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陛下!万万不可!"
"这是什么人?一个乞丐!"
"陛下三思啊!"
金銮殿内,文武百官跪了一地。大殿正中,永乐皇帝朱棣负手而立,目光坚定地看着殿外。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被带了进来,破烂的衣袍上满是污渍,花白的胡须打结成团,脚下的草鞋早已磨穿。
"朕意已决。"朱棣缓缓走下龙椅,"传朕旨意,封此人为太师!"
满朝哗然。堂堂大明天子,要拜一个乞丐为太师?
老者站在殿中,神色平静如水。
![]()
01
永乐十八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
北风呼啸着掠过紫禁城的琉璃瓦,朱棣站在养心殿的窗前,眉头紧锁。桌案上摆着厚厚的奏折,每一份都让他心情沉重。
"陛下,兵部急报。"太监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走进来。
朱棣接过奏折,只看了几眼,脸色更加阴沉。北方的瓦剌又在蠢蠢欲动,这个月已经是第三次袭扰边境了。大明的军队虽然强大,但连年征战,国库已经捉襟见肘。
"还有吗?"朱棣揉了揉太阳穴。
"户部尚书求见,说是江南又有灾情。"
朱棣摆了摆手:"让他明日再来。"
王承恩退了出去,殿内只剩下朱棣一人。他走到墙边,那里挂着一幅巨大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处的军情民情。
大明江山,看似繁华,实则危机四伏。
朱棣想起了父亲朱元璋。那个从乞丐做到皇帝的男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守江山比打江山难。"当时年轻气盛的他还不太理解,如今坐在这个位置上十八年,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分量。
靖难之役,他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得了皇位。虽然坐稳了龙椅,但建文余党始终是心腹大患。这些年,他们暗中串联,伺机而动。朝中大臣表面恭顺,背地里却各怀心思。
"陛下。"姚广孝走了进来。这个黑衣宰相是朱棣最信任的谋士,当年靖难之役,若没有他的谋划,朱棣不可能成功。
"广孝,你来得正好。"朱棣转过身,"你说,如何才能让大明江山永固?"
姚广孝沉吟片刻:"陛下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已是英明之举。但要江山永固,还需..."
"需要什么?"
"需要民心。"
朱棣苦笑:"民心?朕登基以来,减免赋税,兴修水利,编撰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哪一件不是为了百姓?可为何民间还有人怀念建文?"
姚广孝默然。这个问题,他也无法回答。
夜深了,朱棣独自在御书房批阅奏折。烛光摇曳,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突然,他放下朱笔,对守在门外的侍卫说:"备马,朕要出宫。"
"陛下,这么晚了..."
"少废话!"
半个时辰后,一行人悄然出了紫禁城。朱棣换上了一身商人的装束,只带了四个侍卫。他要亲自去看看,这京城的夜,百姓们都在做什么,想什么。
02
京城的夜市依然热闹。
朱棣走在大街上,看着来往的行人。小贩们吆喝着叫卖,茶楼里传来说书先生的声音,青楼里歌舞升平。表面上看,一片繁华景象。
"客官,来碗热汤面吧!"一个面摊老板招呼道。
朱棣走过去坐下:"来一碗。"
等面的时候,他听到旁边两个书生在聊天。
"听说了吗?山东又有灾民逃荒到京城了。"
"唉,这年月,天灾人祸不断。要是建文帝还在..."
话说到一半,书生突然住了口,警惕地看了看四周。
朱棣心中一凛。建文帝已经"失踪"十八年了,民间竟然还有人怀念他?
面端上来了,朱棣却没什么胃口。他付了银子,继续往前走。
拐过几条街,眼前的景象就完全不同了。破旧的房屋,污水横流的街道,衣衫褴褛的乞丐蜷缩在墙角。这里是京城的贫民区,与刚才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大爷,行行好吧。"一个小乞丐拉住朱棣的衣角。
朱棣掏出一锭银子给他。小乞丐眼睛一亮,连忙磕头:"谢谢大爷!谢谢大爷!"
"这里怎么这么多乞丐?"朱棣问。
"都是从各地逃来的灾民。"小乞丐说,"京城富贵,总比在老家饿死强。"
朱棣心情更加沉重。他治理天下十八年,竟然还有这么多百姓食不果腹?
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座破庙。庙门已经坍塌了一半,里面传来嘈杂的声音。朱棣走近一看,庙里挤满了乞丐,足有三四十人。
他们有的在分食物,有的在取暖,有的已经睡着了。在这寒冷的冬夜,这座破庙就是他们的家。
朱棣正要离开,突然看到了一个特别的身影。
在破庙的角落里,坐着一个老者。与其他乞丐不同,他虽然衣衫褴褛,但坐姿端正,眼神清明。更奇怪的是,其他乞丐似乎都对他保持着一种敬畏的距离。
老者闭目养神,仿佛这喧嚣的环境与他无关。
朱棣被吸引了,缓缓走过去。
"老人家。"他轻声唤道。
老者睁开眼,那双眼睛在昏暗的火光下显得格外明亮。他打量了朱棣一眼,淡淡地说:"富贵人家,来这种地方做什么?"
"路过而已。"朱棣在他身边坐下,"老人家为何独坐一隅?"
老者笑了笑:"习惯了清静。"
"看老人家气度,不像是寻常乞丐。"
"乞丐就该是什么样子?"老者反问,"衣衫褴褛就没有尊严?食不果腹就不配有见识?"
![]()
朱棣一愣,这话说得有理。
"老人家说得是,是在下失言了。"朱棣拱手道歉。
老者摆摆手:"无妨。你这商人,倒是与众不同。一般富贵人家,哪会到这种地方来,更不会与我这乞丐说话。"
"人生百态,都想看看。"朱棣说,"不知老人家如何看这世道?"
老者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乱。"
"乱?"
"表面繁华,内里腐朽。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官员贪腐,百姓困苦。这样的世道,能不乱吗?"
朱棣心中震动。这老者说得句句在理,但也句句扎心。
"那依老人家之见,该如何治理?"
老者看了他一眼:"你一个商人,问这个做什么?"
"好奇而已。"
老者笑了:"治大国如烹小鲜,急不得,也缓不得。火候要恰到好处。"
"愿闻其详。"
03
老者站起身,走到破庙门口,望着夜空。
"你看这天,"他指着满天繁星,"星星虽多,但都围着北极星转。为什么?因为北极星不动。君主就该像北极星,稳如泰山,让臣民有所依靠。"
朱棣若有所思。
"可惜啊,"老者叹了口气,"现在这北极星,自己都在摇晃。"
"此话怎讲?"
老者转过身,目光如炬:"靖难之役,你可知道?"
朱棣心中一凛,表面却不动声色:"听说过。"
"燕王朱棣起兵,说是清君侧。结果呢?把侄子赶下了台,自己当了皇帝。"老者摇摇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个皇位来得不正,百姓心中自然有疙瘩。"
朱棣握紧了拳头,但还是忍住了。
"可是,朱棣登基后,不是做了很多好事吗?"他试探道。
"是做了不少。"老者点头,"迁都北京,编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看起来轰轰烈烈,可百姓得到什么好处了?"
"这..."
"迁都要钱,修书要钱,下西洋更要钱。钱从哪来?还不是从百姓身上搜刮?"老者说,"老百姓要的不多,就是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可现在呢?赋税越来越重,徭役越来越多。"
朱棣沉默了。老者说的这些,他不是不知道,但坐在皇位上,很多事身不由己。
"老人家似乎对朝政很了解。"
老者笑了:"我这把年纪,什么没见过?元朝的覆灭,明朝的建立,朱元璋的铁腕,建文帝的仁政,朱棣的雄心。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皇帝换了又换,可百姓的日子,真的变好了吗?"
"那老人家以为,什么样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老者沉思片刻:"懂得进退,知道平衡,心怀百姓,不贪功名。可惜,这样的皇帝,千年难遇。"
两人又聊了许久。老者谈古论今,见解独到。从治国理政到军事谋略,从经济民生到文化教育,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朱棣越听越惊讶。这哪里是个普通的乞丐?分明是个隐世高人!
"老人家,敢问高姓大名?"
老者摇摇头:"一个将死之人,名字有什么意义?"
"老人家身体可有不适?"
"不是身体,是心。"老者指了指胸口,"心死了,人活着也没意思。"
朱棣正要再问,远处传来马蹄声。是侍卫来找他了。
"看来你该走了。"老者说。
朱棣站起身:"明日,在下还能来看望老人家吗?"
老者笑了:"有缘自会相见。"
朱棣深深看了老者一眼,转身离开。
回到宫中,朱棣一夜未眠。老者的话一直在他耳边回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是他心中最大的痛。
第二天,朱棣又去了那座破庙。老者还在,依然坐在角落里。
"老人家,我来了。"
老者睁开眼:"我就知道你会来。"
"为什么?"
"因为你心中有疑惑。"老者说,"而且,这疑惑困扰你很久了。"
朱棣坐下:"老人家慧眼如炬。"
"不是我眼力好,是你藏不住事。"老者说,"昨夜分别时,你的眼神告诉我,你不是普通商人。"
朱棣心中一惊:"老人家看出了什么?"
"看出你是个有权势的人。"老者说,"而且,权势不小。"
"何以见得?"
"你的言谈举止,你的气度神态,还有那些暗中保护你的人。"老者笑了,"普通商人,哪有这样的排场?"
朱棣知道瞒不住了:"老人家好眼力。不瞒您说,在下确实不是商人,而是朝中官员。"
"官职不小吧?"
"还行。"
老者点点头,没有追问。
接下来的几天,朱棣每天都会来。他和老者谈天说地,从老者那里,他听到了许多从未听过的观点。
老者说,治国如治水,堵不如疏。对待反对的声音,不能一味镇压,要学会疏导。
老者说,君臣如夫妻,要相互信任。猜忌只会让关系越来越差。
老者说,民心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每一句话,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朱棣心上。
![]()
04
这天,朱棣来得比往常早。
破庙里只有老者一人,其他乞丐都出去讨饭了。
"老人家,我有一事相询。"朱棣开门见山。
"说。"
"如果一个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权力,他该如何自处?"
老者看了他一眼:"这要看他得到权力后做了什么。"
"如果他想做个好君主呢?"
"想和做是两回事。"老者说,"很多人都想做好事,但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为什么?"
"因为人都有私心。"老者说,"当你坐在那个位置上,你首先想的不是如何造福百姓,而是如何保住位置。"
朱棣沉默了。
"不过,"老者话锋一转,"也不是没有办法。"
"什么办法?"
"放下。"
"放下什么?"
"放下对权力的执着,放下对名声的追求,放下对生死的恐惧。"老者说,"当你什么都不怕失去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得到。"
朱棣若有所悟。
"老人家,如果让您治理天下,您会怎么做?"
老者笑了:"我一个乞丐,哪有资格治理天下?"
"假设呢?"
老者想了想:"第一,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第二,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第三,兴办教育,让更多人读书识字。"
"就这些?"
"就这些。"老者说,"治国不需要太复杂,把最基础的做好,就够了。"
朱棣点点头。这些道理他都懂,但做起来谈何容易。
"老人家,您觉得大明能传多少代?"
老者抬头看了看天:"天机不可泄露。"
"老人家不愿说?"
"不是不愿,是不能。"老者说,"有些事,说出来就不灵了。"
两人正说着,突然外面传来喧哗声。
"抓住他!"
"别让他跑了!"
几个官兵冲进破庙,押着一个年轻人。
"大胆反贼,竟敢在京城散布谣言!"领头的官兵喝道。
年轻人挣扎着:"我说的都是实话!朱棣篡位,天理不容!"
"住口!"官兵一脚踢在年轻人肚子上。
年轻人痛苦地蜷缩起来,但还是倔强地说:"建文帝才是正统!朱棣是乱臣贼子!"
朱棣脸色铁青,正要发作,老者突然站了起来。
"军爷,这年轻人是我的晚辈,他脑子有点问题,您就饶了他吧。"
官兵打量了老者一眼:"你是什么人?"
"一个乞丐而已。"
"乞丐也敢管闲事?"官兵拔出刀,"再多嘴,连你一起抓!"
老者不慌不忙,从怀里掏出一块令牌:"军爷,看看这个。"
官兵接过令牌,脸色大变。那是一块锦衣卫的令牌,而且是高级别的。
"您...您是..."
"行了,把人放了吧。"老者淡淡地说。
官兵不敢怠慢,连忙放人,带着手下匆匆离去。
年轻人感激地看着老者:"多谢前辈搭救。"
"下次说话小心点。"老者说,"这里是京城,隔墙有耳。"
年轻人点点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
朱棣震惊地看着老者:"你有锦衣卫的令牌?"
老者把令牌收起来:"很奇怪吗?"
"你到底是什么人?"
老者坐回原位:"一个不愿面对过去的人。"
朱棣还想追问,老者却闭上了眼睛,显然不愿再说。
当晚,朱棣回到宫中,立即召来锦衣卫指挥使。
"查,给朕查清楚,京城有哪个锦衣卫的令牌遗失了。"
![]()
指挥使领命而去。
第二天,消息传来。十八年前,确实有一批锦衣卫的令牌不知所踪。那是靖难之役时期的事,当时兵荒马乱,很多东西都丢失了。
朱棣心中有了猜测。这个老者,很可能是建文帝时期的人。能拿到锦衣卫高级令牌的,必然不是普通人。
他又想起老者说的那些话。对靖难之役了如指掌,对建文帝颇有好感,对他朱棣则多有批评。
难道...
朱棣不敢往下想。
这天,他比往常去得更早。破庙里空无一人,老者不在。
朱棣等了很久,直到其他乞丐都回来了,老者还是没出现。
"那个老人家呢?"朱棣问一个乞丐。
"走了。"乞丐说,"昨晚就走了。"
"去哪了?"
"不知道。他就是这样,来无影去无踪。"
朱棣心中失落。他还有很多问题想问,还有很多话想说。
"他有说什么吗?"
乞丐想了想:"哦,他说如果有个商人模样的人来找他,就转告一句话。"
"什么话?"
"他说,缘分未尽,后会有期。"
朱棣若有所思。看来,老者早就知道他会来。
接下来的几天,朱棣派人四处寻找,但老者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任何消息。
朱棣开始处理政务,但心中总是想着老者的话。
一个月后的一天深夜,朱棣正在批阅奏折,突然有侍卫来报:"陛下,宫门外有个乞丐,说要见您。"
朱棣心中一动:"快带他进来!"
片刻后,老者走进御书房。还是那身破烂的衣服,还是那副清癯的面容。
"你终于来了。"朱棣站起身。
老者打量着御书房:"原来你就是皇帝。"
"你早就知道了吧?"
老者笑了:"猜到了一些。普通官员,可没有你这样的气度。"
朱棣走到老者面前,深深一揖:"请前辈指教。"
"指教谈不上。"老者说,"只是有些话,不吐不快。"
![]()
"愿闻其详。"
老者走到窗前,看着夜空:"陛下,你可知道,你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朱棣沉声道:"愿闻其详。"
"你太在乎名声了。"老者转过身,"你想青史留名,想成为千古一帝。所以你迁都,你修书,你下西洋。可这些,真的是百姓需要的吗?"
朱棣默然。
"你问我大明如何千秋万代,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老者走到朱棣面前,"但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听完之后,不许杀我。"
朱棣一愣,随即笑了:"朕答应你。"
老者深吸一口气,缓缓走到大殿中央。
月光从窗棂洒进来,照在他苍老的脸上。他仰起头,看着屋顶的龙纹彩绘,眼神变得深邃而悲凉。
"朱棣啊朱棣。"他的声音很轻,却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你真想知道大明如何千秋万代?"
朱棣上前一步:"朕...我是真心求教。"
老者转过身,那双浑浊的眼睛突然变得锐利:"那好,我就告诉你三句话。记住,只有三句。"
四周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
老者仰天长叹,那叹息中有无尽的沧桑和悲凉。良久,他才开口。
第一句话刚出口,朱棣的脸色就变了,像是被雷击中一般。他踉跄后退一步,不敢置信地看着老者。
"你...你怎么会知道..."
老者没有理会他的震惊,继续说出第二句话。
这一次,朱棣双膝一软,险些跪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