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每天在早餐店偷油条,店家假装没看到,5年后店家泪目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人物和事件。

“那孩子又来了。”李婶压低声音说。张师傅瞥了一眼门口那个瘦小的身影,故意转身擦拭柜台。只见小男孩快速抓起一根油条塞进书包,匆忙跑掉了。“你怎么总装没看见?”李婶不解。

张师傅只是淡淡一笑。这样的默契持续了整整两年,直到小孩突然消失。三年后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一个包裹,张师傅打开的瞬间,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01

2003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十二月初,鹅毛般的雪花就开始在这座三线小城的上空飞舞。梧桐叶子早就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路面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行人都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一不小心就摔个跟头。

张师傅的早餐店就开在老城区最深处的一条小巷里。这里的房子都是八十年代的老建筑,青砖灰瓦,墙壁斑驳,但邻里关系却格外融洽。每天清晨五点,张师傅就会准时起床,生火、和面、炸油条。那股熟悉的香味会飘散在整条巷子里,唤醒还在睡梦中的邻居们。



“老张,又开始忙活了?”隔壁的王大爷总是第一个出门的,他要去晨练。

“是啊,这不得早点准备嘛。”张师傅一边和面一边应答,手上的动作从不停歇。

“你这手艺,真是没得说。我们这条巷子的人都离不开你的早餐呢。”

“王大爷您过奖了,都是街坊邻居,应该的。”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会重复,张师傅早就习以为常。他喜欢这种平淡而温馨的生活,喜欢看到邻居们吃到热腾腾早餐时满足的笑容。

这天早上,张师傅正在店里忙活着,突然听到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那脚步声很轻很慢,像是在犹豫着什么。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站在门口,怯生生地望着店里的早点。

孩子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棉袄,袖口和领子都起了毛球。脚上的棉鞋已经开了口,露出里面打着补丁的袜子。他的脸蛋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两滴清鼻涕,小手不停地搓着,想要取暖。

最让张师傅印象深刻的是孩子的眼神。那双眼睛里有渴望,有羡慕,也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懂事。孩子就那样静静地站着,目光在那些热气腾腾的包子、油条上游移,但始终没有踏进店门一步。

“小朋友,要买什么?”张师傅放下手中的活,和蔼地问道。他的声音特意放得很轻,生怕吓到这个看起来很胆小的孩子。

小男孩听到声音,像是受了惊的小鹿,身体明显颤了一下。他连忙摆手,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不买,不买,我就看看。”

说完,他就要转身离开,但脚步却很慢,明显是在犹豫。

“等等。”张师傅叫住了他,“外面这么冷,进来暖和暖和吧。不买东西也没关系,先暖暖身子再走。”

张师傅的话说得很诚恳,眼神里满是关爱。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经常饿着肚子上学。那种站在食物面前却不敢奢求的感觉,他太懂了。

小男孩犹豫了一下,看看张师傅温和的脸,又看看店里温暖的环境,最终还是摇摇头:“谢谢叔叔,我不冷。”

说完,他真的转身跑掉了,小小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巷子的转弯处。

张师傅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心里涌起一阵说不出的感觉。那种酸涩的感觉让他想起了很多往事。他记得自己七岁那年,也是这样站在别人家的包子铺门口,闻着香味咽口水,但不敢进去。

“这孩子,看着怪可怜的。”从后厨出来的妻子秀兰也看到了刚才的一幕。

02

“是啊,估计是家里条件不好。”张师傅叹了口气,“看那身衣服,都洗得发白了。”

“要不下次他来的时候,我们送他一个包子?”秀兰善良地建议道。

“先看看再说吧。”张师傅想了想,“孩子有自尊心,不能伤到他。”

第二天清晨,那个小男孩又出现了。

这次,他没有站在门口,而是悄悄地走到了放油条的竹篮旁边。张师傅正在后厨和面,通过窗户的反光,他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幕。

小男孩先是四处张望了一下,确认没人注意后,才小心翼翼地伸出手。他的动作很轻很慢,就像怕惊醒什么似的。当手触碰到油条的时候,他的身体明显僵硬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不安。

孩子犹豫了足足十几秒,最后才快速抓起一根最便宜的白面油条,塞进书包里,然后匆忙地跑掉了。整个过程不超过三十秒,但张师傅看得一清二楚。

张师傅愣了一下。他本想追出去,问清楚孩子的情况,但看到那慌张的背影,又停下了脚步。

“秀兰,刚才那孩子拿了一根油条。”他回到后厨,对妻子说道。

“拿了?你的意思是...”

“没付钱。”

秀兰皱了皱眉:“那你怎么没拦住他?”

“算了。”张师傅摇摇头,“就一根油条,能值几个钱。看孩子那样子,估计是真的饿了。”

“你啊,就是心软。”秀兰嗔怪道,但眼神里也满是理解。

第三天,小男孩又来了。

这次,张师傅故意转过身,装作在整理别的东西。他听到身后传来轻微的动静,知道孩子又拿走了一根油条。等脚步声远去后,张师傅转过身来,数了数篮子里的油条。果真少了一根。

“秀兰,今天又少了一根。”

“真的?”秀兰从后厨探出头来,“这孩子,怎么天天来拿啊?”

“可能是真的饿吧。”张师傅叹了口气,“你没看到他的眼神,那种渴望,让人心疼。”

“那我们要不要管管?”

“先观察几天再说。”张师傅想了想,“如果他只是偶尔拿一次,那可能是一时糊涂。但如果天天来,那说明家里确实有困难。”

从那以后,这成了一种默契。每天早上七点左右,小男孩都会准时出现在早餐店门口。他总是先观察一下张师傅的位置,然后趁着张师傅“不注意”的时候,快速拿走一根油条。



而张师傅,也总是恰好在这个时候转身做别的事情。有时候是去后厨拿东西,有时候是整理柜台,有时候是和邻居聊天。总之,他从来不会在孩子拿油条的时候正眼看他。

这种默契让张师傅想起了一个词:心照不宣。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师傅对这个小男孩越来越了解。

他发现,孩子每次只拿最便宜的白面油条,从来不碰旁边更贵的豆沙包或者肉包子。而且,他每次只拿一根,从不贪心。

有一次,张师傅故意在油条篮子旁边放了几个香喷喷的肉包子,想看看孩子会不会动心。结果小男孩看都没看一眼,还是只拿了一根白面油条。

“这孩子,真有自制力。”张师傅在心里想着。

张师傅还发现,孩子拿了油条之后,从来不会立刻吃掉,而是小心地放进书包里,然后匆匆忙忙地往学校方向跑去。

有一天,张师傅故意跟在孩子后面,想看看他到底去哪里。结果发现,小男孩直接跑到了巷口的小学校门口,然后消失在学生人群中。

03

“原来是去上学。”张师傅恍然大悟。

这个发现让张师傅更加心疼了。一个七岁的孩子,为了一根油条当早餐,宁愿冒着被人发现“偷东西”的风险。这得是多饿,多无奈啊。

从那天开始,张师傅开始特意观察这个叫小宇的孩子。

“小宇,你怎么总是迟到啊?”

一天早上,张师傅听到隔壁王大妈在训斥自己的孙子。他朝外面看了一眼,发现那个“偷”油条的小男孩正好经过王大妈家门口。

“奶奶,我没有迟到。”小男孩怯怯地说道,声音里带着委屈。

“没迟到?看看几点了!”王大妈指着墙上的钟表,“都七点十五了,你们班不是七点半上课吗?从这里到学校要走十五分钟呢!”

“我知道的,奶奶。我会跑快一点的。”

“跑什么跑,小心摔着!你这孩子,怎么每天都卡着点?”

“对不起,奶奶。”

张师傅听着这段对话,心里更加不是滋味。原来孩子每天都是匆匆忙忙地拿了油条就跑,是怕上学迟到。

这个发现让张师傅心里更加不好受。一个七岁的孩子,为了一根油条,宁愿冒着迟到的风险。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从那天开始,张师傅开始更加细心地观察小宇的一举一动。

他发现,小宇的家就在巷子另一头的一个破旧小院里。院子里住着好几户人家,房屋拥挤,条件简陋。小宇家只占其中最小的一间,大概不到二十平米。

通过邻居们的闲聊,张师傅了解到,小宇的爸爸是个泥瓦匠,经常外出打工,一走就是好几个月。妈妈在附近的纺织厂里做临时工,收入微薄且不稳定。一家三口挤在那间小屋里,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这家人真是不容易。”李婶和张师傅聊天时说道,“小宇他妈每天早出晚归,孩子基本上是自己照顾自己。”

“那么小的孩子,怎么照顾自己?”秀兰心疼地问道。

“没办法啊,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婶叹了口气,“小宇那孩子特别懂事,从来不给大人添麻烦。”

听到这些,张师傅更加理解小宇的行为了。一个七岁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为了一顿早餐而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是情有可原。

“这孩子真是可怜。”秀兰知道这些情况后,也忍不住叹气,“要不我们直接给他送点吃的?”

“不行。”张师傅摇摇头,“这样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他现在这样做,说明他心里知道这不对,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如果我们直接给他,他反而会觉得自己是在接受施舍。”

秀兰想了想,觉得丈夫说得有道理:“那我们就继续这样?”

“先这样吧。”张师傅点点头,“不过你可得把油条炸得好吃一点,别让孩子吃坏了肚子。”

从那以后,张师傅每天都会特意炸几根格外酥脆的油条,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他还会特意选用最好的面粉和最新鲜的油,确保每一根油条都香脆可口。

冬天的早晨总是格外寒冷。有时候下雪,有时候刮风,路面结冰,行走困难。但小宇从来没有缺席过。

那天下大雪,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下了一整夜。早上起来,整条巷子都被白雪覆盖,地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张师傅担心小宇会滑倒,特意在店门口撒了一些煤渣和炉灰,增加地面的摩擦力。

七点钟,小宇准时出现了。他小心翼翼地走过那段撒了炉灰的路面,虽然还是很小心,但明显比以前稳当多了。当他经过张师傅身边时,还冲张师傅露出一个感激的笑容。

04

那笑容很纯真,很干净,没有一丝杂质。张师傅看到那个笑容,心里暖暖的。

“这孩子,真懂事。”他在心里想着。

春天来了,小宇身上的厚棉袄换成了薄一点的外套。张师傅注意到,孩子好像长高了一些,但还是那么瘦。他的脸色比冬天好了一些,但还是显得营养不良。

一天早上,小宇拿了油条正要离开,突然被脚下的一块石头绊倒了。他重重地摔在地上,膝盖蹭破了皮,手掌也擦伤了,正在流血。



小宇咬着牙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看看擦破的伤口,眼圈有些红,但没有哭出声来。他只是默默地捡起掉在地上的油条,拍掉上面的灰尘,然后一瘸一拐地离开了。

张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很想上前帮孩子处理伤口,但又怕破坏了这种微妙的平衡。如果他现在出面,等于承认自己一直知道小宇在“偷”油条,这会让孩子感到羞耻。

最后,他只能装作无意中走过去,假装整理门口的垃圾桶,顺便把一包创可贴“不小心”掉在了小宇摔倒的地方。

第二天早上,那包创可贴不见了。张师傅心里暗暗高兴,说明小宇拿走了,伤口应该得到了处理。

果真,小宇再次出现时,手掌上贴着创可贴,膝盖上的伤口也处理过了。他看到张师傅时,眼神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激,但什么都没说。

张师傅也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继续忙着自己的事情。

但是在心里,他已经把小宇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2005年的春天,小宇已经九岁了。他还是每天准时出现在早餐店门口,还是只拿一根最便宜的油条。

张师傅发现,孩子似乎更懂事了。有时候他会主动帮忙扫掉门口的落叶,有时候会把倒在地上的垃圾桶扶起来,有时候还会帮忙招呼迷路的外地人。当然,他总是趁张师傅“不注意”的时候做这些事。

“这孩子心眼真好。”秀兰经常这样感叹,“长大了肯定有出息。”

“是啊。”张师傅点头,“品行这么好的孩子,将来不会差的。”

有一次,张师傅看到小宇帮一个老奶奶提重东西,虽然自己也很瘦弱,但还是很努力地想要帮忙。那种善良从骨子里透出来,让张师傅很感动。

春节过后,小宇明显长高了一些。他的校服已经显得有些小了,袖子和裤腿都短了一截。但他还是很爱干净,总是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的。

“小宇这孩子,真让人心疼。”李婶和张师傅聊天时说道,“那么懂事,那么乖,就是家里条件太差了。”

“会好起来的。”张师傅安慰道,“只要好好读书,将来就有希望。”

“希望如此吧。”

但是好景不长。

四月的一个早晨,张师傅像往常一样准备好了新鲜的油条,等着小宇的到来。

七点钟到了,小宇没有出现。

“可能是家里有什么事吧。”张师傅想着,继续忙自己的事情。

七点十分,还是没有。

七点二十分,依然没有。

张师傅开始有些不安了。这两年来,小宇从来没有缺席过,哪怕是生病发烧的时候,他也会坚持来拿油条。今天这是怎么了?

“会不会是出什么事了?”秀兰也注意到了这个异常。

05

“应该不会。”张师傅强装镇定,“可能就是偶尔有事。明天应该就来了。”

但是第二天,小宇还是没有来。

第三天,第四天,一整个星期过去了,小宇都没有出现。

张师傅开始真的担心了。他找了各种借口,经常在小宇上学的时间段在巷口溜达,希望能碰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但是每次都失望而归。

“这孩子,到底怎么了?”秀兰也很担心。

“我去打听打听。”张师傅再也坐不住了。

他偷偷地走到小宇家门口,想看看情况。远远地看去,院子里静悄悄的,小宇家的那间小屋门窗紧闭,窗户上还贴着一些报纸,看起来已经很久没人住了。

“这是...”张师傅心里咯噔一下。

“张师傅,你找小宇一家啊?”邻居李婶看到了张师傅,主动走过来说话。

“是啊,我看这几天小宇都没来买早点,有些担心。”张师傅小心地问道。

“哎,他们一个月前就搬走了。”李婶叹了口气,“小宇他爸在外地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工资还不错,就把老婆孩子都接过去了。”

“搬走了?”张师傅愣住了,心里涌起一阵强烈的失落感。

“是啊,也不容易,总算一家人能团聚了。”李婶继续说道,“小宇那孩子走的时候还问我,问早餐店的张师傅怎么样。我说挺好的啊,怎么了?他就摇摇头,说没什么。”

听到这话,张师傅心里更加不是滋味。原来小宇临走前还想着他,但又不好意思来告别。

“他们现在在哪个城市?”张师傅忍不住问道。

“好像是南方的一个城市,具体叫什么我也不记得了。”李婶想了想,“反正挺远的,估计是回不来了。”

张师傅呆呆地站在那里,心里涌起一阵强烈的失落感。

他想起这两年来,每天早上等待小宇出现的那种期待;想起小宇小心翼翼拿油条时那怯怯的神情;想起孩子摔倒时自己的担心和无奈;想起小宇帮助别人时那种天真的善良。

这些画面,现在都成了回忆。

“张师傅,你没事吧?”李婶关切地问道。

“没事,没事。”张师傅勉强笑了笑,“我就是随便问问。知道他们一家团聚了,我也放心了。”

“小宇那孩子确实让人喜欢,懂事又乖巧。”李婶感叹道,“希望他在新地方能过得好。”

“会的,一定会的。”张师傅点点头。

回到店里,张师傅告诉秀兰这个消息。

“搬走了?”秀兰也愣住了,“这孩子,怎么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走了?”



“人家又不欠我们什么。”张师傅苦笑道,“况且,对他来说,可能也不好意思来告别吧。”

“这倒也是。”秀兰想了想,“不过总觉得心里空空的,好像少了什么。”

“是啊。”张师傅深深叹了口气,“少了一个牵挂。”

可是说归说,心里的失落感却怎么也挥不去。更奇怪的是,虽然知道小宇不会再来了,但张师傅还是保持着原来的习惯。每天早上,他还是会在七点之前准备好几根最好的油条,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你这是干什么?”秀兰不解地问。

“习惯了。”张师傅淡淡地说,“万一他哪天回来了呢?”

“都搬到那么远的地方了,怎么可能回来?”

“那也说不定。”张师傅固执地说,“反正多准备几根也没什么。”

秀兰摇摇头,不再说什么。她知道丈夫是个重感情的人,对小宇有了真感情,一时半会儿放不下。

这个习惯一保持就是五年。

06

五年来,每天早上七点,张师傅都会准备好那几根最新鲜、最香脆的油条,然后看着空荡荡的门口,想象着小宇匆匆跑来的样子。

邻居们都说他傻,但张师傅不在乎。他觉得,这样做让他感到心安。就好像小宇还在身边一样,那种被需要、被依赖的感觉,让他觉得生活有意义。

“老张,你还在等那个孩子啊?”王大爷有时候会善意地劝他,“人家都搬走五年了,肯定不会回来了。”

“我知道。”张师傅总是淡淡地回答,“但我愿意等。”

“何苦呢?”

“不苦。”张师傅笑笑,“能为一个孩子做点什么,是我的福气。”

2010年初春的一个上午,邮递员小刘骑着摩托车来到早餐店门口。

“张师傅,你的快递。”小刘把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裹递给张师傅。

张师傅正在忙着炸油条,手上沾着面粉。他擦擦手接过包裹,仔细看了看寄件地址。是外省的一个城市,他从来没去过的地方。寄件人的名字写着“林小宇”。

“林小宇?”张师傅愣了一下,这个名字似曾相识,但一时想不起在哪里听过。

他琢磨了一会儿,还是没想起来。

“张师傅,这是你亲戚吗?”小刘好奇地问道。

“不知道啊,可能是哪个老顾客吧。”张师傅疑惑地说道,“现在的年轻人,有时候会寄点土特产什么的。”

“那你就收着吧,回头拆开看看就知道了。”小刘说完,骑着摩托车走了。

张师傅把包裹放在柜台上,继续忙着早餐生意。但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个包裹,好奇里面装的是什么。

中午休息的时候,张师傅想起了这个包裹。他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发现除了寄件人姓名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包裹的重量不轻,摇晃一下,里面好像有什么硬的东西。

“奇怪,我认识叫林小宇的人吗?”他搜肠刮肚地想着。



“你就打开看看不就知道了。”秀兰在一旁催促道,“愣在那儿想有什么用?”

“也对。”张师傅点点头,小心地撕开包装。

外包装是一个普通的快递袋,里面是一个精致的小盒子,看起来有些分量。盒子是红色的,上面还系着一根金色的丝带,显然是精心包装过的。

张师傅更加好奇了。到底是谁寄来的?里面又装着什么?

他解开丝带,小心地打开盒子,瞬间愣住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