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宠幸徐皇后初夜,打破大明多项律法,从此十几位皇帝无人效仿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皇上,您这样做是在践踏太祖的遗训!"

深夜的紫禁城,一声怒喝划破寂静。

"朕意已决,何人敢阻?"朱棣的声音冷如寒铁。

"可是祖制不可违,您这样做会让天下人怎么看待朝廷?"

"天下人?"朱棣冷笑一声,"朕就是天下!"

烛火摇曳中,两道身影剑拔弩张。这场深夜争执,将彻底改写大明王朝的某项传统。从此以后,再无一位皇帝敢于效仿永乐帝的这个决定。



01

永乐二年的北京城,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朱棣站在奉天殿前,望着眼前这片正在兴建的宫殿群,眼中闪烁着雄心壮志。迁都北京,这是他登基以来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皇上,工部尚书求见。"太监王安悄声禀报。

"让他进来。"

工部尚书金忠快步走入大殿,神色凝重:"皇上,营建工程进展顺利,但有一事需要您定夺。"

"何事?"

"关于皇后寝宫的设计,按照祖制规定,应当严格遵循太祖时期的布局和规制。但您之前提到的特殊要求..."

朱棣摆摆手:"朕心中自有计较,按朕的意思办。"

金忠欲言又止,最终还是躬身退下。

朱棣的性格素来强势。当年他还是燕王时,就以勇武著称。靖难之役的四年征战,更是将他打磨成了一个铁血帝王。登基后,他大刀阔斧地改革朝政,凡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这种强势的性格,在处理朝政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效果。他重用胡广、解缙等文臣,同时又能够驾驭武将集团。对外征战蒙古,派遣郑和下西洋,大明的声威传播四海。

但也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某些传统礼制面前,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态度。

"皇上,太子请安。"

朱高炽缓缓走入殿中,向父皇行礼。

"高炽,你来得正好。"朱棣示意儿子坐下,"朕问你,你觉得祖制重要,还是朕的意思重要?"

朱高炽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作为太子,他深知政治的复杂性。

"回父皇,儿臣以为,祖制是根基,但时移世易,适当的变通也是必要的。"

"好!"朱棣拍案叫好,"不愧是朕的儿子。有些人啊,就是太拘泥于条条框框,不懂得变通。"

父子二人的对话,透露出朱棣对传统束缚的不满。在他看来,自己既然坐上了这个位置,就应该有绝对的权威。任何规矩,都应该服务于皇权。

"父皇,您是在说什么事?"

"暂时还不能告诉你。"朱棣神秘一笑,"不过很快你就会知道了。"

朱高炽心中疑惑,但也不敢多问。他了解父亲的性格,一旦朱棣下定决心要做什么事,谁也阻止不了。

就在这时,太监又来禀报:"皇上,皇后娘娘请您过去一趟。"

朱棣的神色瞬间变得柔和起来:"朕马上就去。"

看着父皇离去的身影,朱高炽若有所思。在朱棣心中,能让他露出如此神色的,只有徐皇后一人。

02

徐皇后的闺房内,香烟袅袅,书卷满案。

她正在翻阅一本《女诫》,神情专注。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来,看到朱棣推门而入。

"皇上来了。"徐皇后起身行礼。

"坤宁,不必多礼。"朱棣快步上前,扶起妻子,"你在看什么?"

"在研读班昭的《女诫》。"徐皇后温婉一笑,"想要做好皇后,总要多学习前贤的智慧。"

朱棣看着妻子手中的书,心情复杂。徐皇后出身中山王徐达府邸,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她不仅容貌出众,更难得的是才华横溢,精通诗书礼仪。

当年朱棣还是燕王时,太祖朱元璋亲自为他们指婚。那时的徐氏年仅十六岁,正是豆蔻年华。初次见面时,朱棣就被她的气质所吸引。

"皇上,您今日看起来心事重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吗?"徐皇后关切地问道。

朱棣在妻子身边坐下,握住她的手:"坤宁,朕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朕要做一件违背传统的事,你会支持朕吗?"

徐皇后眼中闪过一丝疑惑:"皇上,您指的是什么事?"

"现在还不能说。但朕可以告诉你,这件事关系到我们夫妻之间。"

徐皇后沉默片刻,然后坚定地说:"妾身相信皇上的判断。无论您做什么决定,妾身都会支持。"

朱棣心中一暖。这就是他深爱徐皇后的原因。她不仅美貌聪慧,更重要的是,她永远站在自己这一边。



"坤宁,你知道朕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吗?"

"为了更好地防御北方的威胁,也为了彰显大明的威严。"

"不全对。"朱棣神色变得深沉,"朕要迁都,最重要的原因是要摆脱南京的束缚。在南京,处处都是太祖的影子,朕做什么都要考虑祖制。但在北京,朕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徐皇后若有所悟。她明白丈夫的性格,也理解他内心的挣扎。

朱棣继续说道:"太祖在世时制定了许多规矩,有些确实有道理,但有些已经不适应时代了。朕作为皇帝,应该有权改变这些规矩。"

"皇上,您具体想要改变什么?"

朱棣看着妻子的眼睛,缓缓说道:"朕想要改变我们夫妻之间的一些传统做法。"

徐皇后脸上飞过一丝红晕,她隐约猜到了丈夫的意思。

"皇上,无论您想要怎么做,妾身都会配合,皇帝陛下,妾身整个人都是你的。"她低声说道。

朱棣紧紧握住妻子的手:"坤宁,有你在身边,朕什么都不怕。"

两人相视而笑,彼此心照不宣。

就在两人要行周公之礼时,外面传来太监的声音:"皇上,礼部尚书求见,说有急事禀报。"

朱棣皱了皱眉:"让他在外面等着,朕稍后就去。"

"皇上,您还是去处理朝政吧。"徐皇后善解人意地说。

"好,朕去去就回。"

朱棣起身离去,心中却在盘算着自己的计划。他要做的这件事,必将震惊整个朝廷。

03

礼部尚书李至刚在殿外等候多时,见到朱棣出来,连忙上前行礼。

"皇上,微臣有重要事情禀报。"

"进殿说话。"

两人来到偏殿,李至刚从怀中取出一份文书:"皇上,这是微臣整理的宫廷礼制条例,请您过目。"

朱棣接过文书,随意翻看了几页,神色逐渐变得严肃。

"这些都是太祖时期制定的规矩?"

"是的,皇上。太祖皇帝对宫廷礼制要求极严,这些规定从洪武年间一直沿用至今,从未有过改动。"

朱棣继续翻看,在某一页停了下来。他的眼睛死死盯着上面的文字,脸色变得极为复杂。

"这一条..."他指着文书上的某段文字,"说的是什么意思?"

李至刚凑近一看,是关于皇帝与皇后房事的规定。

"皇上,这个...这是太祖皇帝制定的宫廷内务规定。规定皇帝与皇后...咳咳...行房事时,必须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程序。"

朱棣的眼中闪过一丝冷意:"详细说说。"

李至刚硬着头皮解释:"按照规定,皇帝与皇后行房事前,必须由内监察看时辰,选择吉日。行事时必须熄灭所有灯烛,不得有任何光亮。行事后皇帝必须立即离开,不得在皇后寝宫过夜。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皇室的尊严和神秘感。"

"还有什么?"

"还有...皇帝与皇后行房事时,不得有任何言语交流,不得展现过度的亲密行为。一切都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

朱棣听完,冷笑一声:"好一个严格的程序!太祖这是把朕当作什么了?"

李至刚吓得连忙跪下:"皇上息怒!太祖皇帝制定这些规矩,都是为了彰显皇室的庄严。"

"庄严?"朱棣怒道,"这是庄严还是束缚?朕与皇后是夫妻,难道连最基本的夫妻之情都要受到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

李至刚不敢回话,只能跪在地上发抖。

朱棣在殿内来回踱步,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他想起了与徐皇后结婚以来的这些年,每次夫妻相聚都要按照这些冰冷的规定进行,毫无温情可言。

"皇上,这些规定历代皇帝都是这样遵守的,成祖皇帝也不例外。"李至刚小心翼翼地说。

"朕不是成祖!"朱棣厉声道,"朕是永乐皇帝!朕有权改变这些陈规陋习!"

李至刚心中大惊。他意识到皇帝可能要做出什么惊人的决定。

"皇上,如果您要改变这些规定,恐怕会引起朝臣的非议。"

"朝臣?"朱棣冷笑,"朝臣有什么资格对朕的私事指手画脚?"



"可是皇上,这不仅仅是您的私事。皇室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体,关系到天下人对朝廷的看法。如果您违背祖制,恐怕..."

朱棣猛然转身,双目如电:"恐怕什么?"

李至刚被皇帝的气势压得喘不过气来:"恐怕会有人说皇上不孝,不敬祖宗。"

"不孝?不敬祖宗?"朱棣的声音变得极为危险,"朕征战四方,扩展疆土,让大明威震四海,这叫不孝?朕勤政爱民,选贤任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这叫不敬祖宗?"

"微臣不敢!"李至刚连连叩头。

"朕告诉你,"朱棣走到李至刚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朕要做的事,谁也阻止不了。什么祖制不祖制,朕就是要改!"

李至刚心中震惊,他知道皇帝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皇上,如果您真的要改,微臣建议慎重考虑。毕竟这些规定存在了几十年,贸然改动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

朱棣沉默片刻,然后说道:"朕心意已决。你回去准备吧,朕要在近期实施新的规定。"

"新的规定?"李至刚抬头看着皇帝,"皇上,您要制定什么新规定?"

朱棣神秘一笑:"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李至刚战战兢兢地退下,心中满是不安。他知道,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而在后宫深处,徐皇后正在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她不知道,朱棣即将为了她而做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一个将会改写大明宫廷历史的决定。

夜色渐深,紫禁城内灯火通明。无数的太监宫女在忙碌着,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某种仪式。

朱棣站在奉天殿的台阶上,望着远方的星空。他的心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对传统束缚的愤怒和对自由的渴望。

"太祖啊太祖,"他在心中默默说道,"您制定的这些规矩,朕不认同。朕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女人。"

微风吹过,朱棣的龙袍猎猎作响。这位永乐皇帝即将做出的决定,将会让整个大明朝廷为之震动。

永乐三年二月十五,这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夜晚终于到来了。

朱棣穿着便服,没有带任何随从,独自一人来到了坤宁宫。这在宫廷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因为按照祖制,皇帝夜访皇后必须有严格的仪式和程序。

徐皇后已经在寝殿中等候多时。她今夜的装扮与往日不同,没有穿沉重的凤袍,而是一身素雅的白色襦裙,如同新婚之夜的新娘。



"坤宁,今夜过后,我们夫妻二人将彻底摆脱那些冰冷的规矩。"朱棣握住妻子的手,眼中充满深情。

"皇上,您真的决定要这样做吗?"徐皇后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

"朕意已决。"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礼部尚书李至刚匆忙赶来,身后还跟着几位重臣。

"皇上!"李至刚在殿外高声喊道,"请您三思而后行!"

朱棣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没想到这些大臣竟然敢在这个时候来阻挠自己。

"皇上,您今夜要做的事,已经传遍了整个宫廷。"李至刚的声音中充满焦急,"如果您真的这样做了,将会..."

"将会怎样?"朱棣冷声问道。

殿外陷入死一般的寂静。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即将做出的这个决定,将会打破大明王朝的某项传统,其影响之深远,连他们都无法预料。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决定,能让朱棣不惜与整个朝廷为敌?这个秘密,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彻底揭晓...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