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岁悟乡下真相:儿女劝父母别下地却不给生活费,返程还拎走东西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现象改编,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处理。

"妈,您就别下地了,在家好好歇着!"

"那生活费......"

"我们现在也不容易,您理解理解。"

话音刚落,小轿车的后备箱已经塞得满满当当——自家种的蔬菜、腌制的咸菜、散养的土鸡蛋,甚至连那坛陈年老酒都被搬上了车。

52岁的张建国站在村口,看着儿子一家远去的车影,突然明白了什么。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01

凌晨五点,天还没亮透,张建国就已经扛着锄头出了门。

田埂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腿,但他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老伴王素梅紧随其后,手里提着一个装满工具的竹篮。

"老张,今天要把那片茄子摘完,建军他们明天要回来。"

"知道。"张建国应了一声,加快了脚步。

这样的对话,在他们家已经重复了无数次。每当子女要回来,老两口总是比平时更加忙碌。不是因为要准备丰盛的饭菜,而是要确保田里的蔬菜都处在最佳状态。

张建国有三个孩子,老大建军在省城做销售,老二建华开了个小公司,老三建红嫁到了县城。三个孩子都在城里生活,混得都不错,开的都是小轿车,穿的都是体面的衣服。

每次回来,孩子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说:"爸妈,你们年纪大了,别这么辛苦了,在家好好歇着就行。"

听到这话,张建国心里总是暖暖的。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心疼父母了。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总是让他感到困惑。

"爸,这茄子长得真好,紫得发亮。"建军一边说着,一边已经开始往车里装。

"妈,这黄瓜刚摘的吧?看这水灵的。"建华也没闲着,后备箱很快就装了一多半。

"爸爸妈妈,这咸菜腌得太香了,我们带点回去。"建红更是不客气,连腌菜坛子都搬了出来。

每次这样的场景,张建国都想说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孩子们难得回来一趟,带点家里的土特产也是应该的。

可是心里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孩子们说让他们别干活,可是不干活怎么生活?张建国每个月的养老金只有一百多块钱,王素梅连养老金都没有。两个人加起来的收入,还不够一个月的基本开销。

"建军,家里的开销......"有一次,张建国鼓起勇气想和大儿子谈谈。

"爸,您别担心,身体健康就行。我们现在压力也大,房贷车贷,孩子上学,您也知道城里的消费水平。"建军一边往车里装菜,一边随口应着。

"可是我们的医药费......"

"爸,您身体这么好,哪需要什么医药费。再说,您吃的都是自己种的绿色蔬菜,比城里人吃得健康多了。"

这样的对话总是以张建国的沉默而结束。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看着满载而归的车辆渐行渐远,张建国心里五味杂陈。孩子们的关心是真的,可是这种关心总让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别扭。

"老张,你说孩子们这样做真的对吗?"王素梅站在他身边,声音有些疑惑。

"孩子们也不容易。"张建国总是这样回答,但声音里却听不出什么信服的味道。

邻居老王经常和张建国聊天,两人的处境几乎一模一样。

"建国,我昨天算了一笔账,我家老二每次回来,光是带走的蔬菜,在市场上至少值三四百块钱。"老王一边抽着旱烟,一边说道。

"三四百?"张建国有些惊讶。

"可不是嘛。你看,我家那些西红柿,一个个都是精心照料出来的,个头大,色泽好,市场上卖五六块钱一斤不成问题。他们一次就带走十几斤。还有那些黄瓜、茄子、豆角,哪样不值钱?"

老王越说越激动:"最气人的是,他们每次都说让我们别干活了,可是不干活,这些菜从哪里来?"

张建国听了,心里更加不是滋味。

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他仔细回想了一下孩子们每次回来的情形。

建军每次回来,总是先去菜园转一圈,看看哪些菜长得好。

"爸,这个黄瓜品种不错,很直很嫩。"

"妈,这个西红柿颜色真正,一看就是自然熟的。"

建华更是直接,每次都会问:"爸妈,有什么好菜没有?我们公司几个同事都说你们家的菜正宗,想让我多带点回去。"

建红虽然是女儿,但一点也不客气:"妈妈,您腌的咸菜太香了,我婆婆都夸呢,这次多给我装点。"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张建国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自己种的菜能得到认可,这是对他劳动成果的最大肯定。

可是慢慢地,他发现了一些问题。

孩子们对菜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有一次,建华发现一个西红柿上有个小疤,立马就不要了:"爸,这个不行,有瑕疵。"

还有一次,建红发现黄瓜有些发软,皱着眉头说:"妈妈,这个不新鲜了,我们就不要了。"

张建国开始注意到,孩子们挑菜的时候,眼睛特别亮,手特别快,专门挑那些最好的。

稍微有点瑕疵的,或者不够新鲜的,他们看都不看一眼。

"这是要拿去卖吧?"有一天晚上,王素梅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

张建国一愣:"卖?孩子们拿回去自己吃的。"

"自己吃用得着挑得这么仔细吗?而且每次都带那么多,一家三口人能吃得完吗?"

王素梅的话让张建国陷入了深思。

第二天,他特意观察了一下孩子们装车的过程。建军装菜的时候,动作很熟练,几乎每个菜都要仔细看一遍,合格的才往车里放。

"建军,你们家里人这么多菜吃得完吗?"张建国试探着问。

"爸,这么好的菜,不吃可惜了。再说,现在城里的菜都有农药,还是您种的放心。"建军头也不抬地回答。

"那吃不完怎么办?"

"吃不完就送人啊,我们公司同事都羡慕呢。"

送人?张建国心里咯噔一下。

晚上,他和王素梅商量:"要不下次问问孩子们要不要给点生活费?"

"你敢问吗?"王素梅反问道。

张建国想了想,确实不敢。每次孩子们回来,看起来都很忙,很累的样子。而且他们也确实不容易,在城里打拼,压力大,花销大。

可是,他们两个老人的生活也不容易啊。

张建国每天凌晨五点起床,下地干活到中午,下午休息一会,傍晚又要去地里忙活。王素梅除了地里的活,还要负责家务,腌制咸菜,喂鸡喂鸭。

两个人忙活一年,除了自己吃的,剩下的几乎都被孩子们带走了。而他们的生活开销,医药费,人情往来的花费,全靠那一百多块钱的养老金,根本不够用。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有时候生病了,舍不得去医院,就在村里的小诊所开点药应付一下。有时候村里有红白喜事,该出的份子钱还得出,但心里都是肉疼的。

最让张建国难受的是,孩子们每次走的时候,车子装得满满当当,可是从来不会主动留下一分钱。

偶尔他鼓起勇气提一句,得到的总是各种理由:"爸,我们现在真的很紧张,等宽裕一点就给您们。""您看,我们带的这些菜,在城里买都要好几百块钱呢。""您们在农村花不了什么钱,有菜有米就够了。"

张建国渐渐明白了第一个道理:孩子们口头上的关心,并不是真正的关心。

他们不让父母下地干活,不是心疼父母,而是担心父母年纪大了,干不好活,影响了蔬菜的品质。

这个认识让张建国心里很不是滋味。原来自己理解错了,孩子们的"孝顺"是有条件的。

02

真正让张建国大开眼界的,是那次在镇上的偶遇。

那天是赶集的日子,张建国去镇上买点日用品。在供销社门口,他遇到了侄子张建设。

建设在省城做生意,见多识广,平时很少回村里。

"叔,这么巧啊。"建设热情地打着招呼。

两人找了个茶馆坐下,聊起了家常。

"叔,您家那三个孩子现在都发达了吧?"建设笑着说。

"还行吧,都在城里混饭吃。"张建国谦虚地回答。

"岂止是混饭吃啊,我听说建军他们可会做生意了。"建设神秘地凑近了一些。

"做生意?他们都有正经工作。"张建国有些疑惑。

"叔,您还不知道吧?"建设压低了声音,"我在省城见过建军好几次,他在那边的有机农产品店里卖菜呢。"

张建国一愣:"卖菜?什么菜?"

"就是您家种的那些菜啊!西红柿、黄瓜、茄子,都打着'农家有机蔬菜'的牌子,价格贵得吓人!"

"贵到什么程度?"张建国的心跳开始加快。

"您家那种西红柿,在有机农产品店里,一斤能卖到二十八块钱!黄瓜一斤十五块,茄子一斤二十块!"

张建国感觉脑袋嗡的一声,差点从椅子上滑下来。

"二十八块钱一斤?"他结结巴巴地重复着。

"可不是嘛,而且还供不应求呢。那些城里人就认这种纯天然的,说什么无农药无化肥,营养价值高。建军他们把您家的菜包装一下,就是高端农产品了。"

建设继续说:"我还见过建华,他直接把菜供应给几家高端餐厅,价格更贵。人家餐厅打着'农家直供'的招牌,一盘菜能卖几十上百块。"

张建国的手开始发抖。

他想起了自己在菜市场卖菜的经历。那些西红柿,他卖两块钱一斤都没人要,说是品相不好。黄瓜一块五一斤,还得挑三拣四。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可是同样的菜,在城里却能卖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

"建设,你说的是真的?"张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

"叔,我还能骗您吗?有机农产品现在在城里可火了。您家的菜质量确实好,无公害,纯天然,在城里就是抢手货。"

张建国算了一笔账,心里越来越难受。

建军每次回来,少说也要带走一百多斤蔬菜。按照建设说的价格,这些菜在城里至少能卖两三千块钱。

建华和建红每次带走的也不少,加起来一年下来,三个孩子从家里带走的农产品,价值至少要上万块钱!

而他们给父母的生活费是多少?

零!一个子都没有!

张建国想起孩子们每次装车时的认真劲儿,现在终于明白了。他们不是在挑菜,他们是在选商品!

每个菜都要仔细检查,确保品相完好,这样才能卖上好价钱。稍微有瑕疵的菜,在他们眼里就是残次品,当然不能要。

"叔,您别生气啊。"建设看出了张建国的情绪变化,"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孩子们,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能想办法赚点钱也不容易。"

"可是......"张建国想说什么,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不过话说回来,您和婶子这么辛苦种菜,孩子们拿去卖了钱,怎么也应该给您们分点吧?"建设试探着说。

张建国苦笑着摇摇头:"他们说现在不容易,让我们理解理解。"

"理解?"建设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叔,您知道建军他们一个月能赚多少钱吗?光是卖菜这一项,每个月都有几千块的收入!这还不算他们的正经工作呢!"

张建国感觉胸口有些闷,呼吸都有些困难。

从茶馆出来,他一个人在街上走了很久。

以前,他总是为孩子们感到骄傲。在村里人面前,他经常炫耀:"我家三个孩子都在城里,混得都不错。"

现在他才知道,孩子们确实混得不错,但是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对父母的榨取之上的。

回到家,王素梅看他脸色不好,关心地问:"老张,你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

张建国把在镇上听到的事情告诉了王素梅。

王素梅听完,半天没说话。

"我就说嘛,他们每次挑菜挑得那么仔细,原来是要拿去卖钱。"王素梅的声音很平静,但张建国听得出其中的愤怒。

"素梅,我们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继续种菜呗,不然吃什么?"王素梅的话里带着无奈。

那天晚上,张建国失眠了。

他想起了孩子们小时候的样子。那时候家里穷,孩子们经常吃不饱饭。他和王素梅省吃俭用,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们。

为了供三个孩子上学,他们起早贪黑地干活,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舍不得吃一顿好饭。

那时候的孩子们多懂事啊,知道心疼父母,知道感恩。

可是现在呢?孩子们有出息了,有钱了,却把父母当成了免费的劳动力。

张建国想起建军的话:"爸,您身体这么好,哪需要什么医药费。"

想起建华的话:"您们在农村花不了什么钱,有菜有米就够了。"

想起建红的话:"妈妈,您腌的咸菜太香了,这次多给我装点。"

这些话以前听起来是关心,现在听起来却变了味道。

第二天,张建国特意去了一趟县城的农贸市场,想看看有机蔬菜的真实价格。

在一家专门卖有机农产品的店里,他看到了和自家一模一样的西红柿,标价二十五块钱一斤。

"老板,这菜这么贵?"张建国装作顾客问道。

"大爷,您不懂,这是纯天然的,农家种的,没有任何农药化肥。现在这种菜特别稀缺,价格当然贵。"店老板热情地介绍。

"那你们从哪里进货?"

"我们有专门的供应商,都是从农村直接收购的。农民种的菜就是好,绿色健康。"

张建国在心里苦笑。农民种的菜是好,可是农民得到了什么好处?

他又去了几家有机农产品店,价格大同小异。黄瓜十五到二十块一斤,茄子十八到二十五块一斤,豆角二十到三十块一斤。

而这些菜,在农村的集市上,顶多卖两三块钱一斤,而且还不一定有人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张建国终于明白了第二个道理:孩子们利用了城乡之间的信息差和价格差,把父母的劳动成果转化成了自己的财富。

他们不是不知道这些菜值钱,他们是故意不告诉父母,让父母继续无偿地为他们提供"原材料"。

03

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张建国开始尝试和孩子们沟通。

下一次建军回来的时候,张建国鼓起勇气说:"建军,我听说城里的有机蔬菜很贵,是不是?"

建军正在挑选西红柿,头也不抬地说:"是挺贵的,所以我们才带您家的菜回去吃啊,能省不少钱呢。"

"省钱?"张建国觉得这个词用得很奇怪。

"是啊爸,您不知道,我们在城里买有机蔬菜,一个月光菜钱就要花一两千块。现在有您们种的菜,我们就不用买了,省了大笔开销。"

建军的话让张建国更加困惑:"那你们觉得我们家的菜值多少钱?"

"值钱?爸,这是您们自己种的,谈什么值钱不值钱的。再说,您们种菜也不花什么成本,就是人工而已。"

张建国想说自己的人工也是有价值的,但建军已经开始装车了。

"爸,这次的菜质量特别好,您们辛苦了。"建军一边装菜一边说,"对了,我们公司几个同事尝了您家的菜,都说好吃,问能不能也带点给他们。"

"给同事?"张建国一愣。

"是啊,他们也想吃纯天然的蔬菜。放心,不白拿,他们会给钱的。"

张建国心里一动:"给多少钱?"

"这个......"建军犹豫了一下,"也不多,就是成本价,意思意思。"

"多少是成本价?"

"也就是市场价吧,一斤两三块钱。"

张建国心里冷笑。两三块钱的成本价,到了有机农产品店就变成了二三十块钱。

建华回来的时候,张建国又试探了一次:"建华,你们公司的餐厅用我们家的菜吗?"

"用啊,我们老板特别喜欢,说这才是真正的农家菜。"建华很自豪的样子。

"那餐厅给多少钱收购?"

"爸,您想什么呢,这是我们自家的菜,哪有什么收购价。我就是带点菜给老板尝尝,联络一下感情。"

"联络感情?"

"是啊,现在社会就是这样,人际关系很重要。我能有今天的职位,多亏了平时和老板搞好关系。"

张建国想问那联络感情有没有给建华带来实际的好处,但建华已经开始忙着装车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爸,这次多装点豆角,我们老板特别爱吃。"

张建国看着建华熟练地挑选着豆角,心里五味杂陈。

建红回来的时候,张建国决定直接一点:"建红,你们家这么多菜能吃完吗?"

"爸爸,您种的菜这么好,不吃可惜了。而且现在城里的菜都不放心,农药化肥那么多。"建红一边说一边往车里装咸菜。

"吃不完怎么办?"

"吃不完就分给邻居啊,大家都夸您们家的菜好。"

"分给邻居?不要钱?"

建红停下手里的动作,看了张建国一眼:"爸爸,您问这个干什么?邻居之间互相分享一点吃的,很正常啊。"

"我就是随便问问。"张建国不敢继续追问下去。

但是他心里已经明白了,孩子们说的"分给邻居"、"联络感情"、"省钱",都是在掩盖一个事实:他们在用父母的劳动成果谋取自己的利益。

有一次,张建国无意中听到建华在电话里和别人谈论:"我家的货源很稳定,质量绝对没问题,而且成本很低......什么?成本怎么这么低?嗨,农村老家种的,基本不花钱......"

这通电话让张建国彻底明白了。

在孩子们眼里,父母不是父母,是免费的供应商。父母的劳动不是劳动,是零成本的投入。

张建国想起了一个细节。有一次,建军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看到满园的蔬菜,感叹道:"建军兄弟,你这个货源渠道太好了,纯天然无公害,关键是成本几乎为零,利润空间太大了。"

当时张建国没在意,现在想起来,心里阵阵发凉。

原来在外人眼里,他们老两口就是建军的"货源渠道"。

更让张建国寒心的是孩子们对待生活费问题的态度。

每次他提起生活费,孩子们都会说:"爸妈,您们看,我们带走的这些菜,在城里买要花多少钱?这不就是给您们的生活费吗?"

"而且您们在农村也花不了什么钱,有菜有米,比城里人还健康。"

"我们现在压力这么大,您们就理解理解吧。"

这些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张建国现在明白了其中的逻辑:

孩子们认为,带走父母的劳动成果,就等于给了父母生活费。

他们完全忽视了一个事实:这些"生活费"本来就是父母的劳动所得,不是孩子们的恩赐。

更关键的是,他们带走这些农产品后,获得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谓的"生活费"价值。

一斤西红柿,按照他们的逻辑,给父母的"生活费"是两块钱。但他们卖出去的价格是二十八块钱,净赚二十六块钱。

这种"生活费",实际上是对父母更深层次的剥削。

张建国想起邻居老王说过的话:"我家老二每次回来都说,'爸,您看我带走这些菜,给您省了买菜的钱。'省钱?我们又不是不能买菜,凭什么要省这个钱?"

老王的话道出了问题的本质:孩子们打着"为父母好"的旗号,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他们不给父母现金,却要求父母感恩他们带走了农产品,好像这是对父母的恩惠一样。

张建国明白了第三个道理:孩子们已经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心态。

他们认为父母的劳动是应该的,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而他们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仅不需要感恩,反而成了对父母的恩惠。

这种颠倒黑白的逻辑,让张建国感到深深的悲哀。

张建国以为自己已经看透了一切。前面这三点固然让他心酸,让他对子女失望。

但那天夜里,老伴无意中说的一句话,让他意识到还有第四点——这一点,比前面三点加起来都更让人心酸,也更让人绝望。

那一瞬间,52岁的张建国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人心散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