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夏秋时节上市的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茨菰、荸荠、莼菜、菱角八种植物,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而被奉为“水中八仙”,民间又有“秋吃水八仙,赛过小神仙”的说法。近日,苏州博物馆应时推出“水八仙毛绒挂件”系列文创,一件件玩偶的设计之中,加入了互动性的巧思,使它们既与实际形象更为相似,又增添了DIY的趣味。
![]()
苏州博物馆推出的“水八仙”毛绒系列文创。苏州博物馆供图
“水八仙”的悠久历史可上溯至《诗经》《楚辞》的年代,这些水生植物为水边人家的餐桌提供了食品,也因“鲜”的滋味而被人吟咏赞叹,它们既是古往今来许多人记忆里故乡的具象,某种意义上更成为“江南”的代指,仿佛一提到“水八仙”,烟软的水面就浮现在眼前。
芡实在文学中最早记录于魏文帝曹丕的《于玄武陂作诗》,其中写道:“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而“鸡头米”则是芡实更为口语化的别称。至于芡实的滋味,近代苏州作家范烟桥赞其“软温之粒,银瓯浮玉,碧浪沉珠,微度清香,稚有甜味,固天堂间绝妙食品也。”苏博推出的毛绒“芡实”背面设计了魔术贴,人们可以体验自己手动剥出一颗颗“鸡头米”。
![]()
毛绒“芡实”。苏州博物馆供图
菱的生长范围则更为广泛,在南北方都很常见,太湖地区栽培较多,在文学艺术渲染下,菱同样也成了江南特有的文化符号。杜甫在《渼陂西南台》中写道:“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虽说采菱摘芡是辛苦的农事,但这种自给自足的安闲又是文人的向往,因而菱与芡在一起,多有隐逸归去、乐享田园的意趣。苏博推出的毛绒版“大菱角”设计了可以剥开的“壳”,只需两手一掰,一颗白白胖胖的“菱角”便能呈现。
![]()
毛绒“菱角”。苏州博物馆供图
莼菜和茭白曾是引得西晋时期文学家张翰辞官的原因,身为苏州人的张翰,每到秋天就格外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后世便用“莼鲈之思”指代思乡之情。菰菜指的便是茭白,《周礼》将其列为六谷之一,后来逐渐由主食变为菜肴。文史专家介绍,茭白在古时又称“葑”,今天苏州的“葑门”正因周围水塘盛产茭白而得名。苏博推出的毛绒“茭白”有一顶可以取下的“小帽子”,和实物相似的设计,让这类挂件不再“无聊”。
![]()
毛绒“茭白”。苏州博物馆供图
仪式感可以存在于餐桌上,被舌尖捕捉,也可以存在于博物馆的文创里。“明代文学家王鏊说苏州‘菜市场’的更新频率是‘率五日而更一品’,我们把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苏州博物馆文创部负责人表示,希望用可爱的方式留住这古往今来令无数人惦念的滋味以及被无数人描摹过的水乡江南。
(编辑:晚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