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一楼车间,有一间不太像办公室的办公室。门口挂满写有“司纪朋”的奖牌与证书。在机器运转声此起彼伏的车间里,这间办公室既是生产线的“急诊室”,也见证了25年坚守与精进。
司纪朋不是企业家,也不是科研院所的专家,而是一名从车间走出的维修电工。25 年来,他从一名普通技校生,成长为齐鲁工匠、正高级工程师、省级领军人才,甚至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究竟是怎样的坚守与创新,让一名一线工人成为国家级人才?近日,记者来到唐骏欧铃进行了实地采访。
司纪朋对每一项工作都精益求精。
百日攻关,为企业节电40万元
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成本成了企业的“心头大事”。如果能用谷平电价分时充电,电费账单会大不一样;可眼前的现实是,市面装置跟厂里的充电桩“水土不服”。全换?又代价太大。问题摆在桌上,也摆在了生产节拍里——白天不能停线,试验只能等操作工人下班。
深夜中,车间里回响着继电器清脆的吸合声,司纪朋带领团队争分夺秒。第一次试验,充电桩能停不能启;第二次,状态灯失灵;第三次,又有新的问题……司纪朋带着团队,盯流程、追信号,把每一次“卡壳”都还原为时间轴上的节点,再倒推原因、重新接线、复位参数。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这10分钟都用在哪儿?下次能不能压到8分钟?”把一串串分时段控制曲线连起来,把一个个接触点“梳”顺,百余天里,他们用停产间隙一点点啃下来——分时控制“金钥匙”终于握在手里。
数字写在最后:一年电费单上硬生生“抠”出了40余万元。这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而是一套可复制的现场方法论:先把问题切成可验证的步骤,再把每一步的时序与逻辑“钉”在板上。车间里,有人叫他“主治医生”——“厂里许多电气设备的‘疑难杂症’都找他。”徒弟邵晓阳感慨,从司纪朋身上学到的,不止是技术,还有“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工作底色。
“成立工作室以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司纪朋说。如今,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已为公司培养出高级技师、技师30名。传,是为了解题;带,是为了让更多人会解题;而“攻关”的意义,在一次次集体作战后,沉淀为团队的共同能力。
在车间里,司纪朋(右三)跟同事们一起探讨生产工艺。
三本被翻烂的“武林秘籍”
“小时候,家里经常停电,电压也不稳定,电视机动不动就罢工。我特别想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谈起儿时对电的好奇,司纪朋回想自己能进入淄博市技师学院1997级电工班,就是从停电的夜晚开始,还有村里老电工师傅的推荐。
司纪朋至今珍藏着三本“武林秘籍”,这是三本已经泛黄却被精心修补过的教材。其中,《电力拖动与控制技术》翻得起了毛边:顺序控制、星三角降压启动等工业电气控制的核心原理,成了他此后在维修一线“对症下药”的底气。“很多现场故障的排查思路,都能从里面找到答案!”他说。
影响他更深的,是实训老师王立新。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复杂配电盘系统组装……老师要求“工艺与实用性并重”:线缆横平竖直、端子排编号清晰、检修空间必须预留。
“好的电工,不是能通电就行,而是要让人看到这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电工作品。”这一句话,是他二十余年来的“操作规程”。为了达标,他曾把一个配电盘反复拆装五次,最终用分层固定线缆的方式实现整齐与易检修的兼顾,也在公开排名的实训课上拿到了第一名。那一刻,他第一次强烈感受到“技能比武”的竞争性与成就感——美观背后是标准,标准背后是可复现;课堂背后是生产线,生产线背后是用户与市场。
扎实的理论与严格的工艺标准,像两条并行的“导轨”,托举着他在行业浪潮中不断进阶。入企之初,他直面的是理论与实践的断层:电路图在学校里是标准的,产线上却是型号混杂、线路老化、故障突发、强度极大。他选择用“复盘”弥合断层——每次故障处理都复盘用时、复盘步骤、复盘下一次如何更快,逐步把“经验”沉淀为“方法”,把“手感”校准为“数据”。
司纪朋的研究精神让他的技术不断精进。
技改创新,填补国内空白
一次例行检查,他注意到一个常年被忽视的痛点:车间裁剪暖风机胶管一直靠人工剪刀,一年能“报废”百余把,还潜藏割伤风险。去查,发现国内没有相关自动化设备。
“既然买不到,那就自己做。”他拉起团队,从原理论证到工装细化,从传动形式到计数方式,一环一环往下走。最终,他们研制出智能胶管切割机:采用变频调速,编码器计数,精度可达到毫米级。设备上线,效率较原来提高了几十倍,安全风险随之大幅下降。
带着“自造”的设备,他们走上山东省第四届工业4.0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现场,一位泰山学者的点评给了团队莫大的鼓舞——技术或许不是“高精尖”,但一线工人在岗位上自动自发解决难题、填补国内空白,这本身就该被肯定。最终,他们的作品拿下三等奖。此后,他们又连战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赛事,分别收获二等奖、一等奖第一名,持续以“车间里长出的创新”证明:最好的创意来自最靠近问题的人。
2019年,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司纪朋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几年间,工作室在发明创造、技术革新项目上持续突破:国家发明专利2项、新型专利4项;技术革新项目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1次,省级技术成果奖励6项、市级创新成果奖励2项;累计向欧铃基地提报技术革新60项次,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节约各项开支约500万元。数字背后,是一条清晰的路径:从问题出发,以标准固化,把一次“灵感”变成一套“工作方法”,再把“工作方法”变成团队的共同语言。
门口挂满奖牌的那间办公室,并不是“陈列室”,而是“指挥部”。每天都有新的工单、新的异常、新的挑战涌来;每一项攻关都从“能不能更快、能不能更稳、能不能更安全”的追问开始。司纪朋说:“参与培养年轻技术工人,既要传技能,更要点燃他们的学习动力与职业认知。只有真心实意想干事,才能干好事。”
自从踏入淄博市技师学院1997级电工班,如今的司纪朋已成长为企业汽车维修特级技师、正高级工程师、山东省高层次人才,技能报国的现实,已经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先后获得齐鲁工匠、齐鲁行业工匠、山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齐鲁行业最美职工、市首席技师、金牌工匠、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22年入选“淄博英才计划”技能领军人才,2023年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02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荣誉背后,是一间“与众不同”的办公室,也是一次次在车间里“啃硬骨头”的实战。
抬头看一眼那面墙——在那里,奖牌是过去的注脚,也是走向明天的阶梯。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李波 通讯员 刘磐 张庆波 吴梓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