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洲:长江臂弯里的武汉私藏
![]()
这片土地,就是武汉的天兴洲。它恰好嵌在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与青山长江大桥之间,像一枚被长江温柔的臂弯托住的绿岛,静静卧在河道中央。
![]()
这里,快被武汉的喧嚣与时光一同裹进记忆的褶皱里了。多数时候,它是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没有景区的标牌,没有网红的喧闹,连武汉本地人提起它时,最多只是一句“哦,好像听说过”。
![]()
可偏偏,它又是武汉最名副其实的“闹中取静”的世外桃源。
登洲的路,一条是轮渡,载着零星的访客慢悠悠过江;另一条则是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由北向南方向,专为上洲而设的匝道,像条悄悄通向秘境的小径。想开车上洲也很简单,只需提前在线上约好,就能顺着那截匝道,从车流滚滚的大桥上“拐”进这片净土-就像从喧闹的集市,转角便踏进了自家后院。
![]()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在这座城里生活了四十多年,却也是在这一刻突然生出的念想,决定来洲上看看。当双脚真正踩上这片土地时,心念忽然一闪-原来对被焦虑缠裹的人来说,这里竟是一剂天然的解药。
直到远眺对岸,几座高耸的烟囱在天际线处若隐若现,我才猛然回神:这里还是武汉。没有高楼压顶,没有车流鸣笛,连风都比市区慢半拍-静得能接住人所有的思绪,不过一分钟,便让人失了神,只盯着眼前的树、远处的江发愣。
![]()
倚在树荫下,听风穿过枝叶时抖落的沙沙声,连空气里的燥热都跟着软下来,多出了几分凉意。远处是铺展到天边的江景,没有遮挡的天际线像被江水熨过般平整;近处是成片的农田,田埂上的小路歪歪扭扭,带着几分不修边幅的野趣。整片土地就这么坦坦荡荡地卧在烈日里,不慌不忙,连阳光落在泥土上的样子,都透着股自然的平静。
![]()
空气里仍飘着盛夏的热气,却没有市区那种闷在钢筋里的烦躁-这里的热是敞亮的,是风一吹就能带走的,是晒得皮肤发烫、却让人觉得“痛快”的热,像极了小时候在老屋院子里晒的太阳。
顺着洲上的公路自南向北,竟歪打误撞地摸到了江边。站在岸边望过去,对岸的楼好像一下子近了,近得能看清窗户的轮廓;露出江面的河床裸着浅黄的沙,像铺了条通往对岸的路,让人忍不住想踩上去,试试能不能走到江的另一边。
往洲中心走,沿路都是村民的房子。有的修得极其精致,院墙爬着藤蔓,院子里摆着桌椅,乍看仿佛随时等着主人的归来;有的却塌了半边,墙皮剥落在地上,碎瓦堆里长着野草,已是年久失修没人住的模样。
我们遇上了守在洲上的陶大姐,她在这儿开了片采摘园,皮肤是被江风晒出的健康的黑。聊起天来,她说自己是30多年前从阳逻嫁过来的。天兴洲是长江的行洪通道,所以一直没怎么开发,“以前洪水来的时候,建在行洪区的房子,至少要淹到一楼。自从三峡大坝建好以后,洪水几乎没再没过过洲心”。语气中有对岁月的熟稔,也有对现在安稳日子的踏实。
她还说,自从2001年起,村民们就陆续搬到武汉站附近的安置房了,洲上的人也越来越少。我们问起 “最热闹的时候是啥样”,她眼里忽然亮了。
看着这些村民的房屋,我们的眼前也忽然有了画面感:那应该也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太阳把天染成紫红,江风吹起时,瞬间带走了白天的炙热。从村头望村尾,家家户户的灯都亮着,像串在路边的灯笼;孩子们追着跑,闹声能传到江边;大人们在一起相互攀谈......整个村子像条热热闹闹的长街。
天兴洲终究还是快被武汉的热闹给淡忘了。比起景区的人声、游乐园的喧嚷、露营地的烟火气,这里太“冷”了。
冷到只有风、江、田,和守着土地不愿离去的人。可我到觉得,也许这“冷”才是它的好:没有要赶的行程,没有要打卡的景点,只需要找片树荫坐着,听江声、看云动,就能把一周的疲惫都卸下来。
我们最稀缺的,不是繁华,而是能让人“慢下来”的宁静。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随处可见的商铺,更没有花样百出的娱乐设施。这里有的,是城市人最想要的状态:身在长江边,心在桃源里。
我应该还会来。作为武汉人,我不会忘了这片土地:它是长江给武汉的礼物,是藏在热闹里的、只属于我们武汉人的“世外桃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