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32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9个词条
01
网友@花花在社交平台分享过一则自己身边的故事:
前段时间,公司晋升名单公布后,茶水间里,同事小A狠狠掐灭了烟,说出了这句几乎所有人心中的不服。
升职的B小姐,是公司里的“异类”:准点下班,拒绝团建,甚至敢对老板的加班要求说“不”。
但偏偏就是她,绩效全优,一举拿下部门总监的职位。
那一刻,@花花表示,自己过去三年对“努力”的所有认知,被砸得粉碎。
B小姐每天准点下班,从不参加周末团建,甚至拒绝过老板的临时加班要求。
但就是这样一位"不合群"的员工,不仅连续三年绩效全优,这次还晋升为部门总监。
同事们在茶水间议论纷纷:"凭什么啊?我每天加班到半夜,还不如她天天准点走人的?"
其实答案很简单:B小姐掌握了职场中的"需求弹性"法则。
在《让你爱不释手的超实用日常经济学》中,"需求弹性"解释了一个关键现象:
为什么盐从不打折,而可乐总在促销?因为盐是必需品,再贵你也得买;可乐可有可无,降价才能刺激消费。
职场也是如此。
B小姐之所以能"说不",是因为她把自己活成了职场中的"食盐"——不可或缺,无法替代。
02
记得我刚入职时,部门有个"老好人"张哥。
他每天最早到最晚走,帮同事修电脑、订外卖、写PPT,甚至帮领导接送孩子。
当时我觉得这就是职场模范,直到前年公司裁员,第一个辞退的就是他。
老板私下说:"张哥确实人好,但他的工作实习生培训三天就能上手。"
这件事让我想起书中的经典案例:食盐之所以从不打折,是因为它:
没有替代品(总不能不吃盐);
是绝对必需品(做菜必须用);
占成本比例小(一包盐才几块钱)。
而那些总在打折的可乐、酸奶呢?
因为它们可替代(可乐不行就买雪碧);
它们非必需(不喝也不会怎样);
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便宜一块钱就多卖三瓶)。
职场人的价值同样符合这个经济学原理:
替代性越强的工作(如行政、基础执行),越需要"讨好"老板;
不可替代的工作(如核心技术、核心客户资源),反而拥有议价权。
就像网友@花花提到的B小姐。
这个B小姐,在公司竞标一个重要项目,对方要求三天内出方案的紧要关头时,整个部门连轴转72小时,唯独她到点就走。
但是第二天,她提交的方案却让客户当场拍板——原来她早就摸透了客户需求,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做准备。
老板后来感慨:"别人是在做作业,她是在做价值。"
这就像书里说的:需求弹性小的商品,降价不会增加销量,涨价也不会减少需求。
B小姐把自己活成了"职场食盐":
掌握核心客户资源(替代成本高);
专攻技术壁垒高的领域(培养周期长);
持续输出独特价值(行业洞察、创新方案)。
而张哥们则活成了"职场可乐":
工作内容可替代性强;
价值体现在工作时长而非工作成果;
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03
一个在软件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去年裁员期间,他注意到一个现象:
被优化的多是那些"性价比不高"的员工——要么是薪资高但产出一般的资深员工,要么是看似忙碌却创造不了核心价值的"勤快人"。
而留下来的除了核心技术人员,还有个做数据分析的95后。
他每天就工作6小时,但总能从数据中发现业务增长点。有次他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提出一个小改动就让转化率提升30%。
老板说:"这样的员工,别说准点下班,就是在家办公我都同意。"
这正应了书中的观点:需求弹性取决于不可替代性。
替代品越多,弹性越大(如普通运营);
替代品越少,弹性越小(如专利技术持有者)。
所以说,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不是努力本身,而是你创造的价值是否具备不可替代性。
聪明人从不追求加班时长,而是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今天做的工作,换个实习生能做吗?
我提供的价值,是否足够让老板忽略我的"不合群"?
我的技能在市场上有多少替代品?
真正的职场智慧,不是成为任劳任怨的"可乐"——需要靠拼命打折来证明价值;而是成为不可或缺的"食盐"——即使从不促销,人人也都需要。
毕竟,当你成为厨房里必不可少的盐时,就没有人会在意你是不是最便宜的那一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