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燕京大学新闻系的讲师,也是报联社驻北京的记者——当这些身份汇聚于一位美国人身上时,他便成了埃德加·斯诺。他曾将北平比作“可爱的姑娘”,却未曾想到,自己很快将亲眼目睹她在日军的炮火中遭受屈辱与苦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35年底,燕京大学学生自发走上北京街头示威游行,由此触发全国性的抗议浪潮——这就是影响深远的“一二九运动”。而斯诺,不仅以记者身份见证历史,更以参与者之身融入其中。他后来回忆:“也许正是它使华北免于陷入日本之手。这次爱国示威,就是在我们的起居室里酝酿和筹划的。”游行当天,他与他的夫人尼姆,带领一批外国记者,和爱国学生一起走上街头,在游行队伍中拍照、采访,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镜头。他说:“我和尼姆第一次看到大批中国知识青年表现出来的政治勇气。我们通常是不看游行的,但这一次,我们为能与组织者站在一起而感到自豪。”
斯诺迅速向纽约《太阳报》发出题为“中国又一次五四运动”的专电,成为独家新闻,后续连续报道也登上英美报刊头版。他发电报给《每日先驱报》称:“此示威改变了中国历史,它是革命的。”这段经历深深触动了他,使他认清国民党政府的无能。
1936年,斯诺前往陕北保安进行采访,最终写出《西行漫记》,这本书还有一个名字叫《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让人们看到了神秘的红区,更看到了长征胜利结束后的红军,已在陕甘地区集结,正在为出征抗日秣兵厉马。
在红军大学讲课后,斯诺看到教材内容深感触动,他指出:“对于‘红军真的要打日本吗?’这个问题,红大的这些课程就是很好的答复。它们说明红军早已预见并在积极筹划中国如何对日本打一场‘独立战争’。”
作为第一个采访毛泽东的记者,斯诺向毛泽东提问:“怎样才能最好地武装、组织和训练人民来参加这样的战争?”毛泽东回答,红军通过斗争从军阀手中争取自由,成为不可征服的力量;同样,人民如果被训练、武装和组织起来,也能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斯诺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色圣地延安的真实情况。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他说:“红色士兵不作战时,一天到晚都很忙。……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我相信只有最优秀的军队才能吃得消红军战士这样紧张艰苦的日常条件。”
《红星照耀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多个中译本后,吸引成千上万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斯诺在再版序言中自豪地表示,这是唯一一部对中国年轻一代政治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国著作。
斯诺于1972年2月15日弥留之际留下最后心愿:“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如今,他的一半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见证着他与这片土地深刻的情感羁绊。
来源:BRTV新闻
编辑:吴文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