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眼看就到冲刺阶段了,夜间的全要素综合演练已经走完了流程,外宾名单也慢慢清楚了。俄方高层据说来中国“踩点”,不少评论都觉得普京本人很可能会来参加,但这事儿还是得以外交部发布的消息为准。美国那边呢,特朗普不来参加阅兵这事儿基本定了。副总统万斯在媒体上放话:现在对中国的关税已经很高了,不会因为中俄的经贸往来再加新的;还顺带提了一句,说要是中方在“俄乌问题”上配合,美方可以考虑谈谈降税的事。财政部门的高官前阵子还在强调“关税收入里中国贡献占大头”,没过多久就放出“不想再这么打下去”的信号。这套组合拳大家也熟——把关税当成万能工具,外交、国内事务、选举,啥都能用它套一套。
![]()
“54%综合关税”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有媒体把它拆成了三块:10%的所谓“基础关税”、24%的“对等关税”、20%的“芬太尼关税”。这里我得泼盆冷水。美国的最惠国税率是按税号来的,根本没有“统一10%”这种法定的说法;301条款加征的关税主要是7.5%和25%,后来对部分税目上调了,但也没有“一刀切24%对等关税”这种成文的规矩;至于“芬太尼关税”,实际上主要是靠列管、刑事执法和金融制裁来管,不是普遍收的那种关税。所以“54%”更像是媒体为了说“实际压力很大”凑出来的说法,不是法律上统一的税率。这点分清很重要,关系到谈判桌上的筹码是真还是假。要是把口号当条文,最后吃亏的还是企业和谈判团队。
话说回来,美国为啥这时候放话“不想再加码”了?光看书面材料没用,企业的账本最实在。四轮301征税再加上“二级制裁”老跟着掺和,进口的东西涨价、供应链上多花的冤枉钱、企业为了避险花的成本,全都堆起来了。研究机构算过,关税的负担主要落在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身上,通胀里头也有它的份。这可以理解成“到顶效应”:再往上加,政策能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少,政治上的成本反而越来越高。更别说还有盟友那边的牵制——产业链早就跨国家布局了,美国这边每动一下,日本、韩国、欧洲企业的成本表都得重新算一遍。选举也不允许物价预期一直往上走。所以说法变了:不再“加”,改成“换”。
“换”什么呢?第一件,经贸“迷你协议”。这种协议不追求啥都包含,讲究“先易后难、从点带动面”。中方可能愿意在一定范围内多从美国买东西,或者在个别税目上争取点减免、调调税率;美方呢,就在许可、实体清单这些边缘地带松松劲儿。航空、农产品都是现成的抓手,波音飞机的交付进度、美国大豆和农机的订单,都是对接实际经济的桥梁。第二件,对俄罗斯相关事务的行为约束。美方的目标也不神秘,主要盯着双用途的敏感物品、机电设备、芯片相关的工具链,还有配套的金融和物流服务,希望通过“企业合规+第三方审计”的方式提高交易的门槛。它不是要一刀切断中俄的经贸往来,而是想把规模降到美国能接受的“风险红线”以下。第三件,关键资源和安全供给。稀土和关键矿产能不能稳定供应,再加上部分能源和高端装备市场让不让进,这是美方产业政策的基本诉求。把这三件事放一张桌上谈,对美国来说,能在国内说清楚“换回了啥”;对中国来说,难点在于得守住“分开谈”的底线。
![]()
那“200%”又是怎么冒出来的?实事求是地说,官方来源并没有给出这个数,我觉得这更像是舆论场上用来“吓唬人”的极限说法,不是真要出的政策草案。不过这种喊高价也不是没意义,它是为了“定个锚”:把谈判对手的心理预期往下拉,同时给国内做政治动员。真要是把一般关税弄到那么高,结果会是供应链断了、灰色渠道泛滥、产业跑到国外反过来影响自己,对美国自身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我更觉得这是话语战里的“虚高天花板”,不是真会落地的工具。这里再强调一遍,只要是涉及具体税率的,得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和联邦公报发布的,其他的先别当真。
九三阅兵不只是单纯的军事展示,它是一种态度表达。队伍走得怎么样、怎么编排、奏什么乐,表面是这些,实际上传递的是对秩序和安全的看法。谁来、谁不来,本身就是一种外交表态。特朗普不来,华盛顿那边的“杂音”反而更多了——把关税、芬太尼、对俄问题、电子烟这些凑一块儿说,就是典型的把各种事绑在一起谈。你可能会问,这跟军事有啥关系?关系大了。军贸的链条、关键材料、航空航天的供应、双用途的工艺,全跟经贸和制裁绑在一起。当关税成了战术工具,搞军民融合的企业就成了前线。一个税目调几个百分点,可能就关系到一款航电设备的成本、一个发动机衬套的交货时间。这不是纸上谈兵,是生产线实实在在的影响。
俄罗斯那边的节奏也挺有意思。俄杜马主席带团来中国,被看作是普京访华的“探路”。这在外交上是常规操作:先把议程理顺、把技术细节谈明白、把对接的机制搭好。同一时间,美俄之间又有“阿拉斯加会面”的消息。外界容易觉得美俄关系要升温,但我更愿意说这是“试探”。美俄之间有不少法律和财政上的限制,临时接触不代表关系从根本上缓和了。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俄罗斯需要一条稳定的合作路线,中国也需要把“风险”挡在外面。这就是中俄保持制度化沟通的意义:当舆论场上风风雨雨的时候,真正管用的是议会之间的机制、能源结算的通道、技术合作的合规框架。
要是美国把降税和对俄议题绑在一起,中国最得守住的是“分开谈”和“能验证”。分开谈,就是经贸问题按经贸的规矩解决,别和地缘冲突搅在一起;能验证,就是任何交换都得能算出来、能查清楚、不行还能退回去。比如某个税目减免对应着买多少东西;对某个敏感物品的合规审计对应着恢复某个许可通道。没有清楚的进度节点,就容易被口头承诺和事后变卦坑了。这也是谈判里说的“好处要对等”。反过来,如果美国把降税说得模模糊糊,只强调让中国在对俄问题上“降温”的大概要求,那就是想让中国在不公平的条件下做承诺,风险就大了。
![]()
另一个敏感点是芬太尼。美国驻华使馆在社交平台上点中国的名,还说“敌对国家”这种难听的话,这种表态对双方的执法合作破坏挺大的。禁毒合作靠的是证据链、监管上的对接和工作层面的信任,乱扣帽子、加关税只会让合规成本变高,案子合作起来也更费劲。说白了,这是公共卫生和执法的事,不适合当成作秀的政治工具。一旦把它放进关税谈判的包里,实际的技术问题就会被“说漂亮话”盖过去,最后结果是双方都下不来台,让企业和家庭吃亏。
很多读者关心一个实在问题:这么来回折腾,对中国的军工和科技产业链有没有实际好处?答案不算悲观。关税战不可能一直升级,供应链重新调整也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国产替代、材料工艺升级、跨境用多种货币结算、搞清楚和俄罗斯合作的合规边界,这些都是能实际做的“硬事”。一条生产线能稳定运行,比十条政策口号都管用。把“被动防守”的说法变成“稳定经营”的实际情况,市场会给有耐心的人回报。这不是空话,是每次遇到冲击后都能看到的规律。
现在关税已经快到政治和经济都受不了的顶了,再往上加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二是美国的策略从“再加码”改成“要交换”,主要想换三样:经贸迷你协议、对俄相关的行为约束、关键资源和市场准入;三是中国得把“分开谈”和“能验证”落实到每一次交换里,别落得“听着赢了,实际亏了”;四是俄罗斯在不确定的环境里想找个稳定的依靠,中俄的制度化沟通会更频繁、更细致;五是芬太尼这类执法问题别被话语战带偏了,技术合作的门一旦关上,再打开就费劲了;六是把最坏的情况放进预案里,按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安排资源,别让舆论里的“200%”牵着企业的鼻子走。
政策从说说到落地,中间还得经过出文件、列清单、发许可证这些步骤。军人的耐心,就体现在这些具体的细节里。等真正的文件出来了,咱们再把每一条税目、每一款设备、每一项许可,一条条对着账本算。到那时候,情绪就没用了,输赢就看供货能不能跟上、产品合格率怎么样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