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邱县的赵书亭打小跟牛有感情,父亲曾是生产队黄牛饲养员。2012年他办养殖集团,从父亲那继承了些地方牛,抗病强、吃秸秆就长。
![]()
过去河北平原家家养这种牛耕地运输,后来交通好了,牛慢慢没人养。上世纪80年代前农户养着5万头,之后就剩2600来头,差点绝迹。
赵书亭舍不得儿时的牛,带回来十几头,到处找相似的牛繁殖。
![]()
从2012年到2021年,整整9年,他把牛群扩大到30多头。2021年全国畜禽普查,专家发现这竟是珍贵的“冀南牛”,濒临灭绝。
他家养殖厂成了国家抢救性保护单位,专家来帮忙,保种有了盼头。
![]()
一年多过去,冀南牛从37头涨到57头,还保存了细胞,算是留住火种。
冀南牛是咱中国特有的地方黄牛,役肉兼用,体格中等却结实得很。这牛耐粗饲,秸秆、秕壳都能吃,冬天吃点棉籽饼、麦麸就行,不挑食。抗病力也强,耐寒耐饥,适应河北南部气候,过去农村靠它干活呢。
![]()
虽说产肉率不如外来品种,但肉质好,粗蛋白17%,粗脂肪29.
2%,口感鲜嫩。
![]()
它还是河北南部农村文化的一部分,过去耕地运输都靠它,承载着老辈人的记忆。
现在不少地方品种被淘汰,可这些老品种身上藏着独特基因,丢了就难找回来。赵书亭一家三代护着冀南牛,靠的不光是感情,更是一份传承的责任。
![]()
有人觉得养这种牛费时费力,产肉慢不划算,可老品种的价值不能只看眼前。
要是没人守着,说不定哪天这些带着地方记忆的牛就真没了,多可惜。
咱农民都知道,老辈传下来的东西有讲究,土办法里藏着智慧,得重视。现在国家也在保护畜禽遗传资源,冀南牛入选名录,算是有了“护身符”。
保护老品种,既为了留住基因库,也为了给子孙留份念想,意义深着呢。赵书亭的故事让人看到,普通人也能为保护老品种出力,坚持就有希望。未来咱得想想,怎么让冀南牛既能保种,又能帮农民增收,走出一条新路子。
您要是对这些老品种感兴趣,欢迎关注,一起聊聊保护的事儿。老话说“牛是农家宝”,守护好这些老品种,就是守护咱农业的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