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云南大爷上山采菌子,歇脚时听到有人求救,他赶忙跑下山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 本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部分细节和对话经过艺术加工处理,人物姓名已化名。

"救命!救命啊!"声音从山林深处传来,带着绝望和恐惧。

"你在哪里?我来救你了!"71岁的老张扔下竹篮,拄着木棍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

山风呼啸,树叶沙沙作响,那个求救声却突然消失了。

老张停下脚步,四处张望,山林中静得可怕。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心跳得厉害。刚才那个声音,听起来不像是成年人...



01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老张就从床上爬起来了。这是他退休后养成的习惯,早睡早起,身体好。更重要的是,夏季的山林里,野生菌子最丰富的时候就是清晨,露水还没干的时候。

老张叫张国良,今年71岁,是云南省楚雄州某县的退休工人。

老伴去世三年了,儿子在昆明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

老张一个人住在县城边缘的老房子里,生活虽然清苦,但也自在。

每年夏季,从六月到九月,正是野生菌的季节,老张总要上山去碰碰运气。

"今年雨水好,菌子肯定多。"老张一边收拾工具,一边自言自语。

他拿出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背包,里面装上水壶、干粮,还有一把小刀和几个塑料袋。

最重要的是那根跟了他十几年的木棍,既能当拐杖,又能拨开草丛,还能防身。

老张对附近的山林了如指掌。他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对每一条山路、每一片树林都熟得不能再熟。哪里容易长松茸,哪里会有牛肝菌,哪里的杂菌比较多,他心里都有数。

这些年来,卖菌子的收入虽然不多,但也能补贴一些生活费,更重要的是,上山采菌让他感到充实和快乐。

六点半,老张锁好门,背着包出发了。从他家到最近的山脚下,要走四十多分钟。这段路他走了几十年,闭着眼睛都能走到。县城还在沉睡中,街道上只有几个早起的环卫工人在清扫垃圾。老张跟他们打个招呼,继续往前走。

经过县城边缘的农贸市场时,已经有一些菜贩开始摆摊了。



老张停下脚步,看了看菌子摊位上的价格。松茸一公斤能卖到三百多块,牛肝菌也要一百多,就连最普通的杂菌也能卖二十多块一公斤。

这些价格让老张心里有了底:如果运气好,今天能采到几公斤好菌子,就够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离开市场,老张沿着一条小路向山里走去。

这条路原来是村里的机耕道,后来村子搬迁了,路就荒废了,但依然可以通行。

路两边长满了野草和灌木,偶尔有几株野花点缀其中。老张喜欢这样的宁静,没有车来车往,没有喧嚣吵闹,只有鸟叫虫鸣和自己的脚步声。

走了大约一个小时,老张来到了山脚下。这里有一片松林,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松林里的土质疏松,落叶腐烂形成的腐殖质很厚,最适合菌类生长。老张熟练地找到一条进山的小径,开始往山上爬。

山路并不好走,有些地方坡度很陡,有些地方被倒下的树木挡住,需要绕道而行。

老张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算硬朗,爬山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一边走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寻找着可能长菌子的地方。

"这里的松针很厚,应该会有松茸。"老张在一棵大松树下停下来,仔细观察着地面。松茸喜欢生长在松树根部附近,通常会在松针覆盖的地方冒出小小的尖顶。老张用木棍轻轻拨开松针,果然发现了几个小小的突起。

"有了!"老张兴奋地蹲下来,小心翼翼地用手清理着松针。很快,一个完整的松茸露了出来,有拳头那么大,形状规整,颜色呈褐色,正是上品松茸的特征。老张用小刀在根部切断,轻轻地将松茸放进塑料袋里。

继续搜寻,老张又找到了四五个松茸,虽然大小不一,但品质都不错。

这让他的心情更加愉悦。采菌子就是这样,有时候空手而归,有时候收获满满,全靠运气和经验。

上午九点多,老张已经爬到了半山腰。

这里的植被更加茂密,除了松树,还有栎树、桦树等各种阔叶树木。不同的树木适合不同的菌类生长,这也意味着可能有更多的收获。

在一片栎树林里,老张发现了几株牛肝菌。这种菌子的菌盖呈褐色,菌柄粗壮,是云南人餐桌上的常客。虽然价格没有松茸那么高,但胜在量大,而且味道鲜美。老张采了七八株牛肝菌,背包开始变得沉重起来。

"今天运气不错啊。"老张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拿出水壶喝了几口水。山里的空气清新,微风徐来,让人感到格外舒适。远处的山峰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景色美得像一幅画。

继续往上爬,老张来到了一片混交林。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地面上的腐殖质更加丰富,是各种杂菌的天堂。老张在这里找到了一些鸡枞菌、木耳、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但可以食用的菌子。

"这些杂菌虽然便宜,但积少成多,也是不错的收入。"老张一边采集一边盘算着今天的收获。到目前为止,他已经采了大约两公斤各种菌子,按照市场价格计算,至少值两三百块钱。

中午时分,太阳高照,山林里开始变得燥热起来。老张决定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吃午饭。他选择了一棵粗大的古树下,这里树荫浓密,还有一块平整的石头可以当座椅。

老张从背包里拿出自己带的干粮:两个馒头、一根咸菜、一个水煮蛋。这就是他的标准午餐,简单但管饱。他一边吃着午饭,一边欣赏着周围的景色。



这片山林对老张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从小就在这里玩耍,年轻时经常和朋友来这里打猎、采药,后来结婚生子后,也会带着家人来这里游玩。现在老伴去世了,儿子也在外地工作,只剩下他一个人还会经常来到这里。

"老伴啊,今天收获不错,你要是还在就好了。"老张看着远山,心里默默地想着已故的妻子。

他们结婚四十多年,感情一直很好。妻子生前最喜欢吃他采回来的菌子,总是能做出各种美味的菌子菜肴。现在一个人吃饭,老张经常是简单对付一下就算了。

休息了大约半小时,老张准备继续上山寻找菌子。他收拾好东西,背起背包,正要起身时,突然听到了一个声音。

"救命!救命啊!"

声音从山林深处传来,听起来很微弱,但在寂静的山林中显得格外清晰。

老张立即停下动作,侧着耳朵仔细听着。

"救命!有人吗?救命啊!"声音再次响起,这次老张听得更清楚了。

这确实是求救声,而且听起来很急切,带着绝望和恐惧。

老张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东西,拿起木棍就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虽然他已经71岁了,但遇到这种情况,他不能袖手旁观。

山里发生意外的情况很多,迷路、受伤、被困都有可能,早一分钟救援就多一分希望。

"我来了!你在哪里?"老张一边跑一边大声回应着。山林中回荡着他的声音,但却没有得到回应。

老张沿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穿过密林,这里没有现成的小路,他只能用木棍拨开灌木丛,艰难地前进。荆棘划破了他的衣服,树枝挂住了他的帽子,但他顾不上这些,心里只想着尽快找到那个求救的人。

"救命!救命啊!"声音又响起了,这次听起来更近了一些。老张加快了脚步,朝着声音的方向继续前进。

但奇怪的是,当老张大声回应时,那个求救声就会停止。等他停下来仔细听的时候,声音又会响起。这让老张感到有些困惑,但他没有多想,继续搜寻着。

又走了十几分钟,老张来到了一个小山谷。这里地势相对平坦,有一条小溪从中间流过,两边是茂密的树林。老张环顾四周,大声喊着:

"你在哪里?我是来救你的,别害怕!"

这时,求救声又响起了,而且听起来就在附近。老张仔细辨认着方向,声音似乎是从溪水对岸的树林里传来的。他涉水过溪,继续寻找。

溪水不深,只到老张的脚踝,但水很清澈很凉。老张小心翼翼地走过溪水,来到对岸的树林里。这里的树木更加高大茂密,阳光透过树叶投下斑驳的光影。

"救命!有人吗?救命啊!"声音再次响起,这次老张确定就在前方不远处。他加快脚步,穿过一片灌木丛,来到一个相对开阔的林间空地。

02

林间空地大约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周围被高大的树木包围着。地面上铺着厚厚的落叶,中间有几块突起的岩石。老张在空地里转了一圈,却没有看到任何人。

"奇怪了,明明声音就是从这里传来的。"老张用木棍敲了敲地面,发出"砰砰"的声音。他想也许有人掉进了什么洞里,但地面看起来很实,没有发现任何洞穴的迹象。

就在老张困惑的时候,求救声又响起了:

"救命!救命啊!有人吗?"

这次老张听得很清楚,声音确实就是从这个空地传来的,但他环顾四周,依然看不到任何人。声音听起来像是从地下传来的,但这里明明是实地啊。

老张开始在空地里仔细搜寻,用木棍敲击地面的每一个地方,希望能找到空洞或者其他异常。他还仔细观察着地面,看是否有新鲜的脚印或者其他痕迹。

在空地的一角,老张发现了一些踩踏的痕迹。落叶被压得很实,明显是有人经过的迹象。他顺着这些痕迹往前走,来到了空地边缘的一棵大树旁。

这是一棵非常古老的大树,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树干上布满了苔藓和藤蔓,看起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老张围着大树转了一圈,在背面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树干的根部有一个不太显眼的洞口,大约有脸盆那么大。洞口被一些杂草和枯枝遮挡着,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老张用木棍拨开遮挡物,发现这个洞口向下延伸,似乎连接着什么地方。



"救命!救命啊!"声音又响起了,这次老张确定就是从这个洞口传来的。

"你在下面吗?"老张趴在洞口边大声喊着,"我在上面,我来救你了!"

这次终于有了回应:"是的,我在下面!我掉进洞里了,爬不上来!"

老张松了一口气,终于找到求救者了。他仔细观察着洞口,这似乎是一个天然的洞穴,可能是地下水流冲刷形成的。洞口不算太大,但一个人掉下去应该是可能的。

"你受伤了吗?"老张大声问道。

"腿好像扭了,很疼,爬不上来。"洞里传来回答。

老张环顾四周,寻找着营救的办法。这里没有现成的绳子,他身上也没有带任何救援工具。但是不能就这样放弃,必须想办法救人。

"你别着急,我想办法救你上来。"老张安慰着洞里的人,同时在周围寻找可以利用的东西。

在大树附近,老张找到了一些粗壮的藤蔓。这些藤蔓看起来很结实,也许可以当作绳子使用。他用小刀砍下了几根最粗的藤蔓,每根都有十几米长。

老张将几根藤蔓连接起来,做成了一根长长的"绳子"。他仔细检查了连接处,确保足够结实。然后将一端系在大树上,另一端放进洞口。

"我放绳子下来了,你看到了吗?"老张朝洞里喊道。

"看到了,谢谢你!"洞里传来感激的声音。

但是很快就传来了新的问题:"我的腿受伤了,用不上力气,可能爬不上来。"

老张皱了皱眉头,这确实是个难题。如果对方无法自己爬上来,仅凭他一个71岁的老人,也很难把人拉上来。但是不能放弃,必须想其他办法。

"你先试试看,能爬多高算多高。"老张说道,"我在上面帮你拉。"

洞里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传来了声音:"好的,我试试。"

老张抓紧藤蔓,感觉到下面有人在拉扯。他用尽全身力气往上拉,但藤蔓很沉,显然下面的人体重不轻。老张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毕竟是71岁的老人了,拉了一会儿就感到力不从心。

"怎么样?能上来吗?"老张气喘吁吁地问道。

"不行,我的腿太疼了,而且洞壁很滑,抓不住。"洞里传来沮丧的声音。

老张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心里开始着急了。看来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救出这个人的,必须寻求外援。但是这里距离最近的村庄也有好几公里,来回至少要两个小时,而且还要找到其他人愿意来帮忙。

"你别着急,我想想别的办法。"老张一边思考一边说道,"或者我下山去找人来帮忙。"

"别走啊!"洞里传来急切的声音,"我一个人在这里很害怕。"

老张心软了,他不忍心丢下这个人独自离开。但是留在这里又解决不了问题,真是进退两难。

就在老张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声音。似乎有人在山里行走,还伴随着说话的声音。老张立即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大声呼喊:

"这里有人!快来帮忙!有人掉进洞里了!"

声音停止了,然后传来了回应:"什么事?我们过来看看!"

很快,从树林里走出了两个人,看起来是一对父子。父亲大约五十多岁,儿子二十多岁,都背着背篓,显然也是来山里采菌子的。

"怎么回事?"中年男子走过来问道。

老张快速地解释了情况:"有个人掉进这个洞里了,我一个人拉不上来,你们能帮帮忙吗?"

"当然可以!"年轻人立即说道,"救人要紧。"

有了帮手,情况就好办多了。三个人合力拉藤蔓,很快就把洞里的人拉了上来。

当那个人从洞口爬出来的时候,老张愣住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