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国务院发布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六大方向、十四项任务,深度解读 | 前沿在线

0
分享至



这次不是AI来了,而是国家系统开始升级。“人工智能+”行动全面启动,六大方向、十四项任务、明确时间表,一场静悄悄但影响深远的系统切换已经发生。

编辑:前沿在线 编辑部

昨天傍晚,朋友圈突然刷起一条官方通知。

不是哪个大模型发布,也不是哪个明星创业,而是: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这是一份来自国务院的“国发〔2025〕11号”文件,不是建议,不是试点,而是行动指南,属于国家层面的正式部署文件。


它的分量,足以影响接下来十年:

  • AI如何真正嵌入产业

  • 如何融入社会系统

  • 如何重构政务、经济、组织等操作逻辑


没有热搜,没有发布会,也没有“划时代”标签。

但我们应该警觉:它正在悄悄改写我们所处的世界。


一份“国发”文件意味着什么?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份文件的编号是“国发〔2025〕11号”。


在中国政策体系中,“国发”是国务院正式印发的最高级别政策文种之一,不同于某部委的建议性通知或阶段性试点安排,而是具有全国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执行的行动纲领。

过去“互联网+”“新基建”“AI发展规划”等重大战略,也都是以“国发”文件形式发布。

简单来说,这是是国家系统正式启动执行。


“人工智能+”这次真的要落地了

“人工智能+”这个说法,其实早在五六年前就提出过。

但那时更像是趋势判断或发展愿景,距离现实还有不少落差。

这次不一样。

文件明确设定了路线图:

从 “普及率” 到 “系统级更新”,三步走进智能时代

  • 到2027年人工智能与 6 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 70%;这意味着:去政务大厅办事时,AI助手会自动帮你梳理材料、匹配流程;农民操作的智能农机将实时上传作业数据到农业管理平台;社区养老站的智能设备可以主动识别风险、预警健康问题。“无AI不服务”,将成为社会运行的新共识。

  • 2030年这一数字达到90%,并使智能经济成为主要增长极;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那时的AI,不再只是“效率工具”,而会成为产业组织方式的“底层逻辑”:工厂不再是“人+机器”的拼接,而是“智能系统+人机协同”的柔性网络;企业也不再是“用AI来提效”,而是从成立之初就以AI作为运作底座的智能原生组织。

  • 2035年全面进入“智能社会”阶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这是国家系统升级的 “终局图景”。当我们回头看2025年的今天,就会发现:正是这张清晰的时间表,把“智能”从一个技术概念,推进为社会系统的默认设置,为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真正的数字底座。

注意,这里的“普及”,并不只是大厂用了AI、城市建了模型。

它指的是一种系统级的全面更新,涵盖政务流程、生产体系、公共服务、终端设备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

换句话说:

  • Agent 不再只是产品demo,而是将成为基础服务节点;

  • AI 不再只是“提高效率”的插件,而是推动系统演化的构建力量。

这份《意见》,没有喊口号,没有夸张叙述,
它真正罕见之处在于:它写清了指标、列出了路径、给出了时间表。

它不是在问:“AI还能做什么?”
而是在提醒整个社会:

“我们准备好用它了吗?”


不是讨论“AI能做什么”,而是:我们要怎么准备好去用它

相比技术能力的突破,这份《意见》真正关心的是:
整个国家系统,如何重新组织起来,以适配AI成为主力工具的时代。

它的结构非常清晰,可以拆成三个关键模块:

模块

内容

六大融合方向

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

十四项系统任务

模型、数据、算力、开源、人才、立法、安全、应用生态等

明确时间节点

2027年(70%普及)→2030年(90%普及)→2035年(智能社会)

这不是抽象概念的排列组合,而是一次全景式的系统施工图
具体到场景、组织形态、用户体验,甚至企业的产品架构和运营逻辑。

比如:

  • 支持构建智能原生企业,也就是从组织结构到产品设计,天生以AI为底座运转;

  • 推动MaaS(模型即服务)AaaS(智能体即服务),让AI真正变成企业服务的“入口”;

  • 在教育领域落地“智能学伴”“AI教师”等新范式,实现真正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 把AI嵌入政务、应急、生态治理等关键系统工程;

  • 搭建起从立法到风险预警的完整AI治理机制。

可以说:
六大方向,就是国家在AI时代的“系统升级说明书”,目标不再是“让AI更强”,而是:

如何改写我们的社会运行逻辑,让AI成为核心支撑。


六大方向:AI如何全面嵌入国家系统

《意见》提出的六大行动,本质上是国家系统适配 AI 的 “施工图纸”。它不再讨论 “AI 能做什么”,而是明确 “我们要怎么调整产业、民生、治理的逻辑,让 AI 成为核心支撑”。

(一)“人工智能 +” 科学技术:让科研从 “经验驱动” 转向 “智能驱动”

过去,科研人员面临数据处理繁琐、试错成本高、跨学科协作难等问题,这种 “靠人力堆效率” 的模式,将被 AI 彻底改变。

《意见》提出建设应用科学大模型、推动科研平台智能化升级,本质是给科研体系装 “智能引擎”,实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社科研究的全流程效率提升,让科研逻辑从 “经验主导” 转向 “智能驱动”。

(二)“人工智能 +” 产业发展:从 “用 AI” 到 “AI 原生” 的产业革命

这部分最核心的信号,是《意见》首次明确提出 “培育智能原生企业”。什么是 “智能原生”?不是 “给传统企业装个 AI 插件”,而是组织架构、流程设计、产品形态从诞生起就默认 AI 为底层。

在工业领域,“全要素智能化” 不再是 “机器人替代人工” 的简单升级,而是设计、生产、服务全环节的智能联动:AI 实时监测设备数据预警故障,工业软件自动优化生产参数,供应链系统动态匹配供需:这是工业体系的 “智能重构”。

农业领域则是 “数智化转型” 的落地:智能农机精准播种、无人机 AI 识别病虫害、育种大模型加速良种培育,让农民从 “看天吃饭” 变成 “靠数据种地”。

(三)“人工智能 +” 消费提质:从 “智能产品” 到 “全场景智能交互”

《意见》的布局远不止 “智能单品”,而是要推动 “新一代终端生态”:眼镜、穿戴设备、汽车、家居、办公系统不再是孤立的 “智能单品”,而是能协同交互的 “智能环境”,实现 “万物智联” 的真实落地,完成消费领域的 “系统级升级”。

(四)“人工智能 +” 民生福祉:AI 不是 “替代人”,而是 “成全人”

《意见》对民生的布局,始终围绕 “人” 的需求展开。在高危行业,AI 机器人代替人工从事高风险作业,是让工人远离危险;在教育领域,“智能学伴”“AI 教师” 通过个性化学习计划实现 “大规模因材施教”,是让优质资源触达更多群体;在医疗和养老领域,智能设备监测体征、辅助诊疗、预警风险,是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更精准。

(五)“人工智能 +” 治理能力:让城市和社会 “会思考、能自愈”

《意见》给出的 “社会治理人机共生” 图景,核心是让 AI 融入城市运行:智能交通系统动态调节信号灯,政务智能办理机提升办事效率,生态监测 AI 追踪环境变化:这不是 “技术点缀”,而是治理体系的 “智能重构”。

在安全治理和生态保护上,AI 的作用更关键:安全生产监管识别违规操作,防灾减灾提前预警灾害,国土空间规划优化资源利用:让社会治理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预防”,这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路径。

(六)“人工智能 +” 全球合作:中国 AI 不是 “技术壁垒”,而是 “公共产品”

不同于某些国家的 “技术封锁”,《意见》明确提出 “将 AI 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建设 AI 能力,分享开源技术,弥合 “智能鸿沟”。同时,中国支持联合国主导 AI 全球治理,与各国共同制定伦理准则、安全标准,以科技担当推动全球智能时代的 “共赢逻辑”。


八大支撑:为国家系统升级筑牢 “基础设施”

如果说六大行动是 “施工图纸”,八大支撑就是 “建材与工具”。

《意见》用整整一章明确这些 “基础设施”,正是为了避免 AI 发展 “空中楼阁”。

(一)提升模型基础能力:让 AI“更聪明、更可靠”

针对当前部分 AI 模型 “只会答题不会解决复杂问题” 的现状,《意见》提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立模型评估体系,让 AI 能处理工业故障诊断、医疗疑难杂症等 “硬任务”,摆脱 “聊天助手” 的局限。

(二)加强数据供给创新:给 AI “喂饱优质粮食”

AI 发展离不开数据,但 “数据孤岛”“数据安全” 是老大难问题。《意见》通过完善数据产权制度、培育数据服务产业,推动数据合法合规流动,让企业和科研人员能安全获取高质量数据,为 AI 发展提供 “源头活水”。

(三)强化智能算力统筹:解决 AI “算力卡脖子”

针对 AI 发展中 “算力不足” 的制约,《意见》支持 AI 芯片攻坚、优化智算资源布局,建强 “算力底座”,让企业和科研机构能便捷获得算力支持,不再因 “算不起、用不上” 耽误发展。

(四)优化应用发展环境:让 AI 技术 “落地不踩坑”

为解决企业 AI 落地 “技术与场景不匹配、试错成本高” 的问题,《意见》提出建设国家 AI 应用中试基地,搭建技术与市场的 “桥梁”,同时通过场景激励政策,为率先落地 AI 的领域提供支持,加速技术落地。

(五)促进开源生态繁荣:让 AI 发展 “众人拾柴”

开源是 AI 技术快速迭代的核心动力。《意见》支持建设国内开源社区,建立开源贡献激励机制,让更多开发者参与开源建设,避免我国在 AI 底层技术上 “受制于人”。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解决 AI “缺人” 的根本

针对 AI 人才缺口大、复合型人才少的问题,《意见》提出 “全学段 AI 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构建完整的 AI 人才培养链条,同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 “唯学历论”,让企业 AI 人才凭项目成果获得认可。

(七)强化政策法规保障:给 AI 划清 “安全红线”

为避免 AI “野蛮生长”,《意见》加快制定《人工智能安全管理条例》,明确 AI 应用安全评估要求,规范 AI 伦理,比如要求医疗 AI 不得替代医生做最终诊断,让 AI 始终在 “服务人” 的框架内发展。

(八)提升安全能力水平:防范 AI “潜在风险”

针对 AI “算法黑箱”“恶意攻击” 等风险,《意见》建立 “AI 风险预警平台”,实时监测 AI 应用安全状况,同时制定应急响应预案,确保出现安全事件时能快速处置,减少损失。


这事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是科技从业者、企业负责人、产品规划者或者研究者,看到这份文件时,最该问自己的一句话是:

“我现在做的这件事,是不是政策正在启动的任务之一?”

这不等于“转向To G”,而是要看清楚:

  • 哪些赛道即将被纳入重点资源;

  • 哪些组织架构将成为“示范模式”;

  • 哪些系统能力(如智能体部署、Agent交互闭环、开源贡献)会成为新的基本门槛。

尤其是以下趋势,值得高度关注:

  • 从“尝试AI”到“默认AI”
    越来越多行业将不再问“能不能用AI”,而是默认 AI 是核心组件。

  • 组织是否“AI原生”,将成为评价标签
    不只是用不用AI,而是组织运行方式是否能嵌入智能体、支撑自动进化。

  • 算力 / 模型 / 数据 / 应用,将由私有能力走向公共底座
    包括支持开源、建设数据平台、服务中试基地等,这些方向将迎来政策支持与基础建设落地。


说到底,《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份文件,没有在讲“AI有多强”,而是在讲:

我们必须怎么组织国家资源、社会结构和产业逻辑,来适配一个AI成为主力工具的时代。

这不是某个风口的命名仪式,而是一场操作系统级的组织重写。

未来已来,它不在热搜的头条上,而在这份 “国发 11 号” 文件的字里行间。

读懂这场国家系统升级的信号,才能在智能时代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被时代落下。


「在看」,给前前加鸡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前沿在线
前沿在线
前沿在线官方账号,传播科技商业新知
63文章数 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