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你真的不去吗?这可是公司难得的团建机会啊!”李琛站在我的办公桌前,脸上带着不解。
“三万块,够我还一个月房贷了。”我头也不抬地敲着键盘,“太贵了,不去。”
“你这人真是……”李琛摇摇头,欲言又止,“小心王总记在心里,年底评绩效可别后悔。”
他走后,我停下手中的工作,望向窗外。
没想到这个简单的决定,竟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
01
我叫张卓,今年32岁,在一家中型科技公司做产品经理已经五年了。
说起来有些惭愧,五年时间,我的职位几乎没有变化,薪水也只涨了可怜的两千多。
我不是那种特别爱社交的人,平时下班就直接回家,很少参加同事间的聚会和应酬。
同事们私下里可能觉得我有点古怪,但我只是觉得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虚头巴脂的事情上。
去年刚买了房子,每个月要还一万多的房贷,再加上日常开销,日子过得很紧巴。
我不得不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每个月都要记账,计算着花销。
周末的时候,我通常会在家看看书,或者研究一下新的产品设计理念,希望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
但无论我多努力,总感觉自己被困在了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下,无法突破。
最近半年,公司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
业绩报表上的数字不断下滑,高管们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
我们部门的晨会上,王总经常板着脸,语气严厉地批评各种问题。
“各位,上个季度的业绩大家都看到了,如果下个季度还是这样,可能就要考虑优化人员结构了。”王总这句话已经说了不下三次。
每次听到这话,办公室里的气氛就会变得格外沉重。
我和同事们的关系还算和平,但谈不上多亲密。
大家各自忙各自的工作,偶尔在茶水间或电梯里打个招呼,仅此而已。
王总对我的态度一直很冷淡,可能是因为我不太参与公司的各种社交活动。
在他眼里,我就是个按部就班完成工作的普通员工,不够出彩,也不够糟糕。
我的工作表现一直都是中规中矩,从不出错,但也很少有惊艳之处。
每次的季度评估,我都是拿着“合格”的标签,既不会被表扬,也不会被批评。
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很久,我似乎陷入了一种职业倦怠期。
那天下午,公司群里突然炸开了锅。
人事部发布了一则关于公司团建的通知,地点选在了马尔代夫,为期一周。
“为提升团队凝聚力,公司决定组织一次高端海外团建活动。活动包括私人游艇出海、高尔夫球赛、五星级酒店住宿等项目。每人费用3万元,公司鼓励全员参与,投资自己的未来。”
看到这条通知,我差点喷出嘴里的咖啡。
三万元?这是团建还是敛财?
办公室里立刻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议论声。
“这么贵?公司不报销吗?”坐在我对面的小赵皱着眉头说。
“通知上写得很清楚,自费参加。”李琛耸了耸肩,“但你想啊,能和高管们一起玩一周,这是多好的机会,花点钱值得。”
“就是啊,听说王总特别喜欢打高尔夫,这不是套近乎的好机会吗?”市场部的孙晴也凑过来说。
我听着这些话,心里暗自摇头。
为了讨好领导花三万块,这笔账我可算不过来。
但看着周围的同事们一个个慢慢被说服,最终都勉强答应参加,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张卓,你去吗?”有人突然问我。
我摇了摇头,“太贵了,不去。”
话一出口,周围瞬间安静了下来,几个同事交换了一下眼神。
晚上回到家,我坐在电脑前,打开了家庭收支表。
房贷一万二,日常开销五千,再加上最近父母体检的费用,这个月的结余寥寥无几。
三万块的团建费用,几乎要花掉我两个月的结余。
“这钱花不起,也不值得花。”我自言自语地说道。
![]()
第二天一早,李琛就来到我的座位旁。
“张卓,昨晚考虑得怎么样?团建的事情。”他语气中带着一丝关切。
“我决定不去了,真的太贵了。”我直截了当地回答。
李琛叹了口气,“我知道你平时很节省,但这次真的不一样。王总特别重视这次活动,全公司就你一个人不去,多不好啊。”
“我手头真的紧张。”我试图解释。
“可以分期啊,或者先借点,等年终奖发了再还。”李琛继续劝说,“不参加团建,年终评估肯定会受影响的。”
我沉默了一会儿,还是摇了摇头。
李琛见我态度坚决,无奈地走开了。
接下来的几天,办公室里的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同事们讨论团建计划时,总会有意无意地避开我。
午餐时间,曾经会邀请我一起的同事,现在也默契地绕过我的座位。
我甚至听到有人在茶水间小声议论:“这么好的机会都不懂得把握,难怪一直原地踏步。”
最让我压力山大的是,王总在路过我座位时,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叫我去了他的办公室。
“张卓,听说你不参加这次团建?”王总直接问道。
“是的,王总。费用太高了,我负担不起。”我如实回答。
“公司发展到现在,团队建设非常重要。”王总推了推眼镜,“这次活动是对大家忠诚度的一个检验,也是对公司未来的一种投资。你真的考虑清楚了吗?”
我咬了咬牙,“我已经决定了,不去。”
王总脸上闪过一丝不悦,“好吧,这是你的选择。不过,年底的绩效评估和职位调整,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希望你明白我的意思。”
离开办公室时,我的心情跌到了谷底。
这分明就是变相威胁。
团建前一天,办公室里一片欢腾。
同事们讨论着要带什么衣服,计划着在哪些景点拍照,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而我,则在角落里默默地处理着手头的工作。
就在这时,李琛走过来,放下一堆文件。
“张卓,这是下周要处理的几个项目,本来是我负责的,但既然我要去团建,只能麻烦你了。”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歉意,但更多的是理所当然。
我看了看那厚厚的一摞文件,苦笑了一下,“好,我会处理的。”
李琛点点头,又补充道:“对了,还有个事情忘了告诉你。下周三可能会有个客户来访,本来应该是我接待的,现在只能你来了。”
“什么客户?”我皱眉问道。
“具体我也不太清楚,听说是个挺重要的客户。”李琛含糊地说,“资料都在文件里,你自己看吧。”
说完,他就匆匆离开了,似乎生怕我会拒绝。
02
周一早上,我来到公司,整个办公室空荡荡的,只有我一个人。
平时熙熙攘攘的工位,现在全都空着,显得格外冷清。
我打开电脑,发现邮箱里堆满了需要处理的事务。
不仅有李琛交代的项目,还有其他同事临时推过来的工作。
“看来这一周要忙坏了。”我自言自语道。
接下来的两天,我几乎泡在了办公室里。
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连轴转地处理各种事务,连吃饭的时间都很匆忙。
虽然很辛苦,但也有一个好处——没有人打扰,效率反而比平时高了不少。
![]()
周二晚上,就在我准备下班时,突然收到了一封邮件。
“重要客户赵总明日上午十点到访,请做好接待准备。”
我愣了一下,这应该就是李琛提到的客户吧。
翻开李琛留下的文件,我找到了一份关于这位赵总的简介。
赵明远,某投资集团董事长,是公司目前最大的潜在客户,如果能签下合同,至少能带来上千万的业务。
看到这里,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这么重要的客户,居然让我一个普通产品经理来接待?
我连忙翻阅相关项目资料,试图在短时间内了解情况。
可惜资料非常简略,很多关键信息都缺失。
无奈之下,我只能熬夜准备,尽量把能想到的问题都梳理一遍。
周三上午九点半,我已经在会议室做好了准备。
桌上放着准备好的茶水和点心,投影仪也调试完毕。
紧张的等待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九点五十五分,前台打来电话,说赵总已经到了。
我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领带,迎了出去。
赵明远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身材魁梧,面容严肃,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
“赵总您好,我是张卓,今天由我来接待您。”我伸出手,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一些。
赵明远略显惊讶地看了我一眼,“王总他们呢?”
“他们去马尔代夫团建了,这周都不在公司。”我如实回答。
赵明远的表情变得有些微妙,“团建?这个时候?”
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引导他进入会议室。
坐下后,赵明远开门见山,“那就直接开始吧,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的产品方案。”
我点点头,打开了提前准备好的幻灯片。
“我们的产品主要针对企业数据管理的痛点...”
开始的几分钟,我还有些紧张,但随着介绍的深入,我逐渐找回了状态。
作为产品经理,这些内容我再熟悉不过了。
我详细讲解了产品的功能、优势,以及如何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
意外的是,赵明远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还问了几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
“你对这个产品了解得很透彻嘛。”赵明远的语气中带着赞赏。
“这是我负责了三年的项目,每一个细节我都很清楚。”我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
“那你能告诉我,如果我们公司采用你们的解决方案,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赵明远问道。
这个问题在资料中并没有提及,但凭借我的经验,我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根据我们过去的案例,大概三到六个月就能看到明显的数据管理效率提升。当然,具体还要根据贵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赵明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突然话锋一转,“今天本来约好的是和王总见面的,没想到遇到了你。说实话,我挺意外的。”
“抱歉,赵总,他们临时决定去团建了。”我有些尴尬地解释。
“不必道歉,反而是我要谢谢你。”赵明远笑了笑,“很少见到像你这样对产品如此了解的人。大多数时候,我见到的都是一些只会说漂亮话的销售。”
会议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远超预期。
结束时,赵明远看了看手表,“时间不早了,一起吃个午饭吧?”
我有些惊讶,没想到他会提出这样的邀请。
“好的,赵总,我知道附近有家不错的餐厅。”
“走吧,路上我们可以继续聊聊。”赵明远拍了拍我的肩膀,语气格外亲切。
赵明远选择了一家高档的私人会所,环境幽静,服务周到。
“平时很少有机会放松,今天就当是犒劳自己了。”赵明远笑着说,同时示意服务员上酒。
![]()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逐渐轻松起来。
“张卓,我很欣赏你这种实诚的年轻人。”赵明远突然说道,“说实话,你们公司那个所谓的团建,你为什么没去?”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说实话,“太贵了,三万块,我觉得不值得。”
赵明远哈哈大笑,“果然是个明白人!那你知道为什么他们选在这个时候去团建吗?”
我摇摇头,不太明白他的意思。
赵明远放下酒杯,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缓缓说出一句话。
这句话如同一道晴天霹雳,让我瞬间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