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抗战时期的柳州旧机场。(资料图片)
如今站在柳州市军事博物园前,目光所及尽是高楼林立、车流奔腾,城市的繁华已将时光的痕迹轻轻覆盖。可谁能想到,8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没有市井喧嚣,只有战机引擎的轰鸣撕裂长空——这里曾是“中国东部机场网络的集散中心”,美国飞虎队的战鹰从这里振翅,无数架轰炸机、战斗机与运输机在此集结,每一寸跑道都镌刻着烽火岁月的印记。
抗日战争时期,柳州机场以独特的角色嵌入历史:它是飞虎队纵横华南的空中基地,是滇缅战场与华南战线的关键枢纽,更是柳州百姓用双手、汗水乃至鲜血,一砖一土托举起来的飞虎队抗战的“空中堡垒”。
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文史专家李乐年说,作为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关键空军基地,柳州机场发挥了战略枢纽作用,是中、苏、美三国空军阻击日军进攻的重要据点。当战机从此腾空,这座城市就成为中外反法西斯力量并肩作战的有力见证。
1.桂中枢纽:盟军岛链战略关键一环
柳州之所以成为飞虎队的作战要塞,得益于其地理位置优势。素有“桂中商埠”之称的柳州,地处华南要冲,水陆交通纵横,不仅是西南重要的物资集散枢纽,更是连贯华中与西南的战略支点。抗战时期,其军事价值尤为凸显,既是拱卫重庆的西南屏障,又如一把插进日占区的尖刀,有效切断了印支半岛与华南日军的陆路联络。
柳州机场始建于1929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柳州机场启动大规模扩建,上万民工昼夜奋战,将主跑道改建为混凝土道面,机场规模扩展至1.2公里×1公里,陆续开辟新航线,引进新型战机。
1937年,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坚持,展现了中国抗战的决心,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一盘散沙”的局面,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统一战线的建立,不仅凝聚了全民族力量,还为中国争取到苏联、美国、英国等国的援助(如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美国飞虎队),使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华北、华东、广东地区及越南相继沦陷,1938年起,柳州由战略后方转变为抗战前沿。中、苏、美三国空军以此为基地频频出击,沉重打击日军,柳州也因此成为日军的眼中钉。
1938年1月10日,9架日机首次空袭柳州,被中国空军击落2架。同年9月,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初抵柳州,恰逢机场遭到轰炸。亲历轰炸后,陈纳德向中方提出扩建后方战略机场的建议。中方采纳其意见,对柳州、芷江、衡阳、桂林等机场进行系统扩建与防御强化。
1941年起,为满足盟军重型运输机起降及前线作战需求,柳州机场展开第三次扩建。1943年,机场实现关键蜕变。美军第十四航空队进驻后,按美方设计方案再度扩建,新建U形伪装机库、强化防御工事、扩展跑道系统,总面积达120公顷,规模为初建时的3倍。此时驻场美军与中方人员超过5000人,柳州机场成为中美空军在东部战线重要的前沿基地,也是盟军岛链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2.长空鏖战:从柳州起飞的经典战役
1943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这一年,中国空军在印度完成整训并接收新机后,分批返回国内前线基地,其中柳州成为重要的驻扎点。同年7月,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第68中美混合联队第23战斗机大队第76中队正式进驻柳州机场。这支被誉为“飞虎队”的英勇力量,很快深刻认识到柳州在抗战全局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柳州机场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关键的交通枢纽位置。抗战爆发后,华北、华东、华中及华南大片国土相继沦陷,国际援华战略物资的输入通道仅剩危险的“驼峰航线”和曲折的滇缅公路。物资抵达昆明后,如何高效转运至东部各前线,成了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扩建后的柳州机场设施完备、跑道坚固,能起降各型战机与运输机,自然承担起了这一核心枢纽的使命。
李乐年说,物资从昆明出发,或由运输机直达柳州,或经公路运至贵州独山,再通过铁路转运至柳州。一旦物资抵达柳州,便通过一张由航空、铁路、公路及柳江水路编织成的立体运输网络,被迅速分发至桂林、衡阳、芷江、零陵、赣州、遂川等前沿空军基地。
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将军对此有精辟的总结,他将柳州称为“中国东部机场网络的集散中心”。这个中心不仅是一个中转站,更是支撑整个华中、华南战场对日作战的物资生命线。
陈纳德在回忆录中详细描述了这条补给线的艰难之处与关键作用:“第十四航空队供给线的薄弱环节,是在贵州高原山间蜿蜒的500英里盘山公路……独山为起点的铁路可直达我们基地所在地柳州。”这条脆弱却至关重要的线路,维系着整个战区的命脉。
其次,柳州的战略价值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第十四航空队以此为据点后,陈纳德将军将其战术重点调整为猛烈攻击日军的海上补给线。他们的作战半径覆盖了长江中下游、台湾海峡、南海海域,甚至将矛头指向了日军在台湾、香港、海南岛的军事设施及日本的工业目标。
尤其在1944年豫湘桂战役期间,随着衡阳、零陵等前沿机场的相继失守,柳州基地的压力与责任空前增大。从柳州起飞的战机,作战范围极大,能够远程奔袭日军在我国的海南、香港、台湾等地区乃至越南、菲律宾的据点,严重打击了敌人的士气。从成都、昆明起飞的B-24、B-29重型轰炸机执行远程任务时,也常常选择在柳州中转加油,并由驻扎于此的战斗机编队护航出击,大大提升了作战效率和安全性。
在那一时期,以柳州为核心的东部机场群发挥了巨大威力,使日军在华南和东南亚的占领区终日不得安宁。台湾的军事工业、香港的港口设施、南海上的运输船队屡遭重创,日军的战争机器受到了有效遏制。
这段历史深刻表明,柳州机场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已远远超出一个普通军事基地的范畴。它是连接后方的“输血动脉”,是刺向敌人心脏的“前进矛头”,是中美两国空军并肩作战、共同捍卫正义与和平的坚实堡垒。其贡献已被永久镌刻在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丰碑上。
3.军民同心:用双手铺就的“机场生命线”
这座“集散中心”的存在,不仅倚仗地理与军事优势,更离不开柳州百姓以血肉之躯筑就的根基。1943年机场第三次扩建期间,5万民众仅凭锄头、簸箕与有限干粮奔赴建设一线。
碾压跑道是最艰苦的环节。重型运输机起降要求跑道极为坚实,而当时仅能依靠数吨重的石碾进行压实。我市文史专家陈铁生说,百姓以粗麻绳合力拉碾,十人至百人一组反复作业,许多人肩头磨破、鲜血淋漓——跑道上的每一道压痕,都凝结着他们的汗水与付出。
机场不仅要建,更需守护。日军频繁空袭,往往白天修补完毕,夜间又遭轰炸。天未亮,村民便自带工具抢修:填弹坑、运碎石,甚至献出家中的门板垫坑。一次,美军飞行员约翰·布莱克迫降于郊野,村民迅速将其藏入柴房,并连夜修复被炸跑道,翌晨战机便成功重返蓝天。正是凭借如此的坚韧与牺牲,柳州机场在战火中始终未曾“停摆”,成为飞虎队最可靠的后方支点。
如今,柳州旧机场指挥塔依旧矗立,曾用作机库的山洞已成为市民避暑之地。军事博物园中陈列的石碾、战机模型,无声地述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这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背后,是军民同心、并肩作战的历史真相。当年中外反法西斯力量紧密协作的精神,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温暖流传。
赶紧关注我们的官方账号吧~
清朗网络空间,我们共同守护!
扫码进入举报不良信息页面
![]()
来源丨柳州晚报
编辑|李洋
柳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