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下午,老张师傅推开值班室的门,脸上带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神秘表情。
眼看着要被分配到那个半死不活的制药厂,当时我正为工作安置的事情焦头烂额。
老张师傅走到我面前,压低声音说:
"小刘,你先别着急签合同,有人点名要见你。"
我愣住了,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一个普通的下岗工人,能有什么人要见我?
老张师傅看出了我的疑惑,拍了拍我的肩膀说:
"可能对你的前途有帮助"
那一刻,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神秘的"有人",竟然会彻底改变我的人生轨迹。
01
2003年6月15日,那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正值夏至前夕,海城的天气格外炎热,气温已经飙升到了35度。
当时我还在海城钢铁厂当普通工人,虽然厂子的效益越来越不好,但至少还有份稳定的工作。我在炼钢车间做了整整八年,从一个青涩的小伙子熬成了技术骨干。
那是个周日的下午,按理说应该休息,但厂里临时加班,要赶一批紧急订单。我们几个老师傅被叫来帮忙,虽然心里有些抱怨,但为了那点加班费,大家还是来了。
海城钢铁厂建于七十年代,厂区很大,有上万名工人。厂区后面有一条河,叫做清水河,是当年建厂时挖的人工河道,主要用来排放工业用水和冷却钢材。
那天下午四点多,我们刚下班准备回家,突然听到厂门口传来一阵嘈杂的喊声。
"救命啊!有人掉水里了!"声音传来的方向是厂区后面的河沟。
我当时正和几个工友聊天,听到喊声立刻愣住了。在场的十几个人都听到了,但大家都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去看看。
"会不会是有人开玩笑?"一个年轻的工友说道。
"不对,听声音很急,像是真出事了。"我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
我扔下手里的饭盒就往河边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紧去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几个工友也跟着我一起跑了过去,大家都很紧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到了河边,我看到令人心惊的一幕:一个小女孩正在河水中拼命挣扎,小小的身体在水中起起伏伏,看起来随时都有沉下去的危险。
清水河虽然不算太宽,但水深有两米多,对于一个看起来只有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已经足够致命了。更要命的是,河水因为工业用水的排放,有些浑浊,能见度很低。
河岸上站着一个中年女人,穿着一身整洁的灰色套装,看起来像是个干部模样。她正拼命地哭喊着:"小雪!小雪!快游过来!妈妈在这里!"
她想下水去救,但显然不会游泳,在岸边急得团团转,手足无措。旁边还有几个路人,但都不敢贸然下水。
"怎么办?怎么办?"那个女人已经哭成了泪人,"谁来救救我女儿!"
我看到这个情景,心里一紧,没有丝毫犹豫。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夏天经常到村里的水塘游泳,水性还算不错。虽然这么多年在城里工作,但基本功还在。
我脱了工作服和鞋子,只穿着背心和短裤就跳进了河里。
六月的河水还是有些凉,与刚才车间里的炎热形成鲜明对比。河水一下子包围了我的身体,我感到一阵激灵,但顾不上这些,拼命游向那个小女孩。
河水有些浑浊,还带着一股铁锈的味道,显然是工业废水。但我顾不了这些,只想尽快救到那个孩子。
当我游到小女孩身边时,发现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她已经呛了不少水,小脸蛋苍白如纸,眼睛紧闭,几乎失去了意识。她的小手还在本能地挥舞着,但动作已经越来越微弱。
我一把抱住她瘦小的身体,用尽全身力气托着她的头,不让她沉下去。她的身体很轻,但在水中抱着一个人游泳还是很吃力的,特别是她已经失去意识,完全无法配合。
"坚持住!坚持住!"我在心里一遍遍地喊着,虽然知道她听不见。
我努力往岸边游,河水虽然不急,但抱着一个孩子游泳确实很消耗体力。我感觉自己的胳膊越来越酸,呼吸也开始急促起来。
幸好距离不算太远,大概游了十几米,我就把她抱到了岸边。
"快!快拉我们上来!"我大喊着。
几个热心的工友和路人赶紧过来帮忙,大家一起把我们拉了上来。
小女孩一上岸就瘫倒在地上,一动不动,脸色苍白得吓人。
我顾不上自己浑身湿透,赶紧跪在她身边给她做人工呼吸。我曾经在厂里接受过安全培训,学过基本的急救知识。
我先检查她的口腔,清除里面的污物,然后开始按压她的胸部,试图把她肺里的水挤出来。
"一、二、三..."我一边按压一边数着节拍,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滴。
那个中年女人就跪在旁边,紧紧抓着女儿的小手,眼泪不停地往下流:"小雪,小雪,你醒醒!妈妈求你了!"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很紧张,有人建议赶紧送医院,有人在一旁指指点点。
我继续做人工呼吸,心里祈祷着她能快点醒过来。
突然,小女孩"哇"的一声吐出了一大口水,然后开始剧烈地咳嗽起来。
"醒了!醒了!"围观的人群中传来一阵欢呼声。
我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但我知道还不能大意,必须马上送医院检查。
"快!快送医院!"我大喊着,"孩子可能还有危险!"
那个中年女人已经哭成了泪人,一边哭一边对我说着感谢的话:"谢谢!谢谢!您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
有个好心的司机开着小面包车赶了过来,我们一起把小女孩送到了海城市人民医院。
路上,小女孩虽然醒了,但还是很虚弱,不停地咳嗽。她的妈妈紧紧抱着她,眼泪始终没有停过。
到了医院,医生立刻对小女孩进行了全面检查。拍X光、验血、检查肺部功能,忙了整整一个小时。
我也跟着去了医院,一方面是担心孩子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想确认她真的没事。
医生检查完后出来告诉我们:"孩子的情况基本稳定,肺部进了一些水,但不算严重。"
"不过还需要观察24小时,以防出现迟发性溺水症状。"
医生又转向我说:"你做得很对,如果再晚几分钟,后果就真的不堪设想了。"
听到医生这么说,我心里既庆幸又后怕。庆幸的是孩子平安无事,后怕的是差一点就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在医院里,那个中年女人一直拉着我的手道谢,眼中满含着泪水。
"您真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我们全家都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她从包里掏出钱包,想要给我一些钱表示感谢,但被我坚决拒绝了。
"救人是应该的,不能要钱。"我摆摆手说道。
"那怎么行?您冒着生命危险救了我女儿,我们怎么能不表示表示呢?"
我依然坚持不要:"真的不用,看到孩子平安就是最好的回报。"
最后她只好从包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我:"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找我。"
我接过名片一看,上面印着:"海城市建设局 李梅副局长"。
我有些意外,没想到她还是个副局长级别的干部。在2003年的海城,副局长已经算是相当高的职位了。
"李副局长,您太客气了,举手之劳而已。"
"对您来说可能是举手之劳,但对我们家来说,您救的是一条命啊。"
她眼中闪着泪光,声音有些哽咽:"小雪是我唯一的女儿,如果她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全家都完了。"
后来我才了解到事情的详细经过。小女孩叫李雪,今年8岁,正在读小学二年级。性格活泼好动,平时很听话,但有时候也比较贪玩。
那天是周末,李梅难得有时间,就带女儿到厂区附近的公园玩。清水河边有一片绿地,平时经常有附近的居民在那里散步休息。
李雪看到河边有几只野鸭在游泳,觉得很有趣,就跑到河边想近距离观察。河岸边铺着一些光滑的石头,她一脚踩滑,就掉进了河里。
李梅当时正在不远处的凉亭里休息,听到女儿的呼救声才发现出了事。但她从小就怕水,根本不会游泳,只能在岸边干着急。
"幸好遇到了您这样的好人。"李梅感激地说道,"不然后果真的不敢想象。"
我在医院陪了一个多小时,确认小雪的情况稳定后才离开。
临走时,李梅再次表示感谢,并且一再强调,如果我以后有什么困难,一定要找她。
"您救了小雪,这份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我客气地点点头,心里并没有太当回事。毕竟救人是出于本能,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
这件事在厂里传开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夸我做得好,说我是见义勇为的好榜样。
厂长张志国还特意在周一的全厂大会上表扬了我,说我为工厂争了光,体现了海钢工人的优良品质。
"同志们,我们要学习刘志强同志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这是我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
厂长的话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但心里还是很温暖的。
车间主任王师傅也私下里对我说:"小刘,你做得对。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积德行善的事。"
但我没想到的是,这次看似平常的救人事件,会在一年多后彻底改变我的人生轨迹。
那时候的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钢铁工人,每天在炽热的炼钢炉前挥汗如雨,月工资只有八百多块钱。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工厂能够稳定经营下去,让我能够安安稳稳地养家糊口。
我和妻子小兰结婚三年了,她在附近的纺织厂上班,我们租住在厂区附近的一间小平房里。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也算安稳幸福。
小兰知道我救人的事后,既为我骄傲,又有些担心:"志强,你这样做当然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安全,万一你出了事,我怎么办?"
"放心吧,我水性好,没问题的。"我安慰她说。
但命运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和变幻莫测。
02
2004年下半年,海城钢铁厂的情况急转直下,就像一艘在大海中颠簸的船只,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
厂子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产品结构单一,主要生产低端的建筑用钢材,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其次是设备老化严重,很多机器都是七十年代的老古董,维修成本越来越高,生产效率却越来越低。
最要命的是市场环境的变化。随着国家对钢铁行业的调控和国外钢材的大量进口,钢材价格持续下跌,而原材料成本却在上涨,厂子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所剩无几。
到了年底,情况更加糟糕。产品滞销严重,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钢材,而银行贷款的利息却要按月支付。厂子的资金链彻底断裂,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2月份的一个阴冷的上午,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全厂的工人都被召集到大礼堂,厂长张志国站在台上,脸色沉重得像铅一样。
"同志们,我今天要宣布一个艰难的决定。"他的声音在扩音器里显得格外沉闷,"由于种种原因,工厂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经营,现在正式宣布:海城钢铁厂破产清算,所有工人从下个月开始全部下岗。"
这个消息对在场的三千多名工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礼堂里瞬间炸开了锅,有人在哭,有人在骂,有人在问怎么办。很多老工人当场就瘫坐在椅子上,眼中满含着绝望。
我坐在第五排,听到这个消息时感觉大脑一片空白。虽然早就有心理准备,但当现实真正到来时,那种冲击力还是让人难以承受。
"张厂长,我们在厂里干了大半辈子,现在说下岗就下岗,那我们以后怎么活?"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师傅站起来质问。
"我知道大家心里不好受,我心里也不好受。"张厂长的眼圈有些红,"但是现实就是这样,厂子实在撑不下去了。政府会尽力帮助大家重新安置工作的。"
"什么安置?现在到处都在裁员,我们这些大老粗能干什么?"
现场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有人开始大声抗议,有人在抹眼泪,整个礼堂乱成一团。
我坐在那里,脑子里乱成一锅粥。我今年35岁,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刚怀孕的妻子,全家人都指着我这份工作生活呢。
小兰怀孕三个多月了,正是需要营养和照顾的时候。我们刚刚从亲戚那里借钱买了一些婴儿用品,还计划着给孩子取名字。现在我一下岗,所有的计划都泡汤了。
回到家,我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了小兰。她听了之后,眼泪立刻就掉下来了。
"怎么办啊?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没有工作怎么养活他?"小兰摸着肚子,声音颤抖着。
"别担心,我会想办法的。"我强忍着心中的痛苦安慰她,但心里其实也没有底。
2004年的就业形势本来就不好,国有企业纷纷改制,民营企业规模还不大,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像我们这样的下岗工人,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找工作确实很困难。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求职之路。
我先去了人才市场,那里每天都聚集着成百上千的求职者。我挤在人群中,拿着手写的简历,一家一家地投递,但回音寥寥。
大多数用人单位一看我的年龄和工作经历,就摇头说不合适。有的甚至连简历都不看,直接说:"我们不要下岗工人。"
我又去了几个职业介绍所,但那里介绍的工作大多是一些临时性的活儿,比如装卸工、保安、清洁工等,工资很低,还不稳定。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小五金厂的面试。厂长是个四十多岁的胖子,满嘴酒气,见了我第一句话就是:
"小伙子,你有没有关系?现在找工作不容易,得有人帮忙才行。"
我老实地摇摇头:"没有什么关系。"
他的脸色立刻就变了:"那就不好办了,我们厂现在也不景气,随时可能倒闭,哪有位置给新人?"
"而且,"他上下打量着我,"你们这些国企下岗的,思想觉悟太高,不好管理。我们这种小厂需要的是能吃苦、听话的工人。"
我从那个厂子出来的时候,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原以为凭着自己八年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技术,找个工作不会太难,没想到现实却是如此残酷。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外面奔波求职,但总是碰壁。有时候一天要跑七八个地方,脚都走肿了,却连一个像样的面试机会都没有。
晚上回到家,看着日渐隆起的肚子和小兰疲惫的神情,我心里就像被刀割一样。
小兰也感受到了我的压力,经常安慰我说:"志强,你别着急,慢慢找,总会有机会的。"
但我知道她心里也很担心。她的工作也不稳定,纺织厂的效益也不好,随时可能裁员。如果我们俩都失业了,这个家就真的完了。
更让我焦虑的是,小兰怀孕期间需要定期产检,每次都要花不少钱。我们的积蓄本来就不多,这样下去很快就要坐吃山空了。
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一个人坐在窗前抽烟,看着外面昏暗的街灯,想着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我想过回老家,但农村的情况更不好,根本没有什么工作机会。我也想过做点小生意,但没有本钱,也没有经验,风险太大。
就在我最绝望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那是2005年3月的一个上午,春天刚刚到来,柳树开始发芽,天气也暖和了一些。
我正在家里发愁,突然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邻居张大妈。
"小刘,有人找你,说是劳动局的。"张大妈神秘兮兮地说。
我心里一惊,劳动局找我干什么?难道是下岗手续有什么问题?
我急忙跟着张大妈下楼,看到楼下停着一辆吉普车,车旁站着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穿着整洁的中山装。
"请问是刘志强同志吗?"他主动走过来,很客气地问道。
"是的,我就是。您是?"
"我是市劳动局的老张,想和您聊聊,您有时间吗?"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市劳动局?那可是市里的重要部门,他们怎么会主动找上门来?
"当然有时间,什么时候都有时间。"我赶紧回答。
"那我们找个地方坐下聊吧。"老张指了指附近的一家小茶馆。
我们在茶馆里坐下,老张要了两杯茶,然后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
"刘同志,您的情况我们都了解了。"他一边翻看文件一边说,"听说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是的,找了几个月了,都不太理想。"我老实地回答。
老张点点头,"现在就业形势确实不太好,特别是像您这样的技术工人,虽然有技术,但很多企业不愿意要年龄偏大的员工。"
"不过,"他话锋一转,"现在有个工作机会,想推荐给您。"
我心里一阵激动,但又有些不敢相信:"什么工作?"
"海城市自来水公司招维修工,待遇不错,五险一金都有,而且工作稳定。"
老张详细介绍了工作内容和待遇:基本工资1200元,加上各种补贴和奖金,每月总收入能达到1800元左右。在2005年的海城,这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工资了。
更重要的是,这是个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还有退休保障。
"老张科长,这么好的工作,我真的能行吗?"我有些不敢相信。
"您的技术没问题,主要是人品好。"老张笑着说,"这个岗位需要的就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人。"
我当场就表示同意,心里对老张感激不已。
但我心里还是有个疑问:这样的好工作,为什么会主动找上我?要知道,现在有这样工作机会的话,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抢呢。
老张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刘同志,您去年救人的事我们都知道,是个热心肠的好人。现在社会需要您这样的正能量,所以优先推荐您。"
虽然老张这样解释,但我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不过既然是好事,我也就不多想了。
办完手续后,老张告诉我下周一就可以去自来水公司报到了。
"刘同志,好好干,前途光明着呢。"老张拍拍我的肩膀说。
我兴奋地回到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小兰。
"真的吗?自来水公司?那可是好单位啊!"小兰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
"是啊,月工资1800,还有五险一金呢。"我也很激动。
"志强,你这次真是时来运转了。"小兰摸着肚子说,"孩子也有福气,还没出生就给爸爸带来了好运。"
那天晚上,我们俩都很兴奋,聊到很晚才睡。我心里想,也许真的是因为救人积了德,老天爷才给了我这个机会。
但我没想到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转折还在后面。
03
2005年春天,我顺利进入海城市自来水公司工作,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
自来水公司位于市中心,是一座建于八十年代的办公楼,虽然不算新,但维护得很好。公司有三百多名员工,负责全市的供水业务,在当地算是效益不错的国有企业。
我被分配到维修班,班长是个四十多岁的老师傅,姓王,大家都叫他王班长。他是个很实在的人,对新人也很照顾。
"小刘,欢迎加入我们维修班。"王班长热情地和我握手,"你有钢铁厂的工作经验,相信适应起来不会有问题。"
维修班总共有十二个人,主要负责城区的自来水管道维修和设备维护。工作虽然有时候会比较辛苦,但比在钢铁厂要轻松多了,至少不用面对那些高温的炉火。
我主要负责东城区的管道维修,那片区域大多是老城区,管道年代比较久远,经常需要维修。虽然工作量不小,但我干得很认真,很快就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
"小刘,你这手艺不错啊,看来以前没少下功夫。"王班长夸奖我说。
确实,在钢铁厂的八年经验让我对各种机械设备都比较熟悉,转做管道维修并不困难。而且我工作认真负责,从不偷懒,很快就成了班里的技术骨干。
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确实很稳定。每个
月按时发工资,五险一金都有保障,我再也不用担心下岗的问题了。
最让我高兴的是,我们家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5月份,小兰顺利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我们给他取名刘小明。看着襁褓中的儿子,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志强,你看小明多像你啊。"小兰抱着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是啊,希望他以后能比爸爸有出息。"我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小脸蛋。
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我们搬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虽然是租的,但比以前的条件好了很多。小兰也可以专心在家照顾孩子,不用再为生计发愁。
"志强,你这次真是因祸得福啊。"小兰经常这样感慨,"如果不是钢铁厂倒闭,你也不会有这么好的工作。"
"是啊,人生就是这样,福祸相依。"我也很感慨。
工作稳定下来后,我偶尔会想起那次救人的事情。有时候路过清水河,我都会停下来看看,想起当时的情景。
那个小女孩李雪现在怎么样了?她应该已经上三年级了吧?她还记得那个救她的叔叔吗?
我也想过要不要联系一下李梅,看看孩子的情况,但又觉得没必要。毕竟当时救人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人家一家人平平安安就足够了。
就这样平静地过了半年,有一天我正在工地上修管道,突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
"刘叔叔!刘叔叔!"
我抬头一看,是个穿着小学校服的女孩,梳着两个小辫子,看起来很眼熟。
"你是...李雪?"我放下手里的工具,有些不敢确定。
"是我!是我!"小女孩高兴地跑过来,"刘叔叔,您还记得我吗?"
她比两年前长高了不少,脸蛋圆润了一些,看起来很健康很活泼。当年那个在河水中挣扎的虚弱女孩,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生龙活虎的小学生。
"当然记得,你长这么高了!上几年级了?"我很高兴。
"三年级!我现在学习可好了,上次考试还得了第一名呢!"李雪骄傲地说。
"真棒!你妈妈呢?"
"妈妈在那边等我。"李雪指了指不远处。
我看到李梅正站在马路对面,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职业装,朝我挥手。她看起来比两年前成熟了一些,但精神状态很好。
我放下手里的工具,走了过去。
"李副局长,您好!真巧,在这里遇到您。"
"刘师傅,太巧了!"李梅很高兴,"听说您在自来水公司工作?"
"是的,在维修班干活。"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自己身上的工作服,"让您见笑了。"
"说什么呢,劳动最光荣。"李梅认真地说,"而且自来水公司是好单位,工作稳定,福利也不错。"
她仔细打量了我一下,"看起来气色不错,工作还顺利吧?"
"很好,谢谢您关心。"我点点头,"对了,小雪这两年长这么高,学习也这么好,您一定很欣慰吧。"
"是啊,这孩子现在可懂事了,学习也努力。"李梅看向女儿,眼中充满了母爱,"她经常提起您,说要是能再见到救她的刘叔叔就好了。"
"刘叔叔,我一直想谢谢您呢!"李雪仰着小脸说,"妈妈说,如果没有您,我就见不到现在的太阳了。"
听到这话,我心里很温暖。救人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但看到被救的孩子健康成长,这种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我们在路边聊了一会儿,李梅突然说:"刘师傅,如果您不介意,晚上到我家吃个饭吧。"
"我老公一直想当面感谢您,上次在医院太匆忙,没来得及好好聊聊。"
我犹豫了一下,觉得这样不太好:"这怎么好意思呢,太麻烦您了。"
"不麻烦,就当是朋友聚聚。"李梅坚持道,"您救了小雪,我们全家都把您当恩人看待。"
"是啊,刘叔叔,您一定要来!"李雪也在一旁撒娇。
看到她们母女这么真诚,我最终点头答应了。
晚上下班后,我按照地址来到李梅家。这是一套位于市中心的三室两厅,装修得很温馨典雅,从家具和装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品味也有经济实力的家庭。
李梅的丈夫叫张建国,是海城市工商银行的副行长,看起来是个很儒雅的知识分子。他一见到我就热情地握手。
"刘师傅,您就是小雪的救命恩人!"他激动地说,"这两年来,我们全家都想找机会当面感谢您。"
"张行长客气了,举手之劳而已。"我有些局促不安。
"什么举手之劳,您是冒着生命危险救了我女儿!"张建国认真地说,"这份恩情,我们全家永远不会忘记。"
他们为我准备了丰盛的晚餐,都是一些我平时很少吃到的好菜。李雪也很兴奋,一直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讲她在学校的趣事,讲她学到的新知识。
"刘叔叔,我现在会游泳了!"李雪骄傲地说,"妈妈专门给我报了游泳班,教练说我很有天赋呢!"
"真的?那太好了,学会游泳以后就不怕水了。"我鼓励她说。
"嗯!而且我还要学得特别好,以后也能像刘叔叔一样救人!"
听到这话,李梅和张建国都笑了,我心里也很温暖。
席间,他们夫妇一再表示感谢,说如果我有什么困难,一定要找他们帮忙。
"您现在的工作还满意吗?"李梅关心地问道。
"很满意,工作稳定,同事也都很好。"我如实回答。
"那就好,"张建国点点头,"不过如果您以后想有更好的发展,或者有什么其他需要,一定要告诉我们。"
"您是我们家的恩人,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您。"李梅认真地说。
我客气地点头答应,心里想着应该不会有什么需要他们帮忙的地方。毕竟我现在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生活也逐渐稳定下来。
但我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我真的需要他们的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