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种各样夸张写意的武侠文化或者功夫片影响,很多人对民国时的武术界存在着如同成人童话般的想象,总是认为那时候的社会还是那种可以快意恩仇横刀纵马的自由年代。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上,不食人间烟火不为生活劳碌奔波的武林大侠们只存在于小说和影视剧中。事实上,除了家境殷实的可以不用为五斗米折腰之外,大部分的习武者或投身于军旅,或走镖护院,混得差的连三餐都难以维系,只有名气大人脉广的习武者才有可能开馆授徒正真的吃上一口武行饭,大部分的习武者最终都消逝在市井或者农田之中。而民国时,南京中央国术馆的建立则为培养集聚新时期武术人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央国术馆的全称是“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于1927年于南京中央体育场南侧成立。最初的建馆发起人有蔡元培、孔祥熙、于右任、张之江等一干如雷贯耳的知名人士并且设有理事会,由冯玉祥先生担任理事长,西北军五虎将之首,曾任冯玉祥国民军旅长和代总司令等职的张之江任第一任馆长。国术馆最初的目标是以培养军队武术教官、学校武术教师及公共体育场所指导员等人才,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宗旨,计划造就的一批适应于热近代战场的多方面武术骨干。
中央国术馆于1927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公报第41期刊载第174号公文批准备案,由国民政府直接管辖,总共分为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三处,当时第一任负责教务处长就是号称“千金神力王”的王子平,继任者还有击败了俄国拳击家婓益·哈伯尔、为传统武技与西洋拳击的融合做出重大贡献的朱国福。编审处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编辑教学资料,审定教材,而总务处负责的则是行政后勤、财务、文书等工作。
1928年10月6日至18日,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运作下,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了第一届国术国考,冯玉祥等要员出席了开幕式,时下报纸报道:“考试开始,与试者凡二百零一人,男女老幼,兼而有之,所演均颇可观”。现场不收门票,各色人等可随意进入,不过看台座位倒是按远近等级收费。考试分为徒手和持械两种,前三名授予国士称号,以下授武士、壮士等称号,不过拥有缺乏实际比赛经验,比试规则、方式、护具皆不健全,断胳膊断腿头破血流时有发生,为避免负面影响,国术馆按照最优等、优等、中筹三项给予证书”进行选拔,最终选拔出最优15名、优等30名,由冯玉祥将军和国术馆长张之江亲自授予单刀、银盾。
中央国术馆的第二届国术考试本定于1931年10月举行,因“九·一八事变”推后至1933年10月。根据记载,为了此次国术考试,国民政府拨款三万八千八百四十一元作为专用经费。1933年10月28日八时举行开幕典礼,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中央代表褚民谊、中委张继等要员出席,包括裁判员和选手在内共计二千余人。考试计分标准“均以六十分为及格,八十分为标准,一百分为满点”,按体重分为五组,进行拳术、长兵、短兵、摔跤四个项目,一项胜6次者为甲等,胜5次者为乙等,胜4次者为丙等。
这次的国术考试虽然大致沿袭第一次的做法,但是有了比较详细的评分细则,两者之间的对抗也按体重进行分组,同时也有了统一的护具,最后还增设了包括拳击在内的搏击和女子对抗比赛。自此之后,中央国术馆再也没有进行过国考。不过,在1936年第10届德国柏林奥运会上,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曾组织国术代表队在开幕式上进行了武术表演,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的传统国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