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王毅外长的行程,变得很突然。原本按外交部安排,他从印度结束访问后要去巴基斯坦。结果在8月20日,专机直接改道,先飞到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外界一片惊讶,但看完整个24小时的安排,就能明白中方要做什么:把阿富汗、巴基斯坦这条安全—发展线梳理顺,为接下来的地区合作“清障”。
王毅外长抵达喀布尔后,用一天时间,干了五件事:一是同阿富汗外长穆塔基会谈;二是会见阿富汗总理阿洪德;三是把原定的中巴外长战略对话,升级成了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四是会见阿富汗内政部长西拉杰丁,谈反恐与边境安全,提到要尽快恢复瓦罕走廊双边巡逻;五是到中国驻阿富汗使馆慰问全体工作人员。这五件事,基本把政治沟通、安全合作、三方机制和一线保障都覆盖了。
这次访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中方在公开表述里,对阿方的称呼变了。不再用“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外长”这些说法,而是直接称“阿富汗政府”“阿富汗外长”“阿富汗总理”。别小看这个细节,分量很大。它传递三层意思:一是阿富汗政局稳定了一些,有了可持续对口;二是中阿关系在升级,合作更深入;三是为后续更高层次关系做准备。至于是否“正式承认”,目前没有官方公开结论,属于“有待官方确认”。
为什么要急着飞阿富汗?原因很现实,阿富汗是连接中亚和南亚的要道,也是“一带一路”西南方向的重要节点。只要阿富汗稳定,中阿之间,以及中巴之间的经贸通道就更顺,项目落地更安全,成本更可控。王毅外长在会谈中讲得很直接:安全和发展要一起抓。中阿加强安全合作,可以给经济合作护航;经济合作做起来,又能提高阿富汗自身的安全能力。阿方也给了明确承诺:不允许任何势力利用阿富汗领土危害中国,愿意配合打击“东伊运”等恐怖势力。这些表态,切在中方最关心的点上。
那么王毅外长这次行程的变化,这次对巴基斯坦有什么影响。其实影响挺大。巴基斯坦最近安全压力不轻,和阿富汗边境还发生过交火。王毅外长把外长会从“中巴双边”临时升级到“中阿巴三方”,就是把问题端上桌,一起谈、一起解。阿方在会上承诺加强反恐,不给第三方利用阿富汗制造麻烦,这对巴基斯坦是实打实的“定心丸”。如果瓦罕走廊能尽快恢复双边巡逻,边境安全有了制度化安排,跨境渗透和恐袭的空间就会被压缩。
这次会面还有一个象征动作:会谈现场摆了中国国旗,王毅外长提到“今年是中阿建交70周年”。这些不是形式,是信号。意思是,中方把对阿富汗的接触,不只是短期的访问,而是希望把合作拉成中长期,带动经贸、农业、水利、减贫、互联互通、人文等一揽子合作。具体项目清单和金额,公开材料里没有,属于“暂无相关信息”。但方向已经很清晰:先把边境和安全稳住,再推动经贸和民生项目落地。
有人拿美国的“援助”做对比,但阿富汗方面公开讲过,对中国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对美国则称“外部干涉”。我不做情绪化评价,只讲一个区别:中方强调尊重、反对外部干涉,愿意把安全合作和经贸合作一起做,追求能落地、可持续;美国更多是条件化援助与金融约束,撤军后对阿富汗的现实治理支持有限。阿富汗政府为什么在公开场合感谢中国、希望和中国深化合作,这已经给出了答案。
另外,别总是拿安全当口号。恢复瓦罕走廊巡逻,意味着人员、车辆、通信、应急都有对口安排;打击“东伊运”,要有情报共享、黑名单互认、行动配合;三方外长对话,如果能形成固定机制,未来在口岸联检、反恐协作、经贸便利化上都会更顺。只要清单明确、节奏可查,就不怕“开会外交”。目前这些细节尚未公开,但方向上大家能看懂:先做最不敏感、最有用、最可见效的事。
有人问,这样的改道是不是“临时起意”。看起来突然,其实是节奏掌握。前脚在印度谈稳定关系,后脚在喀布尔把阿—巴—中三方机制搭起来,形成区域“闭环”。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这条线,只要有一个点乱,别的点都跟着抖。现在把阿富汗这个关键点先稳住,边境更可控,恐怖威胁更可控,通道更可控,区域波动就会小不少。
再说两句使馆慰问。这一步很容易被忽略,但意义很实际。阿富汗环境复杂,很多国家撤馆、缩馆,中国使馆一直坚守。王毅外长到馆慰问,既是肯定,也是动员。只要使馆在一线,领保、经贸、沟通、协调都能即刻响应,这对企业和项目就是定心丸,也能降风险、降成本。
后续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一是边境联巡是不是很快启动;二是“经贸定期对话机制”是否落地,什么时候开第一次会;三是人文、农业、水利类的先行项目有没有公开清单;四是三方对话有没有年度计划,议题有没有固定栏目。只要这些节点一条条出现,大家就能看到“称呼升级”不仅是象征,而是带来真合作、真变化。
也有人担心风险,说阿富汗局势难,投入会不会打水漂?真正的风险是“没有机制、没有对口、没有节奏”。现在做的是把对口固定、把机制固定、把安全和发展绑在一起。从长远看,这是把不确定性压缩到最小的一种办法。项目怎么设计、资金如何安排、风险如何共担,这些具体技术问题,接下来都需要在对话里谈细,但起码方向对了,路径跑得通。
总而言之,王毅外长这次改道不是“顺路”,是主动。24小时五件事,把政治、安全、经贸、人道支撑都点到。对塔利班的称呼变化,不是随口一改,是在告诉外界:中方愿意与阿方在更稳定的层级上打交道,合作预期更高。阿方的承诺也很明确:不允许任何人利用阿富汗伤害中国,愿意深化反恐合作、推进经济发展。三方外长会把问题摆到桌上,少绕弯,多办事。至于“正式承认”“项目细节”等敏感问题,目前公开材料没有,我就不多说,等官方公布。
一句话总结这次喀布尔之行:节奏快、指向清、抓要害。安全为先,发展同行,机制托底。把灯点亮,比口号更重要。阿富汗、巴基斯坦这条线一稳住,中国的西南通道就更顺,“一带一路”倡议的出海口就更开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