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就在九三阅兵前,中方抓到“大鱼”,中方巡航纪录亮明底线

0
分享至

近期的这几件事凑到一块儿,简直就像张写满了小心思的明牌——

日本海上保安厅刚把美国造的MQ-9B“海上守卫者”无人机挪到钓鱼岛周边,说是要搞“空中警备”;咱中国海警呢,早就在钓鱼岛海域扎下了根,2024年一整年,355天都守在那儿,这天数可是2012年日本搞所谓“国有化”以来头一回这么多;更有意思的是,离九三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阅兵就剩几天了,日本又被曝出正偷偷通过外交渠道打招呼,劝亚洲、欧洲不少国家别来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这三件事摆一块儿看,是不是像张缠满暗线的态势图?天上有“守卫者”盯着,海上有咱海警“常在线”,旁边还飘着句“别去”的外交喊话——这剧情可够密的。

我把这波动向称作“大鱼”上钩,原因很简单——这不是单点新闻,而是把技术、执法、外交三条线拧成了绳。那些年我们聊东海,大多落在舆论交锋或当场的小摩擦上,这一次,日方把一架能飞很久的无人机推进争议空域,想靠低成本、高频次的方式改变在场的格局;中方拿出一串按天算的巡航记录,把“谁在场、在场多久、在场做什么”这三件最实在的事摆上台面;再加上对九三阅兵的阻拦动作,等于把历史上的说法也拉进了战术层面。技术的影子、执法的底线、历史的记忆,这三者叠在一起,才是今天东海局势升温的真正原因。



先说无人机。MQ-9B的优点很直白:能飞、能看、能传消息。它能在一万米以上长时间飞,航程标着大概4300公里,挂着一套套光电、红外和雷达传感器,连起来就是24小时不歇的“眼睛”。日本把它放钓鱼岛周边,图的就是能一直待在那儿、不断攒信息——有人机一天飞几个架次、舰艇一周往这儿靠几次,成本都高。换成无人机,天上就能一直有“眼睛”,后台还能不断叠加画面。信息攒得越密,他们觉得自己对局势的把控就越稳,这就是他们的打算。

我不否认这种装备在海上争议里确实有用,但有个绕不开的硬伤:无人机存在感再强,也只是“看得见”,算不上“管得了”。监视不是管辖,更不是主权。日本再怎么升级“天上的眼睛”,也改不了“海上谁在”的事实,而这恰恰是中方过去几年最下功夫的地方。355天这个数不好看吗?对手当然觉得刺眼,因为这不是一次性的动作,是按规矩来的执法,是记在本子上的日子,是能查来源的证据链。你可以怀疑为啥这么做,但很难否认“一直待在这儿就是事实”的累积效果。读到这儿,不少人会问:那无人机对中方有没有威慑?说实话,心理上多少有点暗示,但只要双方守着空海安全的基本规矩,它更多是在舆论和情报上添点东西,算不上在法理上往前推。



再看日本的外交动作。呼吁别的国家不参加九三阅兵,这种“劝人别去”的外交操作挺少见的。按常理说,谁参加谁不参加,得看两国关系、纪念的主题还有人家国内的政治安排。日本偏要插一脚,背后的道理不复杂:想给纪念活动扣上“太盯着历史”的帽子,把“反军国主义”说成“反日”,趁机把争议的场地从东海挪到国际上,想在舆论上让咱们矮一截。我不反对任何国家对历史有自己的说法,但把自己扩军的国内计划包装成“去参加人家纪念活动有风险”,这操作难免让人觉得别扭。更何况,历史事实不会因为无人机飞得高、新闻稿写得硬就变了,一个国家的纪念仪式,也轮不到旁人来“审批”。

绕回钓鱼岛。从2012年到现在,最关键的变化不是喊了句口号,而是执法“按规矩来”。海警船按时出现、执法行为有章法、航行轨迹和影像慢慢公开,这些就构成了所谓的“事实在场”。对手换上无人机,意思就是:我用信息的量,来对上你在场的次数。谁更占理?就看谁能用更小的风险,攒出更扎实的证据链。这是一场“比证据的对峙”。无人机能拍,但怕被干扰、怕信号断、怕搞错情况;海上执法能靠得近,但怕不小心擦枪走火、怕争执时说不清楚;双方都知道边界在哪儿,所以“控制风险的技术细节”,成了这盘棋的关键。

那条底线在哪儿呢?我把它拆成两层。一层是空间上的:要是对方无人机进了咱们认定的领空,或者干扰咱们的执法船,那就不是“看看”“拍两张照片”的事了,是直接威胁到执法安全,反制的办法从软到硬都有准备,但过了那条线,谁都得承担局势升级的代价。另一层是说法上的:谁在国际上故意把“军国主义”和“整个国家”混为一谈,谁就是在赌舆论会反过来针对自己。纪念活动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不是拿历史的铁证给现在的政治当盔甲。分不清楚这一点,最后吃亏的肯定不是历史记忆本身,而是政策站不站得住脚。

不少朋友关心技术上的事儿,问“海上守卫者”有啥优点缺点。我就把资料里能说的摊开说:它擅长在高空长时间侦察,带着不少能实时拍影像的设备,信号链是它的命根子;优点是能覆盖的范围广、待的时间长,缺点是对电磁环境敏感、特别依赖信号链,一旦离得近了起冲突,政治上的代价一下子就上去了。再反过来看看中方这边的体系:海警天天巡航、空中有警戒、必要的时候军舰来支援,再加上执法取证越来越规范。这两套系统在钓鱼岛上空和海面交叠着,就形成了咱们现在看到的对峙样子。谁更占优势?嘴上争不出结果,只有数据、航行轨迹、时间记录和行为规矩能说明白。



我想多说说“九三”。有人把纪念和阅兵理解成“针对日本”,我更愿意当成是对过去的正视、对未来的提醒。历史是镜子,不是锤子。镜子照出的是军国主义的影子,锤子要砸的是军国主义的幻想,这俩能分开,不用混在一起。日本国内政治情况复杂,右翼的声音不代表所有日本人,更不代表所有政策选择。把军国主义复活的苗头按住,对谁都好。劝别人别来参加纪念,既显得心虚,也容易把自己推到舆论的被告席上。

这儿必须把一句话说死:355天的巡航,是中方“亮底线”的方式。不是气话,也不是摆样子,是告诉所有相关的人——我在,我一直都在,我还会继续在。这是能验证、能复查、能公开的,说服力强得很。对比之下,无人机的“存在感”再强,也得靠规矩把风险锁住,不然一次次出动就成了一次次试探着踩线。东海这盘棋,不在于谁喊得更凶,而在于谁能把“在场”和“守规矩”同时做扎实。

有人问,那日本为啥“胆子这么大”?这个问题,我不想带着情绪回答。更愿意拆成几个原因:国内政治需要制造“危机感”,好方便推进扩军、改宪法;和盟友在防务上的合作给了他们技术和舆论上的“底气”;在钓鱼岛这边,想靠信息上的优势来补上实际在场的劣势。把这三点弄明白了,就知道无人机是工具,外交喊话是配套,根子还是政治上的打算。要应对,不一定非得硬碰硬,但必须让对方明白,过了线就得付出代价,守规矩才有余地。

借着这次“事发前的信号”,我也给几条实在的建议,供参考。其一,把证据链公开做得更扎实,把巡航轨迹、影像证据、通话记录按时间整理好发布,用多种语言发出去,争取让第三方也引用,减少误会。其二,把无人机相遇时的安全距离、通报流程定清楚,明确距离、呼叫、动作上的“红、黄、绿”区,给危机处理留个“快速通道”。其三,接着搞软对抗的能力,针对信号、数据链、光电侦察做些遮挡、干扰的技术准备,用“看得见、碰不着”的方式降低风险。其四,说话的时候分清楚“军国主义”和“当代日本民众”,把纪念活动和和平的意义绑在一起,让更多不是盟友的国家也能认同。其五,保持海警执法按规矩来的优势,把“在场”变成习惯,让对手明白,信息攒得再多,也赶不上实际一直在这儿的事实。

我懂网上大家的火气,也不想给大家灌“和气汤”。军国主义的阴魂必须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现实里的挑衅也得有回应。但我更相信一种力量:能验证的事实、能复制的规矩、能预料到的规则。这三样,才是东海长期稳定的压舱石。九三纪念日快到了,纪念不是为了翻旧账,是为了把账本好好放桌上。谁想在东海“搞小动作”,先掂量掂量那本账,看看能不能扛住它的分量。

在东海,技术上的动静可能挺大,历史相关的风向也可能变,但决定走向的,还是那条看着枯燥的曲线——巡航的次数、执法的规矩、证据的完整度。中方用355天把底线亮给了所有人看,这比任何一句狠话都有分量。接下来怎么走,大家心里都清楚:把在场的状态保持下去,把规矩打磨好,把该说的道理说明白。风再大,海面上也得有航标。我们不靠喊,靠的是一条条能查的记录和一支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九三之后,东海可能还会热闹,但热闹归热闹,底线已经画在海图上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前沿迅息 incentive-icons
前沿迅息
前沿迅息第一时间传递热点信息
308文章数 17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