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麾下战功最为显赫的五大名将:八虎骑有两位,五子良将有三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席卷中原,董卓乱政搅乱朝纲,各地诸侯纷纷拥兵自重,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军阀混战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军职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剧烈变革 —— 原本东汉朝廷严密的 “中郎将 - 校尉 - 都尉” 军职序列,早已无法满足乱世中激励将领、统筹兵权的需求。各路诸侯为拉拢人才、鼓舞士气,纷纷打破旧制,设立各类 “名号将军”,曹操作为乱世中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更是将这套军职改革运用到了极致。

不过,即便 “封侯拜将” 的门槛较东汉鼎盛时期有所降低,军功依旧是曹操麾下大将升迁的核心考核标准。当时衡量一名将领战功高低,主要有两个硬指标:一是军职等级,尤其是 “重号将军” 的头衔(如四方将军、四征将军),这类军职名额极少,仅授予功勋最卓著者;二是 “假节” 权限的获取时间,“假节”“假节钺” 等特权象征着主公的信任与战场指挥权,获取时间越早,往往意味着战功积累越深厚。

在曹操统一北方、奠定曹魏基业的过程中,有五位名将凭借远超同僚的军功,率先跻身 “重号将军” 行列,且早早获得 “假节” 或 “假节钺” 特权。这五人中,既有出身宗室、备受信任的 “八虎骑” 成员,也有出身外姓、凭实力崛起的 “五子良将” 代表 —— 其中八虎骑占两位(夏侯渊、曹仁),五子良将占三位(于禁、乐进、张辽)。他们的战绩不仅支撑起了曹操的军事体系,更深刻影响了三国格局的走向。



一、左将军于禁:五子良将中的 “前期第一人”,曹操时期唯一假节钺者

在 “五子良将” 中,于禁的崛起速度与早期地位,堪称 “独一档”。陈寿在《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中,将其列为五子良将之首,绝非偶然 —— 他不仅是曹操平定北方的核心功臣,更是整个曹操时期唯一获得 “假节钺” 特权的将领,这份荣誉即便放在整个三国时代,也足以跻身顶级将领行列。

(一)出身低微却凭 “严” 立身:于禁的早期崛起

于禁并非曹操嫡系旧部,他早年曾跟随济北相鲍信,在鲍信讨伐黄巾战死之后,才通过王朗的举荐投奔曹操,最初仅被任命为 “都伯”(基层武官,统辖五十人)。这样的起点,在人才济济的曹操军中并不算高,但于禁却凭借 “治军严明、刚正不阿” 的特质,迅速脱颖而出。

曹操早期对於禁的考验,多集中在 “平叛” 与 “防守” 领域。比如在征讨吕布时,于禁率军攻克吕布麾下将领高雅驻守的须昌,因功升为 “陷陈都尉”;随后在攻打寿张、定陶、离狐等地的黄巾军余部时,于禁每次都冲锋在前,且所部军纪整肃,从不劫掠百姓 —— 这一点在乱世中尤为难得,曹操曾评价他 “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真正让于禁进入曹操核心视野的,是他处理 “青州兵叛乱” 的事件。建安二年(197 年),曹操征讨张绣,张绣先降后叛,曹军大乱,青州兵(曹操收编的黄巾军余部)趁机劫掠友军。当时诸将都建议先上报曹操再处理,唯独于禁当机立断,率军平定青州兵叛乱,并整军列阵迎接曹操。事后曹操不仅没有责怪他 “擅作主张”,反而大加赞赏:“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经此一役,于禁成为曹操眼中 “可托大事” 的将领。

(二)官渡之战的 “军功天花板”:连升两级的传奇

建安五年(200 年),官渡之战爆发,这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也是于禁军功的 “巅峰时刻”。当时袁绍兵力远超曹操,曹军诸将多有畏色,而于禁却主动请缨,承担最危险的 “前锋” 与 “防守” 任务。

战役初期,于禁率两千人驻守延津,直面袁绍大军。袁绍派吕旷、高翔等将领进攻延津,于禁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与灵活的战术,不仅击退敌军,还斩杀袁军数千人,缴获大量粮草军械。随后,于禁又率军主动出击,袭扰袁绍的侧翼营地,连破袁绍二十余座营垒,逼降袁军将领何茂、王摩等,为曹军稳住了防线。

曹操得知于禁的战绩后,大喜过望,当即下旨为于禁升迁 —— 从 “校尉” 直接升为 “裨将军”,仅过了一个月,又因于禁在 “火烧乌巢” 前的牵制战中立功,再升为 “偏将军”。要知道,在东汉军制中,校尉到裨将军是 “从武官到将军” 的跨越,裨将军到偏将军又是 “中级将军到高级将军” 的进阶,于禁在官渡之战前后 “连升两级”,这样的升迁速度,在曹操麾下绝无仅有,堪称 “官渡之战军功天花板”。

官渡之战后,曹操论功行赏,于禁被任命为 “虎威将军”,成为曹军中外姓将领中的核心人物。此时的于禁,已不再是单纯的 “冲锋陷阵之将”,而是曹操眼中 “可独当一面” 的统帅型人才。

(三)镇守许都与假节钺:曹操最信任的 “后方屏障”

官渡之战后,于禁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 曹操不再让他频繁跟随自己出征,而是将他调往许都,担任 “镇守京师” 的重任。许都是曹操的政治大本营,汉献帝的居所所在地,其重要性远超其他城池。曹操将如此关键的职位交给于禁,足见对他的信任已达到 “托孤级”。

于禁镇守许都期间,主要负责两项任务:一是防备内部叛乱,二是震慑周边诸侯。当时许都周边仍有不少汉室旧臣与反对曹操的势力,于禁凭借 “治军严整、执法如山” 的风格,先后平定了几次小规模的叛乱,确保了许都的稳定。曹操曾对身边人说:“有文则(于禁字文则)在许都,吾可无后顾之忧矣。”

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曹操晋封魏王,对麾下将领进行大规模升迁,于禁迎来了人生的 “顶点”—— 从 “虎威将军” 直接升为 “左将军”,并被授予 “假节钺” 的特权。“左将军” 是东汉 “四方将军”(前后左右)之一,属于顶级重号将军,地位在 “四征将军”“四镇将军” 之上;而 “假节钺” 更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军事特权 —— 持节者可在战时斩杀违反军令的将领(包括持节的将领),甚至可代主公行使生杀大权。

更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曹操时期,仅有于禁一人获得 “假节钺”。即便是曹操最信任的宗室大将夏侯惇、夏侯渊,也从未获得过这一特权。此时的于禁,不仅是五子良将中的 “第一人”,更是曹操麾下地位最高的外姓将领,其军功与信任度,达到了同期将领难以企及的高度。

(四)晚节不保的遗憾:为何于禁的声望不如后来者?

尽管于禁早期军功赫赫,但他的晚年却充满遗憾 ——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襄樊之战爆发,于禁率军救援曹仁,却因遭遇洪水,全军覆没,最终被迫投降关羽。后来关羽被孙权击败,于禁又落入孙权手中,直到曹丕登基后才被送回曹魏。此时的于禁已须发皆白,形容憔悴,最终在曹丕的羞辱下病逝。

也正因这份 “晚节不保”,于禁的声望远不如后来的张辽、徐晃等人。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军功 —— 在曹操平定北方的过程中,于禁的战功(尤其是官渡之战)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 “假节钺” 与 “左将军” 头衔,是实打实靠军功换来的。正如清代史学家何焯所说:“于禁最号毅重,然失身于关羽,故终为恨耳。若其功,自不可没也。”

二、右将军乐进:曹操麾下的 “头号先锋”,被历史遗漏的悍将

在五子良将中,乐进的知名度最低 —— 他既没有张辽 “逍遥津之战” 的传奇,也没有于禁 “假节钺” 的荣耀,甚至连陈寿在《三国志》中都坦言 “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但事实上,乐进是曹操麾下当之无愧的 “头号先锋”,其勇猛程度仅次于张辽,军职与地位更是早早跻身顶级行列。

(一)最早追随曹操的 “元老级” 将领:从帐下吏到讨寇校尉

乐进是五子良将中最早追随曹操的将领之一。早在中平六年(189 年),曹操在陈留起兵讨伐董卓时,乐进就前来投奔,当时他仅被任命为 “帐下吏”(类似参谋副官),但很快就凭借 “勇猛善战” 的特质崭露头角。

初平三年(192 年),曹操进攻吕布麾下的张超,乐进主动请缨担任先锋,率军率先登城,斩杀张超部将数人,因功升为 “陷陈都尉”;随后在征讨张绣时,乐进再次担任先锋,在安众之战中冲破张绣的防线,为曹军主力打开缺口,战后升为 “讨寇校尉”。

与其他将领不同,乐进的军功几乎全是 “实打实的冲锋陷阵”—— 他身材不高,但极为勇猛,每次作战都第一个登上敌城,军中人称 “乐先登”。曹操曾在《褒赏令》中评价乐进:“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 这份 “奋强突固,无坚不陷” 的评价,在曹操麾下将领中极为罕见。

(二)平定荆州的 “先锋主力”:从讨寇校尉到折冲将军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南征荆州,乐进再次扮演 “先锋” 角色。当时荆州牧刘表病逝,其子刘琮投降,但刘备仍率部抵抗,乐进率军追击刘备至长坂坡,击溃刘备的后卫部队,缴获大量物资;随后又随曹操进攻赤壁,虽然赤壁之战曹军大败,但乐进在攻打孙权部将周瑜的防线时,仍多次击退吴军,为曹军稳住了撤退路线。

赤壁之战后,乐进的主战场转向荆州南部。建安十四年(209 年),乐进率军进攻关羽驻守的江陵,与关羽展开多次激战,虽未攻克江陵,但成功牵制了关羽的兵力,为曹仁的撤退争取了时间;建安十五年(210 年),乐进又率军平定荆州南部的蛮夷叛乱,斩杀叛乱首领陈兰、梅成(与张辽联手),因功升为 “折冲将军”。

“折冲将军” 虽为杂号将军,但在曹操麾下,这一职位仅授予 “勇猛且有战功” 的将领 —— 此前曹操仅将这一职位授予过典韦(追赠)、许褚等人,乐进能获此头衔,足见其勇猛与军功已得到曹操的高度认可。

(三)假节与右将军:曹操生前地位仅次于于禁的外姓将领

建安十九年(214 年),乐进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 曹操正式授予他 “假节” 的特权。当时曹操正与刘备争夺汉中,乐进率军驻守合肥,防备孙权的进攻。“假节” 意味着乐进在合肥战区拥有 “战时指挥权”,可自主决定战术部署,甚至斩杀违反军令的士卒,这是曹操对他 “独当一面” 能力的肯定。

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曹操晋封魏王后,对麾下将领进行大规模升迁,乐进与于禁同时被提拔为 “四方将军”—— 于禁为左将军,乐进为右将军。“右将军” 与 “左将军” 同为四方将军,地位平等,且均在 “四征将军”(如张辽的征东将军)之上。这意味着,在曹操生前,乐进的地位仅次于于禁,甚至超过了后来声名显赫的张辽、徐晃等人。

此时的乐进,已成为曹操麾下 “南线防御体系” 的核心人物 —— 他与张辽、李典共同驻守合肥,其中乐进因军职最高,为合肥守军的名义统帅(实际因张辽战功更著,曹操令张辽为主帅)。不过,乐进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 —— 建安二十三年(218 年),乐进病逝,年仅四十余岁。

(四)为何乐进的声望被 “低估”?—— 历史记载的遗漏与早逝的遗憾

乐进的声望之所以远不如张辽、徐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 “早逝”,二是 “历史记载的遗漏”。

乐进死于建安二十三年(218 年),此时距离曹操去世(220 年)仅两年,距离曹丕建立曹魏(220 年)也仅两年。他没能参与后来的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等重大战役,也没能在曹魏建立后获得更高的荣誉,因此声名自然不如活到曹丕时期的张辽、徐晃。

更重要的是,乐进的战功多集中在 “先锋作战” 与 “配合主力”,很少有 “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 的经历。比如他参与的平定荆州、驻守合肥等战役,多是作为副将或先锋,而非主帅,因此《三国志》等史料对他的记载较为简略。陈寿在《三国志》中也直言 “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这意味着乐进的很多战功可能没有被记录下来。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能从有限的史料中看出乐进的军功 —— 他是曹操麾下唯一能与张辽比肩的 “先锋悍将”,也是曹操生前仅有的两位 “四方将军” 外姓将领之一(另一位是于禁)。正如近代史学家吕思勉所说:“乐进之骁勇,不在张辽之下,其功之所以不显,盖早死而记载不详耳。”

三、征东将军张辽:降将出身的 “武庙名将”,威震江东的 “辽来止啼”

在曹操麾下的将领中,张辽的经历最为特殊 —— 他是降将出身(先后跟随丁原、董卓、吕布,最终归降曹操),却凭借一次次 “逆天改命” 的战功,成为曹魏唯一入选 “武庙” 的名将;他没有宗室背景,也不是早期追随者,却能跻身 “四征将军” 行列,甚至在后世声望超过于禁、乐进。张辽的传奇,本质上是 “军功至上” 的曹魏体系下,最完美的 “逆袭故事”。

(一)从降将到中坚:张辽的 “信任危机” 与破局之战

建安三年(198 年),曹操击败吕布,张辽率部归降,最初仅被任命为 “中郎将”,赐爵 “关内侯”。对于这位 “三易其主” 的降将,曹操最初并未给予过高的信任 —— 张辽的早期任务多是 “辅助性” 的,如跟随夏侯渊平定昌豨叛乱、跟随曹操征讨袁绍之子袁谭等。

张辽真正打破 “降将偏见” 的,是平定昌豨叛乱的 “孤身劝降”。建安六年(201 年),昌豨在东海郡叛乱,张辽与夏侯渊率军征讨,围了数月仍未攻克。此时曹军粮草将尽,夏侯渊建议撤军,张辽却看出昌豨有投降之意,于是孤身前往昌豨营中,劝说昌豨归降。昌豨被张辽的胆识打动,最终率部投降。事后曹操虽赞赏张辽的胆识,却也告诫他:“此非大将之法也。” 但从这一刻起,曹操开始将张辽视为 “可塑之才”。

建安十二年(207 年),曹操北征乌桓,这是张辽 “一战成名” 的关键战役。当时乌桓首领蹋顿率数万骑兵,在白狼山与曹军对峙,曹军诸将因 “长途奔袭、士气低落” 而不敢出战。唯独张辽力劝曹操出战,并主动请缨担任先锋。曹操被张辽的勇气打动,将自己的麾旗交给张辽,令其指挥全军。

张辽率军突击乌桓军阵,凭借灵活的骑兵战术,直冲蹋顿的中军大营,当场斩杀蹋顿,乌桓军大乱。曹军趁机掩杀,斩首数万级,收降乌桓部众二十余万。白狼山之战不仅消除了曹操北方的隐患,更让张辽一战成名 —— 曹操当即升张辽为 “荡寇将军”,并赐爵 “都亭侯”,张辽正式跻身曹军核心将领行列。

(二)逍遥津之战:七千破十万的 “三国第一防守战”

建安二十年(215 年),逍遥津之战爆发,这是张辽一生最辉煌的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 “以少胜多” 战役之一。当时孙权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而合肥守军仅有七千余人,统帅正是张辽(乐进、李典为副将)。

战役初期,张辽深知 “敌众我寡,不能久守”,于是决定 “先发制人”。他精选八百名精锐士卒,在凌晨时分突然冲入孙权的中军大营。张辽手持长戟,率先冲锋,斩杀孙权部将陈武等人,直逼孙权的帅旗。孙权大惊,慌忙逃到土山上躲避,张辽在山下叱喝孙权出战,孙权竟 “不敢动”。

随后,张辽率军突围,在杀出重围后,发现仍有部分士卒被吴军包围,于是再次率军冲入敌阵,将被困士卒救出。吴军见张辽如此勇猛,竟无人敢阻拦。经此一役,吴军士气大跌,而曹军士气大振。

接下来的十余天里,孙权多次率军进攻合肥,均被张辽击退。更关键的是,张辽利用逍遥津的地理优势,拆毁了逍遥津桥上的木板,切断了吴军的退路。孙权在撤退时,险些被张辽俘虏,最终仅率数名亲信逃脱。

逍遥津之战后,张辽的声望达到顶峰 —— 曹操为表彰他的战功,将其升为 “征东将军”,负责镇守曹魏南线(合肥战区);而江东地区则流传着 “辽来止啼” 的典故 —— 家长只要说 “张辽来了”,哭闹的孩子就会立刻安静下来。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张辽的威慑力,更成为三国时期 “名将传奇” 的标志性符号。

(三)假节与历史地位:曹魏唯一入选武庙的名将

早在建安十四年(209 年),张辽就因平定陈兰、梅成叛乱,被曹操授予 “假节” 的特权 —— 这一时间点,比于禁(216 年假节钺)、乐进(214 年假节)稍早,是五子良将中最早获得 “假节” 的将领之一。

曹操对张辽的信任,在后期达到了 “无可复加” 的程度。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曹操东征孙权,特意召见张辽,让他跟随自己同行,并在众将面前称赞张辽:“合肥之役,辽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 随后,曹操又将张辽的家属接到邺城居住,以示 “恩宠”。

曹丕登基后,对张辽更是礼遇有加 —— 升张辽为 “前将军”,封 “晋阳侯”,并允许他 “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古代大臣的最高荣誉之一)。黄初三年(222 年),张辽病逝,曹丕为其痛哭流涕,并追赠 “刚侯” 谥号。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德宗时期设立的 “武庙” 中,张辽是曹魏唯一入选的名将(武庙共祭祀历代名将六十四人,三国时期仅诸葛亮、关羽、张飞、张辽、周瑜、吕蒙、陆逊七人入选)。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张辽战功的肯定,更奠定了他 “三国顶级名将” 的历史地位。

(四)张辽为何能 “逆袭”?—— 智勇双全与曹操的 “唯才是举”

张辽作为降将,能在曹操麾下脱颖而出,核心原因有两点:一是 “智勇双全”,二是曹操的 “唯才是举”。

与乐进的 “纯勇猛” 不同,张辽不仅勇猛,更擅长谋略。比如白狼山之战,他能看出乌桓军的弱点,力劝曹操出战;逍遥津之战,他能制定 “先发制人” 的战术,以少胜多。这种 “智勇双全” 的特质,让他既能冲锋陷阵,又能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

更重要的是,曹操的 “唯才是举” 政策,为张辽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曹操深知 “乱世用人,不问出身”,对于有才能的将领,无论其出身如何,都能给予信任与重用。张辽的降将身份,不仅没有成为他的 “绊脚石”,反而因他的战功,成为曹操 “唯才是举” 的 “典范案例”。正如近代史学家陈寅恪所说:“曹操之用人,不拘一格,降将如张辽,亦能尽其才,此其能统一北方之重要原因也。”

四、征西将军夏侯渊:虎步关右的 “宗室猛将”,被低估的 “西线守护神”

在曹操的 “八虎骑”(宗室将领)中,夏侯渊的战功最为显赫 —— 他镇守曹魏西线十余年,平定凉州、威慑羌胡,被曹操称赞为 “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他的军事风格以 “快速机动” 著称,有 “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的美誉。然而,由于他在定军山之战中 “亲修鹿角” 被杀,后世多以 “鲁莽” 评价他,却忽略了他为曹操统一西北立下的赫赫战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