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创新与心理成长”,学习更多创新与心理健康知识
提起古代生活,人们总想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恬淡,却忘了他们要面对的是 “靠天吃饭” 的不确定性 —— 旱涝会毁了庄稼,苛税能压垮家庭,一场风寒就可能夺走性命。可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古人从未丢掉幽默的本能,那些化解焦虑的智慧,至今读来仍让人会心一笑。
1. 苏轼:被贬路上,把 “穷” 过成诗
苏轼一生被贬三次,最远到了当时的 “蛮荒之地” 海南。刚到儋州时,他连像样的房子都住不上,只能在桄榔林里搭个草棚。朋友写信问他近况,他却回信调侃:“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 一口气说了七个 “无”,最后却笔锋一转:“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更有趣的是,他发现当地盛产生蚝,立刻写信告诫儿子:“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把穷日子过成美食秘辛,这份豁达,让贬谪的焦虑成了过眼云烟。
2. 刘伶:醉后 “骗” 酒,把规矩玩成笑话
魏晋名士刘伶嗜酒如命,可家里常常断酒。有次他想喝酒,妻子却把酒瓶摔碎,哭着劝他戒酒。刘伶假意答应:“我戒酒得向鬼神发誓,你备些酒肉来。” 妻子信以为真,连忙准备妥当。
没想到刘伶对着神像拜完,开口却是:“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说完就把酒肉一扫而空,气得妻子哭笑不得。他用小聪明化解戒酒的焦虑,也留下了 “酒仙” 的千古笑谈。
3. 米芾:爱石成痴,把 “疯癫” 当智慧
北宋书法家米芾有 “石痴” 之称。他任无为军知州时,看到衙署里一块奇形怪石,立刻穿上官服对着石头跪拜,还喊:“石兄,我想见你好久了!” 下属觉得他疯癫,弹劾他玩物丧志。
米芾却坦然上奏:“我所好者,乃天地间奇物,非声色犬马之比。今与石兄为友,心境旷达,何碍政事?” 皇帝看了奏折竟哈哈大笑,不仅没治他的罪,还赞他 “真性情”。他用看似荒诞的举动,化解了官场的压抑与焦虑。
4. 李清照:赌书泼茶,把清贫过成雅趣
南宋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流落江南,家产几乎散尽,连买纸笔的钱都要算计。可夫妻俩却发明了 “赌书” 的游戏:饭后烹茶,指着书架上的书,谁能说出某句话出自哪本书的哪一卷,谁就先喝茶。
有次李清照赢了,举杯大笑,茶水都泼在了衣服上。她在《金石录后序》里写这件事时,特意提到:“甘冒霜露,万里追寻,亦复何乐?惟斯趣而已。” 物质匮乏的焦虑,在书香茶香里化为了生活的诗意。
5. 徐渭:自嘲 “疯癫”,把苦难写成段子
明代文学家徐渭一生坎坷,八次应试不第,晚年甚至靠卖画为生。有人嘲笑他 “潦倒成疯”,他却写了首《题墨葡萄图》自嘲:“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他还曾给自己写墓志铭,调侃自己 “少读书,不好儒术,性复疏懒,不耐拘检”。这种自我解嘲的幽默,让他在贫病交加的晚年,依然能保持创作的热情,留下了大量传世作品。
6. 蒲松龄:路边听故事,把孤独熬成经典
蒲松龄在乡下教书时,生活清贫,还得照顾年迈的母亲。为了搜集写作素材,他常在村口大树下摆个茶摊,路过的行人只要讲个鬼怪故事,就能免费喝茶。
有人问他:“你写这些狐仙鬼怪,能当饭吃吗?” 他笑着回答:“饭能填肚子,故事能填心。心满了,日子就不难熬了。” 就这样,他用 30 年时间搜集故事,写出了《聊斋志异》。那些看似荒诞的故事里,藏着他化解生活焦虑的智慧。
7. 郑板桥:画竹明志,把压力变成动力
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赶上灾荒,百姓流离失所。他一边开仓放粮,一边还要应对上级的施压。有次上级来巡查,指责他 “擅自动用官粮,不顾朝廷规矩”。
郑板桥没争辩,只是当场画了一幅竹子,题诗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上级看了,既羞愧又感动,不仅没追责,还帮他申请了赈灾款项。他用笔墨化解了官场的压力,也守住了为民的初心。
8. 纪昀:巧答乾隆,把危机变成玩笑
乾隆皇帝常拿纪昀开玩笑。有次乾隆问他:“你说朕是明君还是昏君?” 这个问题答不好就是死罪。纪昀却笑着说:“皇上是明君。因为明君才会问臣这样的问题,昏君只会听奉承话。”
还有一次,乾隆让他以 “老头子” 为题作诗。纪昀立刻吟道:“万寿无疆曰‘老’,顶天立地曰‘头’,父天母地曰‘子’。” 乾隆听了龙颜大悦。他用机智的幽默,化解了伴君如伴虎的焦虑,也成了乾隆身边最受信任的大臣。
这些古人的生活,没有现代的科技便利,却有着最朴素的生活智慧。他们懂得,焦虑不会因为抱怨而消失,却能被幽默化解,被热爱治愈。就像苏轼在《定风波》里写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如今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却常常被焦虑困扰。或许,我们可以学学古人 —— 在困境中找乐子,在压力下寻豁达,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毕竟,生活的智慧,从来都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懂得如何面对。
仝兆景,河南南阳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河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河南省工业和信处化厅煤矿安全教育培训骨干师资库成员,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全国本科毕业论文抽检评审专家,焦作市首席科普专家。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4项。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工智能、工程伦理教学科研,擅长运用沙盘游戏、绘画心理治疗、格盘、催眠、旅途心理治疗等开展焦虑抑郁心理治疗、青少年厌学治疗,开展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团体心理健康、安全心理、婚姻幸福、团队建设、人工智能、科学家精神、心理咨询师督导等方面的科普宣讲、培训和讲座。
用心进步,快乐成长
关注:创新与心理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