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就发生在8月21日晚上,刘某某被丈夫金某和婆婆暴力对待,最终因颅脑损伤死亡。
她原本计划等孩子九月上幼儿园后去找工作,现在却只剩一具冰冷的尸体,孩子还懵懂地喊着找妈妈,听得人心碎。我听说这件事时,正喝着早晨的咖啡,新闻弹窗跳出来,瞬间就没心情了。
想想看,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么没了,还是被最亲近的人害死的,这叫什么事啊?
刘某某和金某是高中同学,大学还同校,据说她当年分数挺高,是为了金某才选的那所学校。高中校友陈方回忆说,刘某某单纯爱笑,但金某上学时就爱打人,像个“小混混”,朋友们都劝她别复合,可她偏偏选择了爱情。
结果呢?婚姻成了她的坟墓。2021年10月16日结婚,才13天,10月29日,金某酒后第一次动手打她。家人去理论,金某母亲轻描淡写地打了儿子几下,说“管教无方”,连句正式道歉都没有。从那以后,家暴成了家常便饭
刘某某回娘家时,身上总有伤——眼角青了、手臂紫了,她总说是骑车摔的。
她想保留婚姻的体面,却不知体面早被暴力撕得粉碎。
家人试着和金家长辈沟通,可金某知道后,反而变本加厉地打她。她怕家人担心,渐渐不再说了。今年7月,她凌晨给母亲发消息说男方出轨,之后回娘家的次数就少了。这些细节,听着就让人喘不过气来,婚姻不该是这样的啊!
案发那晚,监控显示金某的父母曾在现场。刘某某的弟弟刘刚怀疑,金某母亲在销毁房内监控,警方通报证实了这点,金某和母亲都被抓了。
8月22日早上7点36分,刘某某的父亲接到亲家电话,说女儿在急诊,让他赶紧去。13分钟后,他报案了。赶到医院时,女儿满脸青紫浮肿,床单上大片血迹,医生摇头说“已经死亡“。
那场景,任谁看了都会做噩梦——一个父亲眼睁睁看着女儿惨死,却无能为力。
家属后来进到案发现场,东南卧室的床单、墙面、地板全是血迹和清理痕迹,卫生间也有血渍,这说明什么?
暴力不是一瞬间的,是长时间的折磨。医院最初出具死亡证明说是“心梗”,家属根本无法接受。直到下午4点,重新验尸才显示:多处骨折、脑出血、心出血。
鼻青脸肿,新伤旧伤叠加——这哪是心梗,分明是活活打死的!
医院为啥initially给出错误结论?记者打电话问,急诊科工作人员推说等警方公告。
有知情人透露,金某母亲是某医院B超医生,金某父亲传闻是前院长或财政局高层,但这些还没核实。
如果背景真能影响司法,那普通人的公道在哪?想想就寒心,更让人揪心的是那3岁的孩子。邻居说,刘某某开朗乐观,前段时间还聊着等孩子上学后找工作。
现在,孩子被金某亲属带着,常喊着找妈妈。金某家坚决要抚养权,但刘刚家属也想争取。孩子可能目睹了妈妈被害的过程,心理阴影得多大啊?
心理学家常说,童年创伤影响一生,这孩子将来怎么办?
家暴不是家务事,是犯罪,必须零容忍
人民网都发文强调了对严重家暴犯罪绝不姑息,可悲剧还是发生了。律师邓刚指出,金某可能涉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或虐待罪,其母亲涉嫌帮助毁灭证据。
许向前律师说,家暴不是免死金牌,情节恶劣可判死缓。但这些法律条文,对家属来说,远不如“一命抵一命”实在
刘刚家属的诉求很简单:判金某死刑,其父母也得判刑,还要孩子的抚养权。
他们没收任何赔偿,也不开谅解书——这不是钱的事,是一条命的事,是公道的事。
我写到这里,忍不住叹气。家暴案例太多了,每次都说“零容忍”,可为什么总有下一个?社会在进步,但有些人骨子里的暴力改不了。
刘某某的遭遇不是个案,是无数沉默受害者的缩影。她为了爱情牺牲学业,换来的却是拳脚相加。
爱情不该是盲目的牺牲,婚姻更不是暴力的借口。
如果我们多关注身边人的异常,多干预一次,或许能避免悲剧。
金某的初中同学何强说,金某爱霸凌别人,去年还在县广场打老人,当时就不愿道歉。这种劣迹斑斑的人,为什么能逍遥到现在?社会监督哪里去了?家属的反对声为什么没被重视?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看不见,而是选择沉默,直到付出生命的代价。结尾我想说,刘某某的故事不该被遗忘。
她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活生生的人。希望司法能还她公道,也希望每个家暴受害者都能被看见、被拯救。生活有温情,但也有残酷一面——我们得直面它,改变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