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黄坛张家山,过去由上屋、下屋两个自然村构成。元代,张氏族人从深甽南溪迁徙至此,落地生根,村子因此得名“张家山”。不过,如今村里已没有一户张姓人家,或许是先辈们另寻福地安居,只留下村名作为历史的印记,代代相传。
从行政沿革来看,1961年,此地成立张家山大队;1968年,响应时代潮流,改称向阳村;1981年,又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为行政村。名字的多次变更,就像村史上的年轮,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
【会唱歌的石头】
东北有“人参、貂皮、乌拉草”三件宝,黄坛张家山也有三样独特风物:青石、竹编与古道。
灵山至张家山的古道,是秋日里的一处绝美景致。枫香与池杉沿路生长,每到深秋初冬,红叶挂满枝头、铺满路面,层林尽染,堪称宁海少有的枫树秘境。
竹编手艺在村里代代相传。村民们手指灵动,将山间翠竹剖成篾条,编织出的扫帚、筲箕结实耐用,在黄坛街颇有名气。这门手艺,不仅是村民的谋生之道,更成为村子鲜活的记忆。
而最令人称奇的,是一块被称为“天外飞石”的青石,后经专家鉴定,确为陨石。它长1.7米、高0.5米、宽0.45米,重约3吨。石身布满长长的痕迹,那是它穿越大气层时,与空气剧烈摩擦留下的“风印”(也称“气印”)。用吸铁石测试,毫无反应,可见并非铁陨石。
关于这块石头的来历,村里流传着一个老故事。不知多少年前,有人在山下大溪里发现了它。它竖着露出小半个身子,色泽与周围乱石截然不同,通体光滑,透着神秘气息。十六个壮汉相约去搬运,他们“吭哟”着使尽浑身力气,左撬右挖,可石头却纹丝不动。那时,人们虽不知它是陨石,但坚信它是天地灵物,便请道士来祭拜土地公。说来也怪,祭祀刚结束,轻轻一撬,石头竟应声而起。
更奇妙的是,敲击这块石头的不同部位,会发出不同声响,清脆如敲缸甏,当地人便称它为“会唱歌的石头”。据说前几年,北京一位葡萄酒酒庄老板听闻此事,特意赶来,愿出三千万买下它,却被村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在村民心中,这石头是祖宗留下的根,多少钱都不换。
如今,青石静卧在村中三角地。这里是三条石径的交汇处,过去是农闲时的“议事厅”。老人们常坐在石旁晒太阳、讲古,孩童们则围着它追逐嬉戏,岁月把石面磨得温润光滑。
然而,这份珍贵也曾引来贼人觊觎。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有人推来黄鱼车,想用“乌辘”(一种起重工具)将石头挪走。他们刚把石头一头抬上车,就听“嘭”的一声,车胎压爆了。恰巧村民路过,贼人慌忙丢下工具逃窜。如今凑近看,石头下方还留着当时的撬痕,仿佛一道伤疤,提醒着人们它曾遭遇的危险。
这“会唱歌的石头”,是上天赐予张家山的珍贵礼物。愿它永远守护这片土地,将故事传唱给一代又一代人。
【特别注意】
下段文字想不起来是谁提供的,请知情者在文末留言,便于我改写
三门娄坑麻氏第二十六世孙贵铁公,明万历四年(1567)受黄坛(旧称松坛)旺族严氏之邀,前来私塾授课。严家见这位家庭教师为人稳重,故以爱女相许。贵铁公既得严氏为妻,遂自请登高而居,依山筑室,云岫相伴,亦耕亦读。后有上辽岗王氏因有农地在此,往来种收不便,亦搭舍落户。自此麻王两姓共处张家山,尤以麻氏为盛。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水东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应可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