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岳阳楼的飞檐下远眺洞庭湖,突然被一阵铿锵的锣鼓声吸引——巴陵广场上,几位老艺人正甩着水袖演《醉打金枝》,围观游客里三层外三层。这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在景德镇看非遗展演时,有位老师傅说过:"传统这东西啊,得让人摸得着才活得下去。"如今在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现场,这句话突然有了立体注解。
6岁的童童踮着脚往木活字模具上刷墨时,鼻尖蹭了道黑印子。她专注地把宣纸覆在《岳阳楼记》的版面上,轻轻按压的动作像在给沉睡的文字挠痒痒。"妈妈快看!我印出'先天下之忧'啦!"孩子举着微微晕染的宣纸欢呼,而隔壁摊位正在体验岳州扇制作的法国游客皮埃尔,正用刻刀在湘妃竹扇骨上雕出歪歪扭扭的洞庭波涛。
怎么说呢...这种混搭场景在如今的非遗展演中越来越常见。岳阳红船艺术馆里,素白扇面成了画布,小朋友们的君山岛轮廓画得像胖乎乎的抹茶蛋糕;宁乡木活字印刷台前,总有人印完诗词还要自拍发朋友圈。非遗传承人刘岳军说得实在:"现在年轻人愿意花三小时做把扇子,但未必肯坐着听三分钟技艺讲解。"
![]()
逛到黄州蓝靛展区时,闻到熟悉的草木香——前年在黔东南采风时,侗族阿妈染布就是这个味道。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最妙的地方,就在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文化通感。江西夏布绣传承人杨琼的展位前永远挤满湖南阿姨:"浏阳夏布我们从小盖到大的呀!"而安徽徽州竹雕旁,总听见湖北游客嘀咕:"跟我们荆州楚式漆器放一起多合适。"
![]()
话说回来,这种地域亲近感还真不是错觉。组委会工作人员小李透露个细节:今年特意把祁门红茶和君山银针摊位移到相邻位置,"两种茶汤色对比着看特别有意思"。结果你懂的,现场果然多了不少同时拎着两盒茶叶的游客。
在岳州扇体验区撞见个有趣场景:韩国留学生金敏娥尝试磨刨扇骨时,突然用韩语惊呼"和我们的合竹扇工艺好像!"后来聊天才知道,她毕业论文正比较中韩传统扇艺。这类文化碰撞在非遗展上比比皆是——意大利游客对着湘绣双面异色绣喊"上帝的调色盘",德国摄影师追着问土家族织锦能不能定制机车夹克内衬。
刘岳军老师的工作台就像联合国:他教过日本游客用刻刀雕岳阳楼剪影,帮俄罗斯姑娘把西伯利亚森林画在扇面上,最近正琢磨开发"十二生肖星座系列"。有次团扇被迪拜客人买走当婚礼回礼,他笑得见牙不见眼:"这可比申报非遗名录时填的传承人补助金实在多了。"
![]()
傍晚逛到非遗市集时吓一跳——上午在展区看到的湘阴传统糕点,此刻正在直播镜头前秒杀。老板娘边打包边念叨:"即食装的试吃品下午就断货了,现做的得等明天。"不远处,几个姑娘围着土家族织锦耳环讨价还价:"能不能用苗银镯子换?我刚在凤凰古城买的。"
暮色中的巴陵广场渐渐安静下来,但艺术馆二楼的灯还亮着——那是夜场非遗体验课的师生在挑灯制作油纸伞。从窗口飘落的彩绘伞面像一朵朵降落伞,载着沉睡的文化基因,轻轻降落在21世纪的土壤里。突然明白为什么参展手册上印着"让传统成为潮流",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注脚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