱、被誉为毛家能做事的人才64岁。
噩耗传到北京,简直像天塌了。唯一的妹妹孔淑静闻听一下子晕倒了。
李敏身体不好,家人不敢告诉她实情,只能先告诉她孔令华病重了。她不相信,最后说抢救不行了,她还不信,她始终不信。
孔令华是李敏惟一能说心里话的亲人呀!她经常喊着“华”,流着泪,她太可怜了,她怎么会相信不久前刚和她通过电话的亲人会突然就消失了呢?!
追悼会上,曾庆红安慰孔令华的儿女
噩耗触动了毛家的后人和贺家的后人,他们都说:“老天不公呀,毛家能做事的人,能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是多么好的诚实人呀!”
李敏失去了精神支柱,孔家失去了顶梁柱。父亲早在8年前去世,孔淑静一直隐瞒着高龄母亲钱俭,可是,妈妈经常问:“你哥哥怎么总也不回家!再忙也该来个电话呀,他可不是这么粗心的孩子呀!”
电话铃一响,妈妈就问:“是不是你哥哥来的电话?”孔淑静继续哄骗妈妈,转身就跑回屋里大哭。
李敏和孔淑静在看画册里照片
母亲钱俭88岁生日,左为女儿孔淑静,右为儿媳李敏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李敏的身体和精神一下子都垮了,她住了一年多医院。在医生和子女以及亲人朋友的精心照顾下才恢复了健康。
当李敏知道妹妹孔淑静为哥哥写传记时,她写下了“深切怀念亲人孔令华”几个字,寄托她的哀思和思念之情,他们是40年的患难夫妻啊!
李敏手书
李敏的一生太不容易,深切祝福毛主席的长女健康长寿!无病无灾!快乐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