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这天有点“多事之秋”的味道:中韩建交33周年,韩国总统特使团落地北京,带来李在明的亲笔信;王毅外长与特使团会面时,特意点了一件事——今年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朝鲜半岛光复80周年。这句话不只是礼貌性寒暄,信息量很足。
韩方的行程也别具用心,选在纪念日当天来,还连着向中方发出两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邀请,地点定在庆州,十月见。场面铺得不小,分量也不轻。
韩方这支特使团的构成,值得放大镜看。团长朴炳锡,前国会议长,资深政要,又被韩媒称作“中国通”,出席过北京冬奥;代表卢载宪的父亲卢泰愚是1992年中韩建交的关键推手,这个名字在这个时间点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姿态;团里还有熟悉中国学界和对华交流的一线人物,履历里能找到在中国高校任教、长期往来的人脉线。
官宣信息显示,特使团带来几件事:递交李在明的亲笔信、表达修复中韩关系的意愿、邀请中方出席APEC。口径里还强调了一句,尊重一个中方立场。这些表态堆在一起,外加“老朋友”的称呼,能看出韩方在刻意拉近距离。
另一边,中方的表态同样清晰。王毅外长给出一串关键词:恪守建交初心、坚定友好方向、拓展共同利益、改善国民感情、妥处敏感问题。这套话术不是空话模板,把路线图、验收点和红线都放桌面上了。给台阶,也给边界。再加上那句关于“九三”纪念活动的提醒,语气温和,但立意很直白:历史怎么来的,立场就怎么立;纪念不只是纪念,也是现实政治下的坐标。
![]()
最近几年中韩关系走过的那段下坡路,大家都记得。“萨德”落地之后,经贸、人文、文娱全线受挫,企业、旅游、文化市场都挨过冷风。韩方现在换了“驾驶员”,想把方向盘往回拨,理由不难理解:中国长期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供应链的关键节点握在这边,尤其半导体这条命根子,韩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不低。这不是一句口号能改写的现实。韩国内部也有清醒判断,脱钩付不起,逆风走不动。
问题在于,路线怎么走。李在明这段时间的动作,像是在走钢丝:人去了东京和华盛顿,节奏紧,话题重;与此同时,北京这条线不能断,于是派出规格不低的特使团,带上亲笔信,补上一记“面子和里子都要”的招法。这个安排讲究顺序感,避免把北京放在显眼的第三位,又不耽误与美日的双边互动。从操作层面看,这是典型的“多向对冲”:用特使团在北京的出现,冲淡外界对首访顺序的敏感解读。
王毅外长特意提到的那句:抗战胜利80周年、半岛光复80周年。王毅外长把这件事摆到台前,不只是在讲历史课。这是在提醒韩方,历史记忆是政治行为的锚点。韩方这回没有安排总统本人出席“九三”纪念活动,但派来一支重量级特使团,释放善意;中方点出时间节点,相当于把“历史—现实—政策”的三角关系连起来。对今天的中韩关系来说,这条线非常要命。没有历史共识做支撑,现实合作就会摇晃;忽略历史的地方,往往会在安全议题上踩坑。
至于李在明的亲笔信里写了什么,官方没公开。韩媒的猜测集中在两点:邀请与经济合作。就现有信息看,这个判断并不过火。APEC在庆州开,东道主自然希望领导人层面“坐满”,拉动议程关注度;中韩经贸合作需要一个新起点,哪怕是从人文和旅游这类“软着陆”切入,也能带动气氛。最近两国在签证便利化上的小步快走,已经看到一些反馈,航班、旅行社、文旅项目开始复苏,民间温度上来了,舆论噪点就会降一点。
![]()
但话分两头说,修复关系,光靠温度不够,还得有硬标准。“妥处敏感问题”这五个字,是金线。外界最敏感的点,大伙都清楚:一个中国原则要落到具体事务上,“萨德”这类关乎战略平衡的系统,不能再成为“回旋镖”。过去那轮教训还摆着,今天谁都不想再演一遍。韩方这次强调“尊重一个中方立场”,态度对了,但外界更看重执行层面,怎么在多边声明、双边沟通和安全部署里具体体现,都会被逐条对照。
有人说,李在明这波“多线并进”的外交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也有人担心,走不好就变成“两边都不讨好”。这个担心不算空穴来风。美国不会因为一两次“姿态”就改变对盟友的硬条件,中国也不会因为一封亲笔信就忽略红线。这就是现实。特使团的“第一句话”——希望中韩关系回到正常化轨道上——听着客气,其实是在给彼此定目标:把关系先拉回到能对话、能办事、能落地的状态。新合作可以慢慢谈,但旧问题不能再反复。
这次北京的对话还有一个细节,被韩联社拿出来放大:朴炳锡称呼王毅为“老朋友”。外交场合里,“老朋友”是温度词,也是责任词。叫出口不难,难在配套的行动。对韩方来说,能打消中方疑虑的路径大致有三条:把一个中国的立场在具体场景里讲清楚、把涉及第三方的敏感部署慎之又慎、把经贸合作里可操作的事项尽快落地。比如人文、教育、青年交流,这些项目启动快、见效快,能为更敏感的议题积累信任资本。
![]()
观察中方这次的表述,“改善国民感情”被单独拎了出来。这不是客气活。过去几年里,舆论环境的负面累积很明显,文娱、旅游、消费上的摩擦把情绪放大。把情绪压下去,靠的是看得见的便利和收益,比如航线恢复、签证便利、联合演出、校园交流。舆论热度降下来,谈判桌上的话也更好说。这个逻辑,在其他双边关系里已经被反复验证过。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中方对韩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次又被强调了一遍。外界常说“不确定性”搅动预期,这里恰好给了一个“确定性”的锚。对企业、资本和市场来说,政策的连续性比口号更贵重。只要规则稳定,企业就敢投、敢扩、敢跑产线。对韩国这样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确定性就是生产力。
中韩是搬不走的近邻,地理不会改,利益网已经织好。要想让这张网更结实,补几根断线、少几把剪刀,比喊话更重要。特使团已经抵达,北京已经回应,历史的坐标系也摆在那儿了。把握住这次时机,关系能往上拉一档;放任旧问题反复,代价只会越来越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