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8月28日、29日晚,蓬江区荷塘镇为民村沙溪广场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一边是有百年历史七夕乞巧传统习俗,另一边是以美食、活动、表演串联起来的热闹集市,交相辉映再现传统乞巧节的盛况,吸引了超5000人次参与。
传承百年:独具特色的七夕乞巧习俗
为民村的“乞巧节”于2022年被列入蓬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为民村人传承文化、凝聚乡情的重要纽带。
活动前夕,姑娘们就会聚集在一起,用通草、色纸、芝麻、稻谷等材料,制作各类精美的手工艺品,如七姐衣、七姐鞋、七姐盆等,还会用彩纸扎制各种古装人物和神话传说场景,这次更是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比如融合侨乡文化的“绣扇画”、以本地农产品为灵感的“五谷巧艺”,甚至还有圣诞老人、奥特曼等小朋友喜爱的作品,年轻一代纷纷吸引。
活动当天,村里热热闹闹布置“乞巧棚”,中间显要位置展现一个背着太阳帽的牛郎和一个身穿裙装的织女,让人仿若沉浸:“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些工艺品不仅造型精美,更蕴含着美好的寓意:祈求心灵手巧、家庭幸福、五谷丰登。村民们和前来参观的游客一起观赏巧姐们制作的工艺品,品评手艺高下,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活动现场,戏曲档、美食摊、祈福墙与“乞巧棚”串联成珠,以游戏的方式打卡,了解乞巧的风俗典故。驻荷塘镇选调生们积极推荐蓬江特色美食和普法宣传,增强活动多样性。戏曲爱好者愉悦欣赏动听粤剧折子戏,家长带着小朋友开心地玩游戏和品尝美食,还在祈福留言墙上寄托美好祝福,现场气氛热烈。
接下来,为民村还将进一步探索乞巧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例如打造“乞巧主题文旅路线”、开发文创产品等,在保留传统文化习俗的同时,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与活力,持续绽放荷塘镇为民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芒。
党建引领:
努力创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实践探索
为民村以创建省典型村为契机,在驻点联系的区领导、镇领导的带领下,村党总支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村小组组长上下一心,凝心聚力谋划未来三年、未来五年、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推动实现更大发展。此次七夕乞巧活动,正是深入挖掘本村资源禀赋,推动村集体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实践探索。
今年以来,为民村“两委”干部围绕“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主动担当作为,展现了新气象、新风貌。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认真查摆村“两委”班子存在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比如村“两委”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不断完善议事决策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村党总支结合发展需求,组织全村60多名党员前往中山参观“工改”展馆,以丰富多样的党日活动拓宽党员干部发展思路;探索建立“积分制”管理模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主人翁”意识,形成全民喜参与、共参与的社会氛围。村“两委”战斗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近日的基肯孔雅热疫情防控、防御“韦帕”台风工作中,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精神,积极带头示范,全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坚持产业优先。村“两委”班子下决心破除收入来源单一的困境,创新土地盘活模式,探索“合作共建+收益”模式,与企业共同发展,提升村集体收益,现已引入新浩辉增资扩产项目和佰仕盈五金不锈钢项目。积极谋划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中长期推动近850亩连片土地盘活,建设高端产业园区,完善商业配套设施,提升区域活力。做强“土特产”品牌,加强规模化养殖,积极引导承包户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水产附加值,打造特色品牌。
三是坚持风貌提质。村“两委”把改善村容村貌作为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的抓手,今年全力推动升级改造育才路,美化闲步文体中心,改造垃圾收集点,翻新主干道两旁的45间房屋外立面(深入挖掘乞巧节、抢炮头等历史人文元素,近期将对村内联芳大街、程门中心路、钟秀路两旁的农房进行涂画、装饰等外立面美化),清理清淤下水道,开展鱼塘看护房整治、三线整治等项目,并积极发动企业和群众参与,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为民。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荷塘镇、记者/罗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