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6岁才明白:从小允许玩手机和禁止玩的孩子,长大后天差地别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你当年为什么不让我碰手机?”28岁的奕轩突然问道。

陈建华心头一震。十五年前,他坚决禁止儿子接触电子产品,而邻居赵阿姨却让九岁的徐磊玩手机。“这些垃圾会毁掉孩子!”他当时这样坚持。

如今奕轩在国企工作却屡屡碰壁,抱怨跟不上时代。而那个被他断定“没前途”的徐磊...

直到在超市偶遇,赵阿姨欲言又止的神情让他不安。周围邻居们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

“建华,你确定想知道徐磊现在的情况吗?”



01

陈建华今年46岁,在市里的一家国企工作了二十多年,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也算是安稳。

儿子奕轩刚满28岁,大学毕业后也进了一家国企,做机械工程师,本来一切都按照陈建华预想的轨道在走。

只是最近这几个月,奕轩回家后总是愁眉苦脸的,吃饭的时候也不怎么说话,偶尔开口就是抱怨工作上的事情。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我真的跟不上。”这是奕轩最常说的一句话。

每次听到儿子这样说,陈建华心里都会涌起一阵莫名的焦虑,但他总是强压下去,安慰自己说:“基础扎实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只是需要一点时间适应。”

可是时间一个月一个月过去,奕轩的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他开始经常加班,有时候晚上九点多才回家,脸上的疲惫让陈建华看了心疼。

“儿子,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啊。”陈建华有时候会这样劝他。

奕轩只是点点头,然后就回房间休息了,很少和父母多说什么。

陈建华看着儿子这种状态,心里开始有些不安,但他依旧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困难。

这种自我安慰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直到今天儿子直接问出了那个问题,陈建华才意识到,也许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其实说起来,陈建华对自己当年的教育方式一直是很有信心的。

在他的朋友圈里,他算是比较有威望的父亲,大家都认为他教育孩子很有一套。

“建华啊,你是怎么教育奕轩的?这孩子真是太懂事了。”邻居们经常这样夸奖。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陈建华都会感到特别自豪,觉得自己的坚持得到了回报。

那还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奕轩刚上小学二年级,只有八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当时智能手机刚刚兴起,陈建华的同事们都给孩子买了手机,说是为了方便联系,但陈建华总觉得不对劲。

他看到那些拿着手机的小孩子,个个都像着了魔一样,走路看手机,吃饭看手机,连上厕所都要带着手机。

“这些垃圾会毁掉孩子的!”陈建华当时就下定决心,绝对不能让奕轩碰这些东西。

他和妻子商量过这个问题,妻子虽然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支持了他的决定。

“你说得对,孩子应该专心学习,那些电子产品确实容易让人分心。”妻子这样说。

陈建华对妻子的支持感到很满意,他觉得夫妻俩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02

邻居赵阿姨家的儿子徐磊比奕轩大一岁,九岁的时候赵阿姨就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

陈建华当时很不理解,特意跑去找赵阿姨聊天:“阿姨,你怎么这么小就给磊磊买手机?这对孩子不好啊。”

赵阿姨当时正在厨房洗菜,听到陈建华的话,停下手中的活儿,转过头来看着他。

“建华啊,我也知道你的担心,”赵阿姨擦了擦手说,“可是我觉得时代不一样了,孩子们早晚都要学会用这些东西的,不如早点让他接触,我在旁边指导着。”

陈建华听了摇头摆手:“那不行!这些电子产品就是精神毒品,会让孩子沉迷的。我家奕轩绝对不能碰。”

他的语气很坚决,让赵阿姨感到有些意外。

赵阿姨看着陈建华认真的样子,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笑了笑:“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对就好。”

陈建华离开赵阿姨家的时候,心里对自己的坚持更加自信了。

“还是我想得周到,”他对妻子说,“赵阿姨太心软了,这样下去徐磊肯定要被手机害了。”

那段时间,陈建华经常看到徐磊拿着手机在小区里走来走去,有时候是在玩游戏,有时候是在看视频,有时候是在摆弄一些陈建华看不懂的软件。

徐磊有时候还会和其他孩子一起围成一圈,大家都拿着手机在研究什么东西。

每次看到这种场面,陈建华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想着:“这孩子被手机害成这样,学习成绩肯定要下降的。”

他甚至有些同情赵阿姨,觉得她将来肯定会后悔今天的决定。

陈建华经常对奕轩说:“你看看徐磊哥哥,天天抱着手机玩,这样下去学习肯定要受影响。你可不能学他。”

奕轩总是乖乖地点头:“我知道的,爸爸,我不会玩手机的。”

陈建华对儿子的表现很满意,觉得自己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可是期末考试的结果让陈建华有些意外,徐磊的成绩和奕轩差不多,两个孩子都在班里排前五名。

这个结果让陈建华有些困惑,他本来以为徐磊的成绩会下降的。

“这只是暂时的,”陈建华对妻子说,“徐磊现在还小,手机的危害还没有显现出来,等他再大一点,成绩肯定会下滑的。”

妻子点点头:“你说得对,咱们奕轩专心学习,将来肯定比徐磊有出息。”

陈建华对妻子的话很认同,他觉得时间会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从那时候开始,陈建华对奕轩的管教变得更加严格。

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息时间表,规定奕轩每天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娱乐。

不仅不允许奕轩碰任何电子产品,连看电视的时间都被严格限制在每天半小时以内。

“学习才是最重要的,”陈建华经常对奕轩说,“只有把书读好了,将来才能有出息。那些乱七八糟的电子产品,只会分散你的注意力。”

陈建华还专门买了很多课外书给奕轩看,希望他能够多读书,增长见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总是这样对奕轩说,“多读书对你有好处。”

奕轩虽然心里有些羡慕徐磊可以玩手机,但他是个听话的孩子,从来不和父母顶嘴。

有时候奕轩也会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徐磊哥哥可以玩手机,我不可以?”

陈建华总是很严肃地回答:“因为那些东西对你没有好处,爸爸是为了你好。”

奕轩听了总是点点头,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03

每天放学后,奕轩就是写作业、看书、练字,生活规律得像钟表一样。

陈建华看着儿子这样专心学习,心里充满了骄傲和满足感。

他经常在楼下遇到其他家长,大家聊起孩子的时候,陈建华总是很自豪地说:“我家奕轩从来不碰手机,专心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其他家长听了都很羡慕,有的还会向陈建华请教教育孩子的经验。

“建华,你是怎么让奕轩这么听话的?我们家孩子天天闹着要买手机。”

陈建华总是很得意地分享自己的心得:“关键是要坚持,不能心软。这些电子产品就是害人的东西,绝对不能让孩子碰。”

“这才是好孩子应该有的样子,”他对妻子说,“你看看奕轩多专心,再看看隔壁的徐磊,天天抱着手机玩,将来肯定没什么出息。”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奕轩上了初中,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十名,老师们都夸他是个好学生。

徐磊也上了初中,成绩虽然不如奕轩那么稳定,但也不差,基本上都能保持在年级前二十名左右。

陈建华偶尔遇到赵阿姨,总会忍不住炫耀一下:“阿姨,我们家奕轩这次期中考试又是年级第三名,老师说他是重点高中的苗子。”

赵阿姨总是笑着恭喜:“奕轩真是个好孩子,建华你教育得好。”

“那是当然的,”陈建华心里美滋滋的,“严格管教才能出好孩子,那些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将来肯定没什么前途。”

初中三年,奕轩的成绩一直很稳定,最后顺利考进了市里最好的重点高中。

徐磊的成绩虽然有些起伏,但最终也考进了同一所重点高中,只是分数比奕轩低了三十多分。

陈建华当时高兴得不得了,在单位里逢人就说:“我家奕轩考进重点高中了,分数还挺高的,这就是严格管教的结果。”

同事们都夸陈建华教子有方,这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

高中三年,奕轩依旧保持着专心学习的好习惯,成绩稳定在年级前二十名左右。

徐磊的成绩有些波动,有时候能考进年级前十名,有时候又会掉到三十名开外,让赵阿姨经常为他操心。

陈建华每次听说徐磊成绩不稳定,心里就更加得意:“看吧,我就说玩手机会影响学习,现在问题终于暴露出来了。”

高考的时候,奕轩考了580分,成功被省内一所不错的工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录取。

徐磊考了565分,比奕轩低了十五分,最后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去了一所理工类大学。

陈建华当时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完美的验证:“你看,严格管教的结果出来了,奕轩的分数比徐磊高,专业也比计算机更实用。”

妻子也很开心:“咱们儿子选机械工程好,这个专业踏实,将来进国企很有优势。”

“就是,”陈建华满意地点头,“计算机这种专业太虚了,都是些花架子,哪有机械工程实在。”



04

大学四年,陈建华对奕轩的管教依旧没有放松。

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时时刻刻盯着,但每次打电话都会询问奕轩的学习情况,叮嘱他要专心读书,不要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分心。

奕轩在大学里表现很好,每学期都能拿到奖学金,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也经常获奖,辅导员和任课老师都很喜欢他。

陈建华每次听到这些消息,心里都会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这就是好家教的结果,奕轩从小就专心学习,不像那些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到了大学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徐磊在大学里的情况,陈建华了解得不多,只是偶尔听赵阿姨提起,说孩子在学校里参加了各种社团,还和同学一起做了一些项目。

“搞那些有什么用,”陈建华对妻子说,“还是专心学习最重要,奕轩这样才是正路。”

大学毕业的时候,奕轩顺利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了市里一家大型国企,做机械设计工程师,月薪八千多,福利待遇也很不错。

陈建华当时激动得不得了:“你看,奕轩进了国企,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这就是好好学习的回报。”

徐磊毕业后去了一家私企做程序员,月薪比奕轩稍微高一点,但陈建华并不羡慕:“私企有什么好的,累死累活的,还没有保障,哪比得上国企的铁饭碗。”

那段时间,陈建华经常在单位里跟同事们炫耀:“我家奕轩进了国企,专业对口,发展前景很好。这就是从小严格管教的结果,不像那些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到头来还不是要去私企受苦。”

同事们都夸陈建华有远见,教育孩子有一套,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

奕轩刚参加工作的头两年,确实表现得很不错。

他工作认真负责,专业技能扎实,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还被评为了优秀新员工。

陈建华每次提起这些事情,都会忍不住露出骄傲的笑容:“奕轩从小就是个踏实的孩子,工作当然也踏实。”

可是从第三年开始,情况好像有些变化了。

奕轩回家后经常会抱怨工作上的事情,说现在的工作越来越难做,很多新技术他都不会用。

“公司要推行数字化办公,什么云平台、智能制造,我都搞不明白,”奕轩有些苦恼地说,“同事们都比我适应得快。”

陈建华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刚开始不会很正常,慢慢学就行了,你基础扎实,学起来肯定比别人快。”

可是时间过了一年,奕轩的情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

他经常回家后就一脸沮丧,吃饭的时候也不怎么说话,偶尔开口就是抱怨工作上的困难。

“爸,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我真的跟不上,”奕轩有一次这样对陈建华说,“公司里新来的年轻人,个个都比我厉害,什么软件都会用,什么新技术都能快速上手。”

陈建华听了有些不舒服,但还是安慰儿子:“别着急,你基础好,只要肯学,肯定能追上的。”

“我也想学啊,可是现在工作这么忙,下班后哪有时间学那些东西,”奕轩叹了一口气,“而且那些东西对我来说太难了,感觉像是另一个世界的语言。”

这句话让陈建华心里有些不安,但他还是努力说服自己:“奕轩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05

可是时间又过了几个月,奕轩的状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

他开始经常加班,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少。

“公司要进行数字化改造,我们部门需要学习很多新的软件和系统,”奕轩对陈建华说,“可是我学得很慢,总是跟不上进度。”

陈建华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还是强撑着说:“慢一点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坚持。”

“爸,你知道吗,我们部门新来了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比我小三岁,可是他什么软件都会用,什么系统都能快速掌握,”奕轩的语气里带着一种深深的挫败感,“领导现在更愿意把重要的项目交给他做。”

这句话像一根刺一样扎进了陈建华的心里,让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不安和焦虑。

那天晚上,陈建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总是想着奕轩的话。

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年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真的正确,可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可能有什么问题。

“奕轩从小就是好学生,成绩一直很好,专业技能也扎实,怎么可能有问题?”陈建华这样安慰自己,“只是现在的工作环境变化太快,需要一点时间适应,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可是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奕轩的情况并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

他回家后总是愁眉苦脸的,有时候甚至会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发呆,连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都不看了。

“爸,我觉得自己好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奕轩有一次突然这样说,“同事们讨论的那些东西,我总是插不上话,感觉自己像是从另一个时代来的人。”

这句话让陈建华的心狠狠地疼了一下,但他还是努力保持着镇定:“别胡思乱想,你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学习新东西,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

可是陈建华心里其实已经开始恐慌了,他隐隐感觉到,也许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陈建华去小区楼下的超市买菜,准备做奕轩最爱吃的红烧肉,希望能让儿子开心一点。

超市里人不多,陈建华正在挑选排骨,突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

“建华!”

陈建华转过头,看到了邻居赵阿姨,她手里拎着一个购物袋,正朝他走来。

“赵阿姨,好久不见!”陈建华主动打招呼,“您身体还好吧?”

“还行,还行,”赵阿姨笑着说,“建华,奕轩现在工作怎么样?”

“挺好的,在国企上班,很稳定,”陈建华习惯性地说,然后问道,“徐磊现在还好吗?”

赵阿姨听到这个问题,脸上的表情突然变得有些奇怪,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她先是一愣,然后苦笑了一下:“徐磊啊...”

陈建华察觉到了赵阿姨语气中的异样,心里突然涌起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怎么了?徐磊出什么事了吗?”

“没出什么事,就是...”赵阿姨欲言又止,“建华,你还记得15年前的事吗?”

“什么事?”陈建华有些困惑。

“就是关于孩子玩手机的事情,”赵阿姨的表情变得更复杂了,“当时你坚决不让奕轩碰手机,我还觉得你说得对呢。”

陈建华点点头:“当然记得,我们两家的教育理念不同嘛。”

“是啊,”赵阿姨苦笑,“当时我还真觉得你说得对,严格管教对孩子好。”



陈建华听出了赵阿姨话里的弦外之音,心跳开始加速:“阿姨,到底怎么了?徐磊现在工作不好吗?”

赵阿姨摇摇头,神情变得更复杂了:“不是不好...是...”

她停下来,看着陈建华:“建华,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说这事...”

陈建华的心跳得更快了:“到底什么事?您直说就行!”

“你确定要听?”赵阿姨的语气带着某种奇异的意味。

“当然!”陈建华急了。

这时候,旁边几个买菜的邻居也注意到了这边的对话,慢慢围了过来。

李大妈小声说:“建华还不知道呢...”

王大爷叹了一口气:“同样是孩子,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陈建华看着大家的表情,心里的不安越来越强烈:“你们到底要说什么?!”

赵阿姨深吸了一口气,正要开口说话。

就在这时候,超市门口传来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妈!”

所有人同时转头看去。

陈建华也转过头,然后整个人就僵住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